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中學 高一(4)班
重巒疊嶂,連綿逶迤,五峰拔地而起,直指蒼天;山腰間深嵌寺閣,此為佛教四山之首——五臺山,又名清涼山、紫府山、靈鷲峰。
踏入山中,溫度驟降,烈日當空,卻無絲毫炎熱之感,望四處,此為臺內。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相抱呼應,臺內自成一方天地。四面五峰為屏,青山為障,草木眾多,明湖清泉于山中潺潺流淌。頭頂蟲鳴鳥啼,四處花木一層一次,相錯相交。五臺山奇木珍樹眾多,于梵音裊裊之中恣意生長,其紋理疏密有致,或呈盤龍之勢,或呈貫通之狀;其葉蒼碧尤甚,片片經(jīng)絡分明,有蟲、蜂依其汁水而生,正如佛理所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若觀日出日落,東臺最佳。每每此刻,煌煌大日逼近大地,似千萬燭火凝練而成,霧氣吞吐,似白龍翻躍,瞬鍍金鱗。深玄色的山脊上反射著近赤的金光,上面行走的游人成一道剪影,在晨暉中浸染。
此為文殊之道場,供奉之地無數(shù),東臺即奉“聰明文殊”之象,千手玉面,金碧輝煌。
觀日在東峰,那么觀月就應在西峰。皎皎明月自群星掩映中升起,一瀉長虹,月華盡柔,在林間與溪水同流。若逢月極彎時,月若繡花針彎成的細鉤,輕掛在空中,此為峰名掛月之由來。
此峰所供為“獅子吼文殊”,傳說是因為佛祖說課聲音洪亮若獅吼,懾人心魄,正氣凜然真理之言確實恍人心神。
南峰春可觀山花,供智慧文殊。北峰可觀雪,供無垢文殊。中峰最消暑,供儒童文殊。因不曾登其細看,故不敢妄言。
山中佛家圣地,名寺古剎無數(shù),寺內常供彌勒,四大天王,哼哈二將等。當然作為文殊之道場,文殊之佛像必不可少,有一蕎麥文殊像尤為著名。其頭為蕎麥所制,面容慈悲,耳垂齊肩,雙目融入人對佛祖菩薩的敬畏,猜想與向往,不可看透;全身用色和諧,以青色與金色為主,端莊超凡。其身頂天立地,手如天蓋,于禪窟中打坐冥想。腳旁有一青獅怒目渾圓,俯瞰眾生,有神獸傲骨,雖甘俯首菩薩,但不改其高貴威嚴,雖為人所造,但身旁似有青光繚繞 ,更顯佛性。
在此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有機結合,共同參悟佛法,互通佛理佛說。有結善緣的人在對經(jīng)書旁的老和尚施禮后,即一邊默念六字真言,一邊接過所賜經(jīng)書。寺前銅鼎香火繚繞,無數(shù)或聲名顯赫,或窮困潦倒之人,只為同一個信仰,虔誠地跪拜在這里。“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無數(shù)人混跡紅塵,卻企望在內心誦經(jīng),期盼有一天,能看到佛光萬丈,千佛真容,將己身置于苦海,助蒼生脫離苦海。
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仁大義,此為五臺山,此為真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