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會
古往今來,取名都是一門學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深諳取名之道,只是沒想到,他為子孫后代取名還貢獻出了化學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名稱。
我們先來看看朱家的名字中有哪些與化學元素有關(guān)的。有大家日常接觸最多的銅、鐵元素:益陽王朱恩銅、壽昌王朱均鐵;有兩個遇水就爆炸的鈉、鉀元素:瑞金王朱在鈉、長垣王朱恩鉀;還有我們手機電池中的鋰元素:內(nèi)丘王朱效鋰;以及科技感滿滿的鈦、鈹元素:稷山王朱效鈦、唐山王朱詮鈹。有網(wǎng)友還總結(jié)了個完全版,覆蓋了各種金屬元素。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輩都用數(shù)字來命名。在元朝,一般最底層的百姓才這么取名。朱元璋登基后,特地為子孫留下取名的規(guī)矩。在他親自主編的《皇明祖訓》中,給每個兒子擬定了20個不同的字,26個兒子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就是第一世用的字,孫子用第二個字,算下來足足二十世,這就確定了朱家輩分的“行輩字”。
第一個字定好了,朱元璋又怎會允許子孫隨便起第二個字呢?《明史·諸王世表一》中明確規(guī)定,子孫第二個字“取五行偏旁”,按火、土、金、水、木的順序排列。朱元璋兒子名字的第二個字是木字旁,孫子輩從火字旁開始。依此類推,世代輪回。
只是朱元璋萬萬沒料到,自己的兒孫太興旺,明代皇家檔案正式收錄人數(shù)中,洪武初年是5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歷三十二年又增至8萬多人。
皇子皇孫起名字時,既要避開祖宗名諱,又不能和同輩重名,高大上的名字都用完了,只好在浩如煙海的漢字中找?guī)Ы?、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甚至土得掉渣的字也都用完了。所有漢字都用完了,還是不夠按規(guī)定命名。這難不倒聰明的朱家王爺,他們決定造字,反正太祖只規(guī)定了偏旁,便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字:鐳、钚、镅、鈷等。于是,朱慎鐳、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鈷等名字被造了出來。就這樣,朱家的名字與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雷同的字橫空出世。
其實,在明朝時期,化學元素周期表還沒傳入中國,明朝的王爺當然不可能知曉。有些元素,比如“鐳”是1902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而大明朝滅亡時是1644年,他們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將朱家對元素周期表貢獻發(fā)揚光大的是真正的化學天才徐壽。對于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翻譯,徐壽分了金字旁、石字旁等幾大類,其中,金字旁的字是對著《明史》上的朱家族譜抄的,估計徐壽一邊抄,還要一邊暗自感謝朱家。抄完金字旁的,剩下的幾類沒有現(xiàn)成的字怎么辦?他同樣仿效朱家——造字。于是,便有了沿用至今的元素周期表。
究竟化學家徐壽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有沒有借鑒皇室的造字規(guī)則,這就不得而知了??傊?,咱們中國漢字博大精深,耐人尋味。
(選自2019年第8期《知識窗》,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