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是我國在以后幾年中主要任務。本文將就在新舊財政模式更替過程中,政府應當進行什么樣的角色轉換,應當與民眾建立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方面從新舊財政理論的理論基礎出發(fā)進行分析后認為,政府在公共財政模式中應該以服務于市場、服務于社會為己任,建立真正符合民眾意愿新型服務型政府。
關鍵詞:公共財政;國家分配論;概念比較;角色定位;服務
引言
建國以來,我國執(zhí)行的是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財政體制,在理論界,處于主流地位的是國家分配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趨于完善,以張馨老師提出的一種新的理論---公共財政論逐漸走到歷史前臺,成為財政理論界的新的基石。以國家在1998年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框架”為標志,預示著這一新的理論建設正式在我國興起,這也代表著政府角色也將在這一新的理論指導下發(fā)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一、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不同理論基礎
(一)國家分配論的理論基礎
國家分配論是以馬克思的國家學說為理論基礎的,這從許毅老師的《對國家、國家職能與財政職能的再認識》中便可知曉,徐老先生在文中這樣寫道:“認識國家的本質有必要重溫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公共權力就是國家。公共權力的本質是階級統(tǒng)治的權力”,這就表明了國家分配論是在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上建立起來的。而另一提出國家分配論的鄧子基老師也在《財政的本質決定財政只能是經(jīng)濟基礎的范疇》中提出:“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國家財政,由于建立在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總是剝削階級國家為實現(xiàn)其職能并以其為主體無常的參與一部分社會產(chǎn)品的再分配來滿足需要所形成的一種以剝削為內容、具有對抗性質的分配關系”,并明確點明了“國家是階級剝削的工具”。這些都足以表明國家分配論是以馬克思的國家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并明確表示在國家財政分配中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二)公共財政論的理論基礎
與國家分配論不同的是,公共財政論是以雅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為理論基礎的。“公共財政”一詞是public finance的英文直譯,而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重點強調了“公意”在形成契約、創(chuàng)制國家和選擇政制以及政權廢立等問題上的決定性意義。這一理論很好的說明了國家公共性的一面,強調公眾意志在國家政權中的主導地位。認為國家不過是“存在于人們相互交往中的一種契約,是在一些國家內為了不損害他人和不受他人損害而制定的契約”。在這一理論中,所有的學者都沒有提到剝削并都回避了國家階級性的一面。
二、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中的財政概念比較
(一)國家分配論對財政的定義
國家分配論將財政的概念定義為: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以國家為主導的,憑借國家權力,對一部分社會產(chǎn)品的分配。
通過對其概念的分析可知國家分配論的財政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分配活動,而國家是有階級性的,并且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因此,“滿足公共需要”只不過是蒙蔽民眾所喊的空口號而已。
(二)公共財政論對財政的定義
公共財政就是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政府按社會公眾的集體意愿提供市場機制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jīng)濟活動或分配活動,而公共財政制度就是確保政府按社會公眾的集體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jīng)濟活動或分配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
通過對其概念的分析不難得知,公共財政是一種以公眾意愿為導向的財政機制,一切是以公眾的需要為主導的,是注重公平與效率的并以法治化來約束的一種財政模式。
(三)對兩種概念的比較
1.相同點
統(tǒng)觀兩個概念,二者的相同點在于:(1)二者皆為國家參與的財政分配活動;(2)分配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不同點
通過比較,二者的不同點主要有:(1)服務的目標不同,前者服務的是國家意志,是以國家為主導的;而后者是以公眾的意志為導向的。(2)二者相比,后者更注重公平和效率。(3)在制度約束方面,前者以國家自律為主而后者以法治為主。
三、政府在財政理論變遷過程中的角色轉變
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上兩種財政理論必然要求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也必然是其行為有所改變。
(一)政府在國家分配理論中的角色
在國家分配理論中,政府在財政分配活動中主要以三種不同的身份出現(xiàn):1)管理者的身份;2)資產(chǎn)所有者的身份;3)市場主體的身份。
這三種不同的身份分別代表政府的不同權力,但不論是政府的市場行為還是政府的指導性行為就都帶有政府導向性。所以,在傳統(tǒng)的財政模式中,政府的身份是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它的行為也就是統(tǒng)治者也可以說是當權者意志的一種體現(xiàn),民眾是沒有發(fā)言權的。
