鮑勃·馬利仍然是雷鬼界最成功的音樂家
雷鬼,這種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牙買加的音樂,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的一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成為受聯(lián)合國保護和推廣的人類遺產。
今年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締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15周年,該公約的要旨之一是“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鑒賞的重要性的意識”。
由于鮑勃·馬利和吉米·克里夫等音樂家的成功,雷鬼音樂早就成為主流文化傳統(tǒng)當中的一部分。但是要說到聯(lián)合國這份名錄當中所收錄的文化遺產,并不是每一樣都廣為全世界民眾所熟悉。有一些,甚至可能會令很多人驚訝。
在這里,我們回顧其中一些在名錄中的獨特遺產:
這種古老的土耳其“鳥語”,將要被手機淘汰嗎
土耳其北部黑海的村民有一種高度熟練的口哨方式,用來作長距離的溝通信號。
不過,在移動電話設施的沖擊下,這種傳統(tǒng)正在受到威脅。
這種“鳥語”在2017年入選世界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心這個球,它的時速可以高達150 公里
愛爾蘭板棍球同樣是在2018年新列入文化遺產名錄的活動。這種戶外的混合式運動已經有4000年歷史。
它看起來像是足球、橄欖球和曲棍球的混合——它有球棍,有球門柱,還有一個可以供大家擊打、踢或者手持的小球。
在高手的擊打下,球的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
疊人塔是加泰羅尼亞人引以為傲的一項傳統(tǒng)
“疊人塔”是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其他一些地方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從16世紀就已經開始有相關紀錄。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由一層一層的人疊起來的慶典活動,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有一些會高達10層。
在一些比賽當中,隊伍會搭起疊人塔,然后再將之“拆”下,而過程中不應有人失足摔下。
那不勒斯人做薄餅時的旋轉手藝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技藝
我們不是說披薩這種食物本身,但是一種與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關系密切的烹調料理方法。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那不勒斯有超過3000名薄餅師傅,而他們的技法仍然主要通過最傳統(tǒng)的方式傳授:學徒在工作中邊看邊學。
摩洛哥的羊和人一樣為阿甘油的生產作出貢獻
摩洛哥阿甘油是擔心頭發(fā)健康的人比較歡迎的一種產品。它是從摩洛哥當地一種樹上的果子里來的,而有名的是,果核是由爬樹的羊負責“加工”的。
雖然果子可以從樹上摘下來,但是果核經過羊的身體排出,實際上為阿甘油加工業(yè)省去了一道程序。
而包含這種產業(yè)的阿甘文化,還有一些傳統(tǒng)習俗和經濟模式,在2014年被列入了教科文組織的名錄。
“gada”當中的一些習俗至今仍然留存在奧羅莫人的生活中
埃塞俄比亞的奧羅莫民族到現(xiàn)在仍然有部分地應有一種要“gada”的傳統(tǒng)管理體系。
這種管理方式當中包括領導輪換制,并對族群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活動訂立規(guī)則。
巴基斯坦的卡拉什人是一個宗教少數族裔,有其獨特的傳統(tǒng)
蘇里加吉克是巴基斯坦土著卡拉什人的一種傳統(tǒng)觀日法。
它建立在對太陽、月亮和星星的觀察上,這三者的位置決定了卡拉什人日歷當中的重要時間點,比如收獲季節(jié)的開始和宗教活動的日期等。
蘇里加吉克甚至還決定了卡拉什人讓家畜配種的時間。
濟州島的女潛水員絕對不是早退休的一群人
韓國濟州島有一個海女族群,她們謀生的方式就是潛入海面以下10米深的地方去收集貝類。
在沒有呼吸設備的情況下,這些海女只靠著腳蹼和護目鏡潛到海底,捕捉鮑魚、海螺和章魚,這種工作辛苦而危險。
她們當中有些人年齡達到80多歲,并且她們都不會戴氧氣筒。(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費勒萌)
海外星云 2018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