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西河
《海豚救人》是語文S 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說明文,先介紹海豚救人的三個實例,然后介紹人們經過研究,解開了謎團——“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边@個結論是如何來的呢?它是不是非常準確呢?這值得我們用心研究。
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海豚救人的事實。課文之所以說海豚被稱為 “海上救生員”,是因為海豚救人是個不爭的事實。三個實例按時間先后順序陳述:1966年,海豚救了十名在太平洋沉船事故中落水的韓國船員;1972年9月,海豚在離南非海岸四十公里處的海面上,救了一位二十三歲的姑娘伊瓦諾;1992年,海豚在大西洋救了兩名掉入海中的印尼船員。三個實例中,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救起的人物不同,救援的方式也不同,但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完全相同——海豚的確救人了,給人們留下的疑惑也相同——為什么海豚會救人呢?于是,課文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
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作者在眾多的海豚救人實例中是精心挑選了這三個實例的。三個實例中,遇險時的情況不同,救援的方式各別:第一個是漁船沉沒,十名船員死里逃生,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海豚馱著他們游了四十多海里,然后猛地一使勁,把他們安全地甩到了海岸上; 第二個是船被海浪打翻,姑娘游向岸邊時遇到鯊魚,海豚趕跑鯊魚,還護送她到安全地帶; 第三個是兩名船員掉入海中,海豚或托出水面或陪伴游泳。精心挑選的實例無非是要告訴讀者,不管是什么樣的情形,海豚都會主動救援。這也將海豚救人由個性轉化為共性,為下面的研究做好了鋪墊。
結論很簡單,也出人意料,原來,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結論不難理解,但研究的過程值得反復品味。
先說照料本能。這是海豚及所有鯨類的本能。課文解說得很明白,海豚雖然生活在水中,卻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把頭露出海面呼吸。一般情況下,小海豚是有這種本領的,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于是,在遇到意外的時候,海豚母親就開始援助了,或托或叼,直到小海豚露出水面能夠自己呼吸為止。
再說演變過程。按上面的解說,海豚最初的動機當然是救援自己的幼豚,但上面的解讀僅僅是推測,因此這里用了“可能”二字,以顯示表達的準確性。至于海豚救人已成常態(tài),個中原因自然要通過試驗來驗證。于是,在許多次試驗之后,得出了值得信服的結論:海豚對于面前漂過的任何物體,不論是救生圈還是大木板,都會主動上前救助。
至于海豚救人為何常常是集體行為,作者也進行了合理的解說,這也源于它們對幼海豚救援時的協作精神。這樣,既合理地進行了解釋,又與前面的實例予以照應,讓讀者心中的謎團都得以解開。
課文是不是完美無缺呢?我看不見得。用心研讀,其中的瑕疵也一一暴露出來。
第一是實例的選擇方面。雖然作者精心挑選了三個實例,但還是有遺憾之處。這三個實例中,雖然人類遇險時的情況不同,海豚救援方式各別,但是除結論外,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被救援的人都是從船上掉下去的,海豚救援的對象都是人。于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沒有其他的情形嗎?網絡上查一下,真的發(fā)現了不同的情形。
有一則新聞顯示:幾年前,在爪哇海上空,一名失事直升機駕駛員帶著橡皮小艇跳傘成功,安全降落到海面上。但是,這兒遠離陸地,又常有鯊魚出現,駕駛員很難安全地把小艇劃到岸邊。正當他灰心喪氣的時候,小艇邊出現了幾條海豚,用頭抵住小艇,推著小艇前進。不一會兒,又游來好幾條海豚。駕駛員鼓足勇氣用力劃槳。連續(xù)八個晝夜,海豚輪流推著小艇前進,最后終于把駕駛員送到海邊。
第二是表達的準確性方面。說明文的一個特點就是表達的準確性。如前所述,作者在表達上也注意到這一點,但仍有疏漏,那就是課文的結論部分:“說來其實很簡單,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p>
這句話有問題嗎?一般人常常會這樣反問。是的,我們在讀的時候,也會覺得很“順”,不會感覺有絲毫問題。這是我們的語感不敏銳的緣故。句子中的“其”是指誰呢?當然是海豚。將“海豚”代入,這句話就變成了下面的話:說來其實很簡單,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海豚子女的“照料天性”。這要一讀,毛病就很明顯了。這句話可以修改為:說來其實很簡單,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它們對子女的“照料天性”。
第三是疑惑的解答方面。讀完課文,在明白海豚救人的原因之后,我們還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海豚會將人送到海岸安全地帶而不是別的地方呢?文中并沒有予以解答,這樣,說明文就沒有達到說“明”的目的。查閱相關資料可知,海豚很聰明,具有很強的學習模仿能力和很好的記憶力,它們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海區(qū),常跟隨著船只游入港口,對人類比較熟悉。此外,它們還有出色的導航能力。如果將這些內容加入到課文中,表達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學習說明文,除了了解文章的內容,還要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這正是課標“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精神所在。因此,在教學時,我們不妨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將上面的瑕疵作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說明文的特點,提高說明文的教學水平。
對于三個實例,教學時不妨去掉其中一個或兩個,之后再出示相關資料(一個實例),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實例與課文中的實例有何區(qū)別?是不是可以替代其中的一個?對于表達準確性方面,引導學生修改即可。對于疑惑的解答方面,可以提問:海豚救人的原因我們明白了,還有其他不明白的問題嗎?在學生提出疑惑之后,出示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在課文的末尾予以補充,使文章內容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