(二)政府在公共財政理論中的角色
在對公共財政的概念作了分析之后,我認為,在公共財政模式中,政府應該改變以往的角色定位,以一種新的身份來出現(xiàn)。那么,政府的財政模式中在性究竟應該扮演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呢?社會契約論學派的羅爾斯認為:人們之間就未來政治體運行的規(guī)則所達成的原則既為符合廣泛意愿的“正義”,也就是說,正義即為平等和自由。所以,政府不該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權力的象征而只是依照民眾意愿為民眾提供他們所需服務的“服務型政府”。
四、政府在新的財政理論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角色的轉變,必將使政府的行為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也可以說建立公共財政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在新的財政模式中,政府將要以一種新的行為模式出現(xiàn)。
(一)政府要服務于市場
1.政府要為各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平等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這就要求政府放棄以前對國有企業(yè)的一切庇護政策,使各個市場主體在完全放開完全公平的市場環(huán)境中平等競爭,在資源配置上,不能在對任一企業(yè)予以照顧。這就要求打破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差別,為各個企業(yè)提供同一個競爭平臺。
2.政府必須要加強制訂規(guī)則和監(jiān)督規(guī)則實施的職能
我們建立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經(jīng)濟法律法規(guī)體制,政府職能是必須要加強的.
(二)政府應服務于社會
在我國,財政資金的使用及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都是極富有政治色彩的,歷來都是由權力也即以領導的意志來決定的。在公共財政模式中,有一點必須明確,那就是,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因此,政府應極盡所能的滿足民眾的意愿,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服務。
1.政府要為社會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經(jīng)濟、社會制度、直接關系到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牽動著整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在公共財政模式下,政府應以向社會公眾提供最完善的社會保障來減少每一位社會勞動者的后顧之憂。這就要求政府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2.政府要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盧梭有句名言: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偉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會才能公平,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有保障。
實現(xiàn)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政府。政府的教育政策應以公平為主要追求目標,并據(jù)此安排教育資源,即制定公平的教育規(guī)則框架,確保人們享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充分考慮教育的長期性和教育資源國民普遍享有的原則,從財政支出和保障上解決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消除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導致的受教育機會和程度的不平衡。
3.政府要為社會提供良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
就業(yè)問題是一個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政府應為社會公眾提供相應的就業(yè)服務。首先,要創(chuàng)造平等的就業(yè)機會;再者,要提供必要的就業(yè)培訓;最后,建立健全的勞動保障體系。這就要求打破城鄉(xiāng)界限,改革戶籍制度,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做好制度保障。
五、市場主體、社會公眾對政府應該具有選擇及評價的權利
(一)政府應還權于民
在我們選擇了公共財政理論,準備在我國構建公共財框架之時就應該為這一系列的改革做好準備。公共財政模式下,政府應將權力交付于民眾,應當依照公眾的需求偏好去提供相應的服務,而不是盲目的,或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強制性的“為民做主”,提供一些民眾根本不需要或與發(fā)展不相符的社會公共產(chǎn)品,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二)社會公眾對政府應該具有選擇及評價權
在公共財政模式下,社會公眾應該對提供服務的政府具有選擇及評價權。改變以往政府做事民眾緘默的不合理狀態(tài),這就要求在我國打破領導干部終身制或只升不降的做法,讓一些民眾不滿意的,不為民做事的領導干部,民眾有權決定他的去留。民眾的公仆應該由民眾自己來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的公共型與服務性,才能在我國真正建成社會主義公共財政。
作者簡介:李意仙,山西省運城市財經(jīng)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