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松,項 顆,李 樺,劉 寅,張 健,孫 莉*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2.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長春 130021)
前庭性偏頭痛(VM)是一種常見的、多因素、復發(fā)性、遺傳性、神經血管頭痛性疾病[1],常常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或不穩(wěn)感,并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過程中伴有頭痛、畏光畏聲、惡心嘔吐及失衡等臨床癥狀[2-3]。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西醫(yī)治療缺乏科學、系統(tǒng)、有效的一線治療藥物[4],而中醫(yī)治療具有多層次、無不良反應、安全性高等獨特優(yōu)勢。本研究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為指導,以熄風、化痰、通絡為治法切入點,選用臨床應用多年的天麻半夏方治療前庭性偏頭痛(風痰阻絡證),進一步驗證用藥有效性,為中醫(yī)系統(tǒng)研究前庭性偏頭痛、解決臨床治療難點及研發(fā)新制劑提供新方向。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前庭性偏頭痛患者120例,按照隨機對照法分為中藥組、西藥組和聯(lián)合用藥組。中藥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6~42歲,平均(34.4±7.3)歲,平均病程(38.8±3.1)月;西藥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7~45歲,平均(36.8±8.0)歲,平均病程(36.3±1.9)月;聯(lián)合用藥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30~47歲,平均(39.3±7.2)歲,平均病程(40.5±2.5)月,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3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本組治療方案。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Barany學會[5]提出的VM診斷標準。1)至少5次發(fā)作中重度的前庭癥狀,持續(xù)5 min~72 h。2)既往或目前存在符合ICHD診斷標準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頭痛。3)50%的前庭發(fā)作時伴有至少一項偏頭痛性癥狀:①頭痛,至少有下列兩項特點,即單側、搏動性、中重度疼痛、日常體力活動加重頭痛;②畏光及畏聲。4)視覺先兆。5)難以用其他前庭或ICHD疾患更好地解釋。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6](2008年)及《實用中醫(yī)內科學》[7](王永炎、嚴世蕓主編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和臨床自擬如下:風痰阻絡證的主癥為頭暈目眩;次癥為耳鳴、惡心嘔吐、胸悶、頭重如裹、頭痛、心悸、煩躁易怒,汗出。凡具備主癥加次癥3項,即符合辨證標準。
1.3 納入標準 1)具有前庭性偏頭痛典型癥狀;2)符合前庭性偏頭痛及風痰阻絡證診斷標準,男女不限;3)年齡18~7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完成療程者。
1.4 排除標準 1)前庭性偏頭痛除外其他眩暈類疾病、證候或合并癥;2)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3)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4)合并嚴重高血壓或心、肝、腎疾患。
1.5 治療方法 中藥組:給予天麻半夏方,選擇中藥配方顆粒(北京康仁堂藥業(yè))1袋/次,2次/d,溫水150 mL沖服;連續(xù)治療2周,治療后隨訪3個月。西藥組:給予甲磺酸倍他司?。ㄐl(wèi)材藥業(yè))6 mg/次,3次/d口服,連續(xù)治療2周,治療后隨訪3個月。聯(lián)合用藥組:同時給予以上兩種藥物。3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治療后隨訪3個月。
1.6 觀察指標 安全性觀測:1)一般體檢項目檢查,如呼吸、血壓、脈搏、心率等;2)常規(guī)理化檢查,如心電圖、血、尿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肝功、腎功、血脂、血糖等;3)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療效性指標:眩暈殘障評分量表(DHI)、健康狀況評分量表(SF-36)、眩暈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
1.7 療效判定 采用眩暈(風痰阻絡證)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作為療效判定標準。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后積分]×100%。1)顯效:風痰阻絡證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2)有效:風痰阻絡證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3)無效:風痰阻絡證的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8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軟件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來描述,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3組之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構成比用χ2檢驗,取α = 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臨床研究共納入符合標準患者120例,臨床研究過程中脫落8例,最終完成臨床觀察共112例(中藥組38例、西藥組37例、聯(lián)合用藥組37例)。
