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清水鎮(zhèn)農技站,甘肅武威733000)
涼州區(qū)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菇是當?shù)刂髟缘氖秤镁?,且集中?月至次年4月,上市時間集中、菇賤傷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筆者對當?shù)匾还睫r連續(xù)多年利用拱棚夏季反季節(jié)栽培平菇的調查中了解到,500 m2的拱棚年投料12 000 kg,年均毛收入在5萬元以上,純利潤在3萬元以上。現(xiàn)將該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般4月下旬制栽培種,制栽培種后10 d開始堆料發(fā)酵,6月上旬完成栽培袋接種,7月中旬開始出菇上市。拱棚要在棚膜上方加蓋草簾,草簾上加蓋遮光率80%以上的遮陽網,草簾不能接觸到地面時兩側加掛遮陽網,棚內地面澆水后整平壓實,上方安裝噴水設施。
菌株選擇耐高溫的廣溫型品種,如高產8105、德豐5號、農平4號等。原種采用99%小麥,1%石灰培養(yǎng)基,500 mL葡萄糖瓶裝料,高壓滅菌后接種;栽培種采用98%玉米芯,1%石灰,1%石膏培養(yǎng)基,23 cm×45 cm聚乙烯袋裝料,常壓滅菌后接種。
當?shù)匾话悴捎玫脑耘嗔吓浞剑河衩仔?4%,麩皮10%,石灰4%,石膏1%,過磷酸鈣1%。
先將玉米芯充分預濕后建成寬2 m,高1.5 m的料堆,在上面覆蓋草簾或棚膜保持堆內濕度,覆蓋棚膜時料堆更容易升溫發(fā)酵,但要勤抖動棚膜換氣。一般4 d翻堆1次,共翻堆4次,翻堆的標準是當料堆內溫度達到60℃時,維持1 d后開始翻堆,并根據(jù)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適當補充水分,力求使所有的培養(yǎng)料發(fā)酵都均勻一致。第三次翻堆時先將輔料混合后均勻撒至料堆表面后再翻堆,最后一次翻堆后,調節(jié)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達65%,以用手緊握培養(yǎng)料,有水從指縫中滲出,但不下滴為宜。
選用23 cm×4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裝料前先在兩側距袋口10~12 cm處用針各扎15~16個通氣孔,之后用塑料繩離袋口5 cm處扎緊一端開始裝料,裝料要求松緊一致,每袋裝干料約1.2 kg。料袋常壓滅菌,當滅菌包充分鼓起后開始計時,滅菌12~18 h,自然冷卻后移至菇棚內準備接種。
接種前先清潔地面后噴10%的來蘇爾消毒液,再將菌種、接種工具移入菇棚,密閉菇棚用必潔仕煙霧劑消毒。接種時戴橡膠手套操作,用酒精擦拭手套、刀片、接種勺、放菌種不銹鋼盆,菌種袋快速在3%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桶中浸一下,高錳酸鉀水溶液應隨配隨用。先按壓菌種袋使菌種初步破碎后,將菌種放入不銹鋼盆中,再搗碎成蠶豆粒大小,均勻將菌種撒于整個袋口,扎通氣孔利于菌絲萌發(fā),既提高了接種效率又避免了袋內水分流失。
接種后的栽培袋相距25 cm堆碼2層擺放在地面上(圖2)。發(fā)菌期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有污染的菌袋立即挑出。發(fā)菌期夜晚打開棚兩側通風口自然降溫,早晨及時放下遮陽網和草簾遮陽,控制棚內溫度在25℃以下。當菌絲吃料10 cm以上后,如棚內溫度長時期高于25℃適當噴水降溫,噴淋后及時打開棚兩側棚膜通風排濕。
菌絲長滿袋,部分袋口通氣孔處現(xiàn)小菇蕾時,及時替換塑料繩,同時將栽培袋堆碼4層,中間留60~80 cm的操作行。7月中旬進入出菇期,涼州區(qū)外界平均氣溫18~30℃,空氣干燥,夜間溫度低,在夜間拉起全部棚膜和草簾通風降溫,在早晨、傍晚和夜間多次噴水。白天氣溫高時放下草簾和遮陽網,拉起部分棚膜通風即可,靠滲入地下的水分蒸發(fā)保濕降溫,白天棚內溫度高于25℃盡量不噴水,防止高溫高濕引起病害。出菇至10月底當外界氣溫降至0℃以下后,菌袋開始上凍,放下兩側通風口密閉菇棚,待次年3月下旬棚內溫度回升后再按常規(guī)管理,可出菇至4月下旬。出菇結束后也可就地脫袋破碎菌棒后用旋耕機翻入土中,用作有機肥。
圖1 裝料后扎孔位置
圖2 堆碼2層發(fā)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