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雯姣 艾一多 盧 愿 范 偉 吳國慶
腎病綜合征作為腎臟常見病,其病理類型、臨床表現(xiàn)、預后差異甚大。其臨床表現(xiàn)隱匿者可無明顯不適感,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腰酸腰痛,畏寒乏力,小便增多或者減少,雙下肢甚至全身浮腫,病情進展者可出現(xiàn)心悸怔仲、惡心嘔吐、無尿等癥狀。根據(jù)臨床癥狀中醫(yī)對應的是“水腫”“腎水”“癃閉”等范疇,元代著名醫(yī)家朱丹溪將水腫歸納為“陽水”“陰水”兩大類[1],而腎病綜合征按病因病機歸類以陰水居多。中醫(yī)認為此病的病因有外感與內傷之分。風寒濕等外感邪氣侵襲機體是本病發(fā)生的常見外在誘因,風寒濕等邪氣可通過肌膚、口鼻咽喉內舍于肺,導致肺失宣降,水道失調,水濕蘊結,而為水腫。人體內環(huán)境水液的代謝主要依賴于肺之通調,腎之開闔,脾之轉輸,故腎水病內傷主要責之于脾腎。脾臟喜燥惡濕,過食肥甘厚味、肝郁犯脾或憂思氣結均可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生。腎臟主水,《素問·水熱穴論》言:“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2],腎氣不化,關門不利,水液聚積發(fā)為水腫。在腎病綜合征疾病過程中,氣血水三者關系密切,“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行血無力,血瘀凝滯,濕濁蘊結,亦可致瘀,疾病后期,瘀血作為病理產物同時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導致水瘀互結,蘊結難化,往往提示預后不良。吳國慶教授治療腎病綜合征經驗豐富,現(xiàn)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腎病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多樣,而以水腫為最常見臨床癥狀,水腫之為病,與肺脾腎三臟最是關系密切,而此病之病證,在部分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中,前期多以陰虛證為主,后期病情遷延,可發(fā)展為脾腎陽氣兩虛之證。脾腎兩臟在水腫病中發(fā)揮的作用都很重要,先天與后天之本密不可分,但在辨證的時候仍需辨明主次,施治的時候要有所側重。脾腎陽虛患者水腫皆以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而脾陽虛為主者,可兼見面色偏黃,納少便溏,胃脘痞悶等癥?!蹲C治匯補·水腫》曰:“治療水腫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惫手我伺嘌a脾土,兼以利水,常用實脾飲、七味白術散等方加減。以腎陽虛為主者,??杉嬉娒嫔?,腰部酸冷,小便清冷或短少等癥,治當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正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培補命門之火,元氣得振,水濕方得氣化,常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參芪地黃湯等方加減。當疾病后期出現(xiàn)水腫難消,病情遷延不愈,往往損耗嚴重,導致陰陽兩虛,病情預后不良。
腎病綜合征患者多正氣本虛,本身就易感于風寒濕邪,風水相搏于肌腠,往往導致肌膚腠理開泄,而風邪致病,善行數(shù)變,風助水勢,由外入內,客于肺臟,肺失通調,進一步加重水腫,從而影響疾病的治療。吳師在治療此病時重視益氣扶正固表,在用藥遣方時根據(jù)患者病情酌情酌量加入防風、白術、生姜、甘草、大棗、黃芪、牡蠣、小麥等調和營衛(wèi)、固護肌表之品。水腫日久,久病入絡,血流不暢,又“氣為血之帥”,病久臟腑陽氣虛損,皆可導致血液瘀滯,此病過程中氣血水三者關系密切,相關影響,故腎病綜合征患者往往水腫與瘀血同時存在。吳師治療水腫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運用利濕與化瘀藥,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增強療效。