2.1 3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眩暈(風痰阻絡證)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眩暈殘障量表及健康狀況量表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2周后聯(lián)合用藥組總有效率(81.1%),優(yōu)于中藥組(76.3%)和西藥組(4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組治療前后眩暈殘障量表評分、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比較 3組眩暈殘障量表評分比較,聯(lián)合用藥組與中藥組較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用藥組優(yōu)于中藥組及西藥組(P<0.05);健康狀況量表比較,聯(lián)合用藥組與中藥組較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優(yōu)于西藥組(P<0.05),2組之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2。
表1 3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表2 3組治療前后眩暈殘障量表評分、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比較() 分
表2 3組治療前后眩暈殘障量表評分、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中藥組、西藥組比較,△P<0.05;與西藥組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shù) 眩暈殘障量表評分 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藥組 38 78.55±8.02 42.56±6.13# 72.35±7.03 114.33±6.82#▲西藥組 37 76.84±9.25 68.12±5.75 76.21±8.25 84.39±6.51聯(lián)合用藥組 37 79.33±8.65 26.88±7.62#△ 75.14±7.35 123.45±7.62#▲
2.3 隨訪情況 治療后3個月對112例患者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開展隨訪工作,共完成隨訪患者104例(中藥組35例,西藥組34例,聯(lián)合用藥組35例)。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出現(xiàn)眩暈、頭暈等相關癥狀的患者,中藥組、西藥組及聯(lián)合用藥組分別為 3 人(8.6%)、12人(35.3%)、2人(5.7%),中藥組及聯(lián)合用藥組在控制眩暈復發(fā)情況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
前庭性偏頭痛作為一類特殊的臨床綜合征[8],常表現(xiàn)為前庭癥狀和偏頭痛癥狀[9],西醫(yī)對VM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有三叉神經血管學說[10]、小腦前下動脈缺血學說[11]、遺傳因素[12]等學說,臨床上20%的偏頭痛患者常見并發(fā)眩暈[13],故前庭性偏頭痛屬中醫(yī)“眩暈”范疇,“無風不作?!薄盁o痰不作眩”是我國古代眩暈診治方面較為重要的學說[14-15]。馬智教授[16]認為眩暈起病的直接因素為風動上擾,關鍵病理基礎為痰濁蒙竅,徐景藩[17]認為眩暈與痰濁密切相關,痰濁始于中焦,脾虛失運化時,導致胃氣上逆,上蒙清竅所致。孫莉教授結合歷代名家思想,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了“痰生于脾,風動于肝”為此病的核心病機。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壓力大,思緒重,故易憂思傷脾,肝郁氣滯,久之則痰濕內生,肝風內動,風痰上竄而發(fā)病。慢性遷延病程,反復難愈,正符合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易襲陽位,痰濕之邪重著黏膩、遷延不愈的特點。孫莉教授10年來接診前庭性偏頭痛患者,詳查其病因、病證、舌脈,在臨床實踐中逐步探索、完善,形成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的思路與方案,并運用于臨床實踐,確立了“熄風化痰通絡法”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的思想,并創(chuàng)立了熄風化痰通絡系列方劑,天麻半夏方是其代表方之一。
天麻半夏方由天麻、半夏、白術、枳殼、川芎、石菖蒲、遠志、全蝎等中藥組成。方中天麻平肝熄風,半夏燥濕化痰,共為君藥,天麻為本方治風之要藥,《本草經疏》中述:“凡頭風眩暈,與夫痰熱上壅,以致頭痛及眩,所必須之藥?!毖芯孔C實天麻具有鎮(zhèn)靜、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18]。半夏為本方治痰之要藥,《本經經解》中述:“咳逆頭眩者,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暈眩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毖芯孔C實半夏能夠促進血管阻力減小,起到很好的抗心律失常、鎮(zhèn)靜、降血脂、抗炎等功效[19],天麻與半夏二者共為君藥,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熄風平肝治其標,標本兼顧,化痰熄風,聯(lián)合使用促進祛風化痰之效倍增[20]。白術健脾祛濕,使痰無滋生之源,《本經疏證》言:“白術治眩,非治眩也,治痰與水耳?!辫讱だ須鈱捴?,調暢氣機,使痰隨氣行。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景岳全書》中述:“由于其氣升散、味甘,故可治療崩漏眩運,補則不足。”石菖蒲、遠志祛痰開竅寧神,共為臣藥;全蝎搜風通絡,《本草經疏》中述:“諸風掉眩,木屬肝,風客是經,非辛溫走散之性,則不能祛風逐邪,兼引諸風藥入達病所也?!辈窈l(fā)清陽而止頭眩,茯神養(yǎng)心安神,白芍益陰和營,以防諸藥傷陰之弊,共為佐藥;使以甘草,安中和胃,調和諸藥??v觀全方,謹守前庭性偏頭痛(風痰阻絡證)之病機,標本兼顧,諸藥合用共奏熄風化痰、通絡止眩之功。
本研究通過觀察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眩暈殘障量表(DHI)及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分變化評價天麻半夏方治療前庭性偏頭痛(風痰阻絡證)的臨床療性,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聯(lián)合用藥組總有效率(81.1%),優(yōu)于中藥組(76.3%)和西藥組(48.6%);3組眩暈殘障量表及健康狀況量表評分均有改善,聯(lián)合用藥組與中藥組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聯(lián)合用藥組(5.7%)與中藥組(8.6%)眩暈復發(fā)率明顯低于西藥組(35.3%)。根據上述結果得出聯(lián)合用藥組與中藥組在改善眩暈、頭暈及惡心嘔吐等前庭性偏頭痛癥狀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且控制眩暈復發(fā)情況上優(yōu)于西藥組,臨床療效優(yōu)勢明顯。但聯(lián)合用藥組與中藥組比較差異不明顯,考慮可能是樣本量相對較小,觀測指標未細化所致,待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