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鼎食一詞,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本義是形容古代貴族的豪華排場。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是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青銅鐘與鼎則是皇室與貴族身份的象征。在上海博物館古代青銅器館中,收藏著來自陜西寶雞及山西、河南、湖南等地的400余件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其中又以具有長篇銘文和著錄較多為特色,大克鼎和晉侯蘇鐘就是最為重要的兩件文物,它們在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shù)量的規(guī)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權(quán)力的象征。西周大克鼎就是大貴族膳夫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師華父的重器。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銅器,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饕餮紋,并有觚棱凸棱,整個造型莊嚴厚重。最為珍貴的是其腹內(nèi)鑄有銘文290字,內(nèi)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時代極為重要的青銅器,也是歷見著錄,眾所周知的重器,歷經(jīng)波折后由潘祖蔭家人捐獻給國家,從1952年至今一直珍藏于上海博物館。
西周晉侯蘇鐘,舊稱晉侯穌鐘,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后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西周晉侯蘇鐘共16件,可分為兩組,每組8件,大小相次,排編成兩列音階與音律相諧和的編鐘。有銘文355字,首尾相連刻鑿在16件鐘上。銘文敘述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周厲王親征東國、南國。西周晉侯蘇鐘銘文記載的這場戰(zhàn)爭,史籍中無從查考,對研究西周歷史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此外銘文中多種記時歷日對西周的斷代研究也有重要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晉侯蘇鐘銘文全部為鏨刻,在西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
西周中期青銅器
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
今藏于上海博物館
西周青銅器
1992年出土于山西曲沃
今藏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
動脈影
@動脈影,一個喜歡逛博物館、拍博物館的普通人。在微博上有超過150萬粉絲天天欣賞他拍攝的博物館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