吳師運用青風藤治療腎病綜合征經驗豐富,青風藤屬于風藥,性味苦平,善祛風濕、利小便,《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中國藥植志》明確記載其“行水利尿,瀉下焦血分濕熱,治風水腫,腳氣”[3],其通過祛風濕、利小便可改善腎病綜合征患者水腫癥狀。風為百病之長,腎病綜合征患者正氣不足,往往易感風邪,青風藤為藤類藥物,善搜剔風邪,祛邪外出,從而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大量西醫(yī)藥理研究證明青風藤提取物青藤堿可以降低腎小球足突融合,維持足突的正常形態(tài),加強肌絲蛋白的約束力,從而穩(wěn)定足突的濾孔膜,減輕腎小球足細胞的損傷[4],從而達到降低蛋白尿的目的。吳師使用青風藤一藥的劑量一般為15~20g,可根據(jù)患者年齡、癥狀及對此藥的耐受程度酌情加減。
尚某某,男,41歲,因腰酸乏力1月余,加重伴雙下肢浮腫5天于2018年3月8日至江西省中醫(yī)院吳國慶教授處求診??滔掳Y見:腰酸乏力,雙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精神疲憊,無惡寒發(fā)熱,無咳嗽咳痰,無胸悶喘息,夜間可平臥,納呆,脘腹痞悶,寐可,大便日1~2次,質偏稀,24小時尿量約900mL,伴大量泡沫。查體:血壓134/83mmHg,神志清楚,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雙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黃膩,舌邊可見少許散在瘀斑,脈弦滑;輔助檢查回報示:尿常規(guī):尿蛋白3+,24小時尿蛋白定量4.05g/L,生化示白蛋白24g/L,總膽固醇12.24mmol/L,腎功能無異常。診斷:腎水??;辨證為脾腎兩虛,濕濁內蘊,淤血阻滯證。中藥治以健脾益腎,利濕化瘀為法,處方如下:生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炒山楂10g,茯苓30g,穿山龍20g,貓須草60g,玉米須30g,青風藤20g,懷牛膝10g,續(xù)斷20g,當歸10g,燈盞花10g。14劑,每劑水煎2次,2次藥汁混合,分早晚2次溫服。
2018年3月22日二診:服藥后腰酸稍緩解,納食有所改善,近日因起居不慎出現(xiàn)鼻塞流涕,咽癢惡風,動輒汗出,雙下肢浮腫同前。復查尿常規(guī)示:尿蛋白3+。處方一:炙黃芪15g,防風10g,白術10g,蟬蛻10g,煅牡蠣20g(先煎),麻黃5g,牛蒡子15g,5劑;處方二:生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30g,澤瀉20g,穿山龍20g,貓須草60g,玉米須30g,青風藤20g,懷牛膝10g,續(xù)斷20g,當歸10g,燈盞花10g,10劑。囑服完方一后繼服方二。
2018年4月8日三診:精神好轉,無惡風鼻塞,畏寒肢冷感減輕,納寐可,大便日2~4次,質稀,雙下肢浮腫較前消退。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復查尿蛋白2+,白蛋白28g/L。守方二加肉蓯蓉10g,車前草15g,14劑。
2018年4月23日四診:腰酸好轉,大便成形,日1~2次,尿量增多,雙下肢稍浮腫。上方去肉蓯蓉,加丹參20g,14劑。定期復診。
按本案患者本身稟賦不足,未予重視,加上平素不喜戶外運動,日久脾腎陽虛,脾之轉輸、腎之開闔功能失調,水濕內停,發(fā)為水腫;腎陽虛弱,溫化失常,故見腰酸畏寒,尿清長,尿量偏少;脾失健運,則納呆,脘腹痞悶;脾腎虧虛,中氣下陷,清氣不升,見大便偏??;精微下注,見大量蛋白尿;水聚不化,日久成瘀化熱,故見苔薄黃膩,舌邊可見少許散在瘀斑,脈弦滑。方中黃芪性溫味淡,補氣健脾,利水消腫,兼益氣固表之功,重用為君藥;合黨參加強補脾肺之氣;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炒山楂健脾消食和胃;穿山龍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貓須草性甘淡微涼,配合玉米須清熱祛濕利水;青風藤祛風濕通經,利小便,降尿蛋白;懷牛膝合續(xù)斷補腎強筋;當歸、燈盞花活血化瘀。二診患者因正氣不足,又起居不慎,出現(xiàn)鼻塞惡風等外感癥狀,正所謂善治者宜先解表邪,予方一祛風解表方驅邪外出,此方中使用炙黃芪既可驅邪,又可實衛(wèi)氣,標本兼顧,即《本經》補虛之謂,又患者飲食改善,水腫仍甚,去炒山楂,加澤瀉加強利尿。三診患者便溏,其本為陽虛,舌苔由初診時的薄黃膩轉為黃膩,是為濕瘀日久化熱之表現(xiàn),加肉蓯蓉溫陽潤腸,車前草清熱利濕。四診時患者病情穩(wěn)定,水腫明顯消退,去肉蓯蓉之性溫之品,又考慮患者病情纏綿,水氣搏結日久易于化熱生瘀,加丹參涼血活血,清熱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