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發(fā)展的前五年,已經(jīng)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情。此時,他們對于自己和社會所向往的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有了深層次的概念。此后,他們就會利用自己對社會和自我的看法來關注整個世界。因為在兒童時期還不知道何為社會經(jīng)驗,所以需要有人對他們加以詮釋,這樣就逐漸賦予了他們生活的意義。
對孩子們而言,即使對意義的認知已經(jīng)偏離正軌,即使他們所采用的處理方式還會帶來接二連三的錯誤,他們也不會改變。只有他們重新檢討,對自己的認知加以改正,才會使他們對于人生意義的理解得到改變。有時,犯錯帶來的嚴重后果會強迫性地驅(qū)使他們改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然后完善自我。但是如果沒有任何方面的壓力,他們就不會意識到其中的謬誤,還會執(zhí)著于錯誤之中,以至于結果無法收拾。
人們在兒童時期的情境有多種解釋方法,童年的不快樂很可能被賦予相反的意義。比如,有的孩子童年生活并不快樂,他就會盡其所能讓自己找到一個擺脫困境的方法。由此,他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不要讓我的孩子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
而有的孩子則會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為什么總讓別人享受美好的東西?既然上天對我這樣殘忍,我還有必要對別人給予慈愛嗎?
也許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就是從貧苦中過來的,可是你為什么就一點苦都不能吃呢?
有人則認為:因為童年時我受了很多苦,所以我現(xiàn)在做什么都無可厚非。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于人生的理解已經(jīng)表現(xiàn)在他們的行為之中,如果他們不對自己的思想加以改變,行為自然也不會改變。
每個人的經(jīng)歷并不能決定人生的成與敗,這就是個體心理學對決定論的反對之處。一個人的經(jīng)歷不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但會對人的命運造成影響。如果我們將某種特殊的經(jīng)歷作為未來人生的基礎,那么必定會被誤導。環(huán)境因素并不能決定人生的意義,我們卻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人生狀況來改變命運。
家長對孩子的過于寵愛也是導致孩子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曲解的一大因素。在那些孩子的心目中,他們的愿望就是法律,自己無須爭取便可達到一切。他們還認為自己天生就具有某種權力,無人能及。然而,一旦他們不再成為眾人的焦點,他們的位置被人取代時,便會無法忍受,他覺得周圍的人都對他有所虧欠。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jīng)習慣了只索取而不付出,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因為一直生活在別人的關照之中,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自立能力,也從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們的腦海中除了自己別無他物,根本不懂得與人相處、合作的益處。當有困難出現(xiàn),他們唯一想到的便是求助于人。他們認為,如果他能重新成為眾人的焦點,如果人們可以再次承認他是杰出的人,那么情況就會大有改觀。
過于受寵的孩子在長大后,很可能會成為危險人群。其中有些人甚至會恩將仇報,表面裝出“媚世”的姿態(tài),私下卻一直尋找機會攻擊別人。如果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合作完成某件事,他們定不會服從,或者公然反抗。如果他們不再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呵護,就會認為有人在他們背后進行攻擊。他們以為眾人都與之敵對,所以只要有機會便會打擊報復。如果人們對他人處理方式不能接受,他就會認為這一行為是對他的虐待,所以對他們的懲罰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他們只會這樣想:所有人的都在和我作對。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對別人公然反抗還是將別人的善意當成惡意,都表明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是錯誤的。有些人會在不同的時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他們的思想永遠不會有所改觀:人生的意義就是自己永遠第一,自己至高無上,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他們一直持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的方法永遠不會正確。
受人冷落的兒童的人生同樣容易偏離正軌。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關心和互助的概念,因為他們的腦海中從來沒有這些名詞。我們可以想象出,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悅,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從不去爭取他人的幫助。當他看到社會冷漠的一面就會認定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他們不會想到,幫助他人做一些事就可以贏得他人的尊敬和喜愛。他們連自己都無法相信,更別提相信他人了。
實際上,任何經(jīng)驗都無法與感情相比擬。母親最初的任務就是讓孩子一出生就感受到對自己的依賴之情。繼而,她可以讓孩子將這種感情范圍擴大,直至周圍的每一件事物。如果母親沒有完成這一任務,也就是沒有讓孩子對周圍產(chǎn)生興趣,并形成合作與互助的情感,那么孩子就很難對社會形成關注,也很難再有與人合作的意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人人都有,但這卻是經(jīng)過培養(yǎng)才得以體現(xiàn)的,否則根本無法盡情地展現(xiàn)出來。
如果我們對一個被人忽視、不受歡迎和沒人理睬的孩子進行研究,可能發(fā)現(xiàn),他們從來沒有與人合作的意識,他們就像與世隔絕了,不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對互助互愛的事情更是一竅不通。之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兒期是平安度過的,那么他就已經(jīng)很好地受到了關心和照顧。總之,事實證明,被人忽視的孩子根本沒有對人的依賴感。我們感到很悲痛,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中,失敗的人常常都是孤獨的人,因為這樣的孩子被人忽視的概率更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