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君鵬
1744年,普魯士遭遇災荒,糧食減產,很多人面臨餓死。怎樣讓國家渡過難關呢? 國王腓特烈二世經過考察認為,要想度過饑荒就得多種當時剛從南美洲傳到歐洲的土豆,因為土豆容易種植,成活率高,收成也不錯。說干就干,他立即下令在普魯士推廣種植土豆,但效果并不明顯。
普魯士百姓種慣并且吃慣了谷物類的糧食,拒絕種土豆,說土豆是南美洲落后地區(qū)的食物,歐洲人不能吃。國王聽后哭笑不得。怎么辦?國王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決定利用百姓的好奇心來吸引他們種植土豆。
他大張旗鼓地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柏林郊外開墾一塊地,種上了土豆,種過之后還命令這支部隊留下來看守。但他悄悄地告訴帶隊的軍官:看管這片區(qū)域要明緊暗松,甚至晚上沒有人看守也行。軍隊忠實地執(zhí)行著國王的命令。附近的百姓一看,頓時好奇心來了:這塊地里種的是什么寶貝,還派了一支部隊來看守,肯定是好東西!他們就開始注意這塊地了。
一天晚上,有些農民就趁軍隊不注意,從地里偷了些幼苗種到自家的地里。幾個月之后,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長出的東西真不錯,平時不怎么管它,收的可不少,而且不論是煮著吃還是烤著吃,味道都不錯。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種植土豆的農民越來越多。
普魯士的土豆產量上去了,百姓度過了饑荒。從此,土豆成了普魯士百姓日常的食物。就連腓特烈二世去世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也是在他的墓前擺上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