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愛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進退適宜、取舍得當,實屬不易。
據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卻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其所好后,獻一宋拓片碑帖,結果被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相勸:何不啟封一賞?他回答:這種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會愛不釋手;不啟封一賞,可以想象它是贗品,心里還會好受一些。對于一些人來說,自知難敵愛好之物的誘惑,索性來一個眼不見為好,這種警覺,也不失為一種知止。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濕而后生苔”。面對誘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潔身自好,則難能可貴。據《晉書》記載,當時嶺南廣州一帶,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歷任刺史皆貪污受賄、中飽私囊。吳隱之被委任為廣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達一個叫石門的地方,聽說當地有水名“貪泉”,人飲此泉,便會貪得無厭。吳不以為然,掬水而飲:“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彼饺魏?,以伯夷、叔齊等先賢為榜樣,清廉勤謹,飲食用度極為簡樸,對高檔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為所動。最終,他贏得了后人“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贊譽。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對身外之物,當有這樣的自覺。而當超越了那種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與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機的聯系,反而有助于開闊視野、提升審美情趣。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學會了解和懂得所愛之物中蘊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內核,進而由對物件的鐘愛升華為心靈的激蕩,并將之轉化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蘇東坡平生愛好文房四寶,尤其對硯臺喜愛有加。他早年玩硯,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時好書畫筆硯之類,如好聲色,壯大漸知自笑”。后來,他在送給友人的一方硯上,曾作《端硯銘》:“與墨為入,玉靈之食。與水為出,陰鑒之液。懿矣茲石,君子之側。匪以玩物,維以觀德。”擺脫把玩器物的初級享樂,抵達“維以觀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養(yǎng)之要。
適當的愛好,能給生活增添樂趣和詩意。既觀其美,更“味”其德,讓愛好與心靈相契合、與美德同行,我們所獲得的就不只是對器物本身的欣賞,更有浸潤其間的精神滋養(yǎng)與人格升華。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