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讀物——《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神話小說這片璀璨的星空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珠。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生動的人物刻畫,無不吸引著我。孫悟空勇敢、忠誠,威力無窮,使我對他充滿了仰慕之情,他也成了我的偶像。
近日,我又一次拿下書架上那塵封已久的書,重溫那孩提時代單純的快樂與滿足。
不過如今,隨著知識、書齡的增長,當我重新誦讀這部經(jīng)典時,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與疑問。
沙僧只不過打碎琉璃盞,就要下界受罰;而神仙的坐騎紛紛擾亂人間,竟還可以回到仙界,為什么?難道就因為它們都有個足夠大的“后臺”?這說明了什么?
書中的主角之一孫悟空,因他的膽識過人和聰明才智,理所當然成了讀者們廣為贊賞的對象。都說“一本書往往能反映社會”,如果將《西游記》的人物帶到社會中,那么孫悟空就是永遠走在社會頂端的領(lǐng)導(dǎo)人物。他的膽識和不服輸?shù)挠職鈳ьI(lǐng)大家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迎來成功的曙光。八戒則像一個尋常之人,老實、誠懇,卻也自私、懶惰。而沙僧,雖總是默默無聞、毫不起眼,就是說話也帶著一種恭敬的態(tài)度,但憨厚勤懇,忠于師父,總懷揣著一股干勁。我認為他好像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不指望自己有上層人物的精明、智慧,也不指望自己有什么大成就,只是堅守本分,忠于上級,勤勤懇懇干一輩子。
我讀西游記,贊賞的不是悟空的精明,而是沙僧的沉穩(wěn)。社會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孫悟空,反而需要有人去做沙僧,在不起眼的地方默默挑起沉重的擔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向前走,不求過多的回報,只求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作者吳承恩所處的明代是一個混亂的時期:皇帝昏庸,官吏腐敗……這大概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人們沒有堅守本分,導(dǎo)致社會混亂。我想?yún)浅卸髟谶@個時代寫下巨著《西游記》,不光是為了批判社會的黑暗,還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只有如沙僧一樣,一心做好分內(nèi)的事,不過分追求利益,愿意為社會的前進貢獻一分力量,人人如此,社會才會迎來美好的未來。
我們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是我們當前的責任。我們好奇,我們探索,在經(jīng)歷了一些所謂的“坎坷和挫折”,再次品味那不朽之作時,除了那些純粹的快樂之外,又有了許多新的感慨。所以,我們要盡力做好學(xué)業(yè)上的事情,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希望,將來成為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