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軒
【摘 要】
兒童在與撫養(yǎng)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lián)結”,具體表現(xiàn)為分離時的焦慮,重逢時的喜悅和親近及平日的追隨。公認的依戀形成的標志是兒童的分離焦慮和與之同時出現(xiàn)的怯生現(xiàn)象。判斷依戀是否建立的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考察兒童與特定看護者分離而改由他人看護時的表現(xiàn)。然而,分離焦慮與怯生都是依戀選擇性的表現(xiàn),早期兒童在對特定個體傾注其依戀情感的同時,一般都會表現(xiàn)出對另一些生人的疏遠與排斥,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二者共同成為依戀形成的標志。本文中親子依戀主要是指嬰幼兒對其父、母親或主要撫養(yǎng)者長久持續(xù)的情感聯(lián)結。
【關鍵詞】
嬰幼兒 決定 人際關系
為了了解依戀對一個人的影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羅做了一組令人震驚的實驗。哈羅首先設計并制作了兩種假的猴媽媽:一種猴媽媽是用鐵絲編制而成;另一種猴媽媽則是在鐵絲猴媽媽的外面套上一層海綿和毛絨棉布。哈羅首先把兩個猴媽媽放在一個房間里。同時,將剛剛出生的一只小猴,放進這個房間,由兩個假的猴媽媽同時喂養(yǎng)小猴。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將奶瓶放在鐵絲猴媽媽身上,小猴只是在餓了的時候,才會到鐵絲媽媽身上吃奶,而其余的時間都會依偎在布媽媽的懷里。而如果將奶瓶放在布的猴媽媽身上,小猴子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和布的猴媽媽難舍難分。為了進一步的研究,哈羅又把兩個假的猴媽媽分別放在兩個單獨的房間里,一群小猴子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放在布的猴媽媽房間里,另一組放在鐵絲的猴媽媽房間里,分別由兩個假的猴媽媽喂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布的猴媽媽房間里的小猴子性情溫順、和善;而鐵絲猴媽媽房間里的小猴子則表現(xiàn)出焦慮、煩躁和不安,并且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侵略性和攻擊性。哈羅后來又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剛剛出生的小猴子完全與猴群隔離,并放在假的猴媽媽的房間里,由假的猴媽媽喂養(yǎng)。結果令人震驚:小猴子長大以后性格孤僻,不能與其它猴子很好地相處。到了性成熟的年齡,它們基本無法與異性進行交配;如果通過人工受孕的方式使它們懷孕,它們也會丟棄或虐待它的孩子,甚至殺死它們。哈羅關于小猴子的一系列實驗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是:剛出生的嬰兒需要與母親通過接觸安慰建立一種良好的依戀關系,否則就會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上的緊張,并影響孩子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
有些粗心的媽媽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往,覺得付出那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反應。其實,不管哪種氣質的寶寶此時都已經(jīng)能與他們所依戀的人進行有目的的交往了,并且形成了對他們的依戀,只是在外表上表現(xiàn)強烈或者平靜而已。如果母親在這一時期不與寶寶親近,忽視寶寶的存在,依戀的質量就會大受影響,甚至無法形成良好的依戀。以后,母親在不在寶寶都會無所謂,表現(xiàn)得非常冷漠、疏遠。雖說這樣的寶寶也能不過分依賴母親而自主地探索環(huán)境,但是這種探索并不深入,而且質量較差。這樣的寶寶往往給人的感覺比較安靜,較少吵鬧而且不大纏人。
既然回避型依戀是不安全的,那么它對孩子的成長必然有不利影響。一般來說,寶寶如果形成了不安全的回避型依戀,他們在今后的人際關系中則傾向于退縮、被動,對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也缺少適當?shù)臒崆?,人際交往空間從而會變得非常狹窄。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他們也不愿意信賴諸如朋友、戀人這樣的親密關系,不愿意向別人尋求幫助,也較少主動尋求愛。
寶寶一旦形成了這種依戀,他會出現(xiàn)哪些典型表現(xiàn)呢?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類的寶寶處于陌生的環(huán)境中會顯得困惑而又謹慎,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適應。他們不敢主動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傾向于過分地依附媽媽。
由此可見,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在心理學家認為幼兒與母親或其他監(jiān)護人之間建立的依戀關系將成為與其他個體建立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即依戀關系將影響幼兒與其他成人、同伴的社會關系。早期屬于安全型依戀的幼兒4歲時被學前班教師評定為自尊心強、交際能力強、受歡迎、富有同情心、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熱情,更有好奇心等。積極的母子依戀關系可以獨立預測青少年心理適應的增強和煩惱的降低。安全依戀對于消極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具有緩和作用,能緩解兒童的焦慮體驗,早期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在面對壓力生活事件時表現(xiàn)出更多的焦慮癥狀,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早期母嬰依戀的質量對于兒童6歲時的分離焦慮具有顯著預測作用,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更容易發(fā)生分離焦慮。
【參考文獻】
【1】社區(qū)論壇,2003(3)
【2】學前教育網(wǎng),2009(05)
【3】馬伶.熟悉環(huán)境下幼兒對撫養(yǎng)著依戀行為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