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蠢子醫(yī)》四卷,是一部以詩歌形式撰寫的醫(yī)學啟蒙讀本。作者龍之章,字繪堂,祖籍陽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后遷居項城(今屬河南省周口市),既擅長堪輿之學,又精通醫(yī)學。據(jù)龍氏原序所言,在其晚年,“遭家不造,長子次子,相繼而亡。諸孫嗷嗷,無以糊口。欲課以農(nóng),無田可耕,欲課以讀,無暇可乘,不得不以醫(yī)道為生活”[1]卷前2,于是在行醫(yī)之余,將醫(yī)理編成詩歌,取其顯豁易曉,課孫誦讀,以為來日謀生之途。是為《蠢子醫(yī)》成書之緣由。此書1914年由其侄龍金門、其孫龍鎮(zhèn)川出版石印本,1936年裘吉生收入《珍本醫(yī)書集成》。1986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再度出版《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抄本,四卷,一冊,系項城李大輅抄寫于1929年。
有關龍之章的生卒年一向紛紜眾說,未見有立足于考實基礎上的確切記載。
張鎮(zhèn)芳、施景舜等人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纂修《項城縣志》,其中有兩處提到龍之章:一是卷十一《藝文志》載“龍之章《蠢子醫(yī)》四卷”條,主要說《蠢子醫(yī)》的得名之由、內(nèi)容以及對該書的評價[2]1011;二是卷二十五《人物志四·流寓》載龍之章祖父龍復條,涉及龍之章身世,并說其另著有《平陽真訣》[2]2003。這兩處皆未言及龍之章的生卒年。幾部中醫(yī)人名類辭書對此也無簡明介紹。倒是有幾篇探討《蠢子醫(yī)》的文章以及相關出版物說到這個問題,但標明的年代每有出入。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生卒年代失于詳考(約誕生于嘉慶年間,卒于1881年)[3- 4];生年不詳,卒年為1881年[5- 6];生于1813年之前的嘉慶年間,卒于1883年或稍晚[7];約1812—1883年[8];1806—1881年[9];1806—1883年[10]。
以上所言龍之章的卒年大致比較接近,有云1881年,有云1883年,有云1883年或稍晚。而對其生年則差距較大,有嘉慶年間、1806年、1812年諸說。說失于詳考,約生于嘉慶年間(1796—1820年),跨度達二十五年,雖然長了些,卻也顯示作者“不知為不知”的審慎之意。晚出的兩文,都標明龍之章的生年為1806年,其中一文還來自于龍之章家鄉(xiāng)項城,但未見有此說之依據(jù)。項城還出過一本非公開讀本,說龍之章生于1837年(《中共項城市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專題文集第二卷》,2004年12月編,第256頁)。以1806年與1837年相較,前后遙隔三十多載。1837年為道光十七年,已然早非嘉慶年間。
這些有關龍之章的篇文,由于重點或是探討《蠢子醫(yī)》的內(nèi)容,或是概述《蠢子醫(yī)》的撰寫過程,或是一般介紹龍之章的家世,因而對龍之章的生卒年只是一語帶過,而未詳加推究。職此之故,對龍之章生卒年加以考證,給出一個有所依據(jù)且比較接近于實情的說法,諒非贅文。
前述《項城縣志》載龍之章除《蠢子醫(yī)》外,另撰有《平陽真訣》,然此書未見流傳?,F(xiàn)在只能從《蠢子醫(yī)》一書加以探尋。該書所述及與龍之章相關的人物主要有:其祖龍復,其父龍廷霖,其侄龍金門,其孫龍鎮(zhèn)川,其侄孫龍濬川,曾為其學生的楊仲唐以及曾為楊仲唐門人的張三寶(《蠢子醫(yī)》有楊仲唐所撰序文與張三寶所題“書后”),龍之章序文提及的“名士晏廷予”、“名醫(yī)李子振”。其中龍金門、龍鎮(zhèn)川、龍濬川、張三寶、晏廷予、李子振諸人未見載著作,多因《蠢子醫(yī)》而留名于世。龍復有《四樹堂文集》,因藏于家而未傳世。龍廷霖有《京都游稿》、《學古齋文集》,楊仲唐有《遁庵先生遺集》,皆未涉及龍之章生卒年。因而考證龍之章生卒年的線索,則唯有從《蠢子醫(yī)》一書內(nèi)尋找。
先探究其生年。《蠢子醫(yī)》書前有龍之章“原序”,落款為“光緒八年歲次壬午太康龍之章繪堂氏書于蕓香書屋”[1]卷前2。光緒八年系1882年,此屬成書之年。通觀《蠢子醫(yī)》全書,龍之章自云“已七十”者凡四見,分布于卷二至卷四:其一,卷二《硫磺能治濕毒百病》篇有“吾今已七十,始知硫磺好,加上馬前與熟地,便可長生與不老”語[1]47;其二,卷二《風火濕寒交雜多是風木為祟》篇有“吾今已七十,猶奉此意為金科,不敢一絲有走作”語[1]55;其三,卷三《丹溪治病以調(diào)氣為先》篇有“我今已七十,始于醫(yī)理皆洞徹。氣血雖然是一家,總要氣上去調(diào)燮”語[1]74;其四,卷四《邪祟中人男女有分》篇有“我今齋戒已七十,始知神仙如霜雪”語[1]127。所引末條宜稍作說解:篇名內(nèi)之“邪祟”指淫情欲火。古人祭祀前,為示虔誠莊敬,必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啖葷,不與妻妾同寢,名為“齋戒”。于此特指不行房事。龍之章“題辭”有“拙荊四十便歸西”語[1]卷前5,此后未曾續(xù)弦?!拔医颀S戒已七十,始知神仙如霜雪”,意為我如今情欲之火早已熄滅,年紀也有七十歲,方才知道神仙冷若霜雪,絲毫不為情色所動?!洞雷俞t(yī)》既然成書于1882年,此言“今已七十”,古人習慣用虛歲,則上推六十九年,龍之章的生年宜為1813年。
續(xù)探究其卒年?!洞雷俞t(yī)》書后有龍鎮(zhèn)川所作跋文,內(nèi)云:“鎮(zhèn)川十二歲時,即懸壺于門,歷視之病,默按是書投治,無不應手而驗。是則我祖精深于醫(yī)也明矣。不意十六歲,我祖又捐館。自覺聆教無從,惟仍以是編熟讀深思而已。迄今又三十年……”[1]卷后1《蠢子醫(yī)》卷二《補脾歌》龍鎮(zhèn)川按有“鎮(zhèn)治病三十余年矣”語[1]58。龍鎮(zhèn)川十二歲懸壺,四年后乃祖龍之章去世,撰跋之年為宣統(tǒng)三年,即1911年,其時乃祖已去世三十年,而其行醫(yī)則三十余年。此兩條所說年時正相吻合,宜屬可信。據(jù)此,龍之章似逝世于1881年,這或許是有的文章定其卒于1881年的由來。但是如前所言,龍之章于1882年撰就《蠢子醫(yī)》,不可能在成書前一年棄世,因而龍鎮(zhèn)川所說“迄今又三十年”之“三十年”乃取成數(shù)而言,且1882年至1911年,前后相及正是三十年。據(jù)此,龍之章的卒年宜為1882年。
從1813年到1882年,歲屆古稀,這或是龍之章的人生時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