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去年二月,英國的布里斯托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極寒,氣溫達(dá)到破紀(jì)錄的-10℃。又下了一場雪,街道上結(jié)了一層薄冰。面到這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人們手足無措,能不出門就盡量躲在家里。街頭的流浪漢卻沒有家,被凍得瑟瑟發(fā)抖,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
一天傍晚,7歲的小姑娘梅莉放學(xué)了,她拉著媽媽的手小心行走,戴著厚厚的帽子,圍著厚厚的圍巾。雖然如此,還是覺得寒風(fēng)吹透了身體。無意間,她看到街角躺著一個流浪漢,身下鋪著一張紙箱,身上蓋著幾層報紙,身體縮成一個“蝦米”。太可憐了!梅莉很想把自己的圍巾送給他御寒,一轉(zhuǎn)念,梅莉又改變了想法。
梅莉松開媽媽的手,向附近一個路燈桿走去。她迅速解下自己的圍巾,將它系在路燈桿上。又跑到附近的一家商店,借了一支筆和卡片,用稚嫩的小手寫下一句話:“我沒有走失,如果你需要,請帶走我吧。”然后,把這張紙片掛在圍巾下。
媽媽目睹了梅莉奇怪的舉動,困惑不解地問她:“如果你想幫助流浪漢,直接交到他手中不是更好嗎?”梅莉眨眨眼說:“流浪漢也有尊嚴(yán),即便是給與,也要表達(dá)最基本的尊重?!?/p>
這溫暖的一幕,恰巧被一個路過的年輕人記錄下來,并發(fā)布到社交網(wǎng)站上。人們紛紛夸贊小姑娘梅莉的善舉,說她是最棒的。社交媒體的助力和傳播,讓這一簡單的助人方式,迅速由一個人,蔓延到了一座城。越來越多的陌生人,加入到這場愛心接力,他們將自己漂亮又保暖的圍巾,像小姑娘那樣悄悄系在路燈桿上。
所有人都保持著一樣的默契,讓無家可歸者在得到幫助的同時,尊嚴(yán)不受傷害。一開始,人們只是捐助帽子、圍巾等保暖品,把它們系在路燈桿上。有的好心人,還特意在紙片底部,加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幫助,請聯(lián)系我……”
布里斯托的路燈桿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圍巾、帽子和羽絨服,成了奇怪而獨(dú)特的風(fēng)景。后來,人們愿意為流浪漢們提供更多,不僅有衣物、餐食,睡袋、夾雜在衣服中的食品券,甚至連小型共享圖書館都建立起來了。
沒有人正式組織這場愛心行動,人們卻全都自覺地加入進(jìn)來,只是因大家有著共同的信念:不讓任何一個無家可歸者,在冬天里挨凍。一件衣服,一頓飯,或許并不足以改變流浪漢的人生,但能改變流浪漢對世界的認(rèn)知。在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流浪漢自覺地只取一件物品,想把其他留給更需要的人。在這個嚴(yán)寒的天氣里,這是他們葆有善意的最后執(zh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