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娃
一味順從,是對自我獨立的放棄
“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這是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中的臺詞。劇中,小偉父親出軌導致家庭破碎,母親憤恨難平,從此將生活重心都放在小偉身上。當發(fā)現(xiàn)兒子偽造成績單,失望又生氣時,她遇到一個陌生男人,男人給她一個能倒轉時光的遙控器。
她用遙控器將小偉困在同一天,只要兒子不交出真正的成績單,她就按返回鍵讓這一天不斷重復輪回,直到兒子說真話。
孩子終于順從臣服,而母親嘗到甜頭后,變本加厲——她讓小偉大聲說:“我會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讓媽媽失望!”如果兒子不說,她就按下遙控器,直到小偉答應;她讓小偉去輔導班補習,學不好沒關系,用遙控器讓他學10次、20次,直到學好……
總之,小偉不順從,母親便用遙控器將他的人生永遠卡在同一天,直到兒子做出母親認為正確的行為。后來小偉遇見初戀小嵐,被母親發(fā)現(xiàn),時光再次倒轉,小嵐再也記不得小偉。兒子終于崩潰了,他嘗試割腕、跳樓、電擊、溺水各種自殺方式,可每一次母親都按下遙控器將他救回,然后繼續(xù)操控。孩子終于絕望地問:“媽,你到底要我死幾次?”
這樣的劇情看得人心頭沉重,但也的確折射出了現(xiàn)代親子教育中的痛點——父母以愛之名的操控,兒女無法選擇自我的無奈。如若不順,或許就是不孝不愛。這矛盾扭曲的情緒,存在于大多數(shù)家庭中。
故事尾聲,多年后被塑造為成功人士的小偉,偷走遙控器對馬路對面的母親大吼:“這是我的遙控器,不是你的!”母親卻回答:“你以為這樣的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絕望的小偉沖向馬路被汽車撞倒,那一瞬間他按下遙控器,時間回到他初見小嵐的那天,望著眼前曾錯過的初戀,小偉流下恍如隔世的眼淚……
故事至此結束了,這樣開放式的結局,或許也在暗示,順從之下,直到小偉勇敢搶回遙控器,決絕按下按鈕,那一刻的他才真正擁有了自我獨立,也才有資格再次見到曾經的愛人,見到年少真實的自己。
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禁自問,在被“孝順”綁架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人曾認真思考過自我獨立這件事呢?或許,一味順從,是一種被裹挾在父母“為你好”的基調下,害怕父母傷心難過,而放棄自我成長的無奈,是一種愚孝。然而,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在成為某個角色之前,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是要為人生負責的獨立的生命個體。
很喜歡作者劉娜說的那句:“看見一個真實的人,一個鮮活或殘缺的人,比看見一種身份,要重要一萬倍,不管我們是父母還是孩子,唯有看見一個人,才能看見愛和出路?!?/p>
舍得讓父母“受苦”,我們才能共同成長
中國人講孝順,多數(shù)時候是情感使然。我們對父母的愛、心疼、不舍、不忍等情緒,促成了我們慣性以為順從就是最好的孝順,我們寧可壓抑委屈自己,也要順著父母,以成全他們的安心和好情緒,卻從不察覺自己的內心已然分裂。
可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將面臨不同階段的痛苦挫折。如若父母不懂得去面對兒女“不聽話了”“翅膀硬了”“管不住了”所帶來的這些痛苦感受,那么父母也將無法成長。
文友小雪是典型被父母安排長大的孩子,尤其母親性格保守強勢,希望她畢業(yè)之后就進家里安排的企業(yè)工作,一輩子穩(wěn)定無憂。當時的小雪,最想嘗試編輯這份職業(yè)。直到畢業(yè)臨近,小雪被叫回家,在母親的固執(zhí)下,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母親使出殺手锏,說要是這次小雪不順從,她就立馬從22樓跳下去。無奈的小雪服軟了。
被安排后的職場生涯,得過且過不溫不火,一想到母親以死相逼的畫面,她就立即把夢想阻斷在腦海中??删驮谌ツ?,行業(yè)危機,企業(yè)裁員三分之二,其中就有小雪。讓人心疼的是,她第一反應不是自己失業(yè)的痛苦,而是如何照顧母親的情緒。很長一段時間,她借口工作忙住在宿舍,假裝一切照舊,偶爾回家也是有說有笑,內心的煎熬卻是無人能曉。
紙包不住火,幾個月后母親從其他人口中得知小雪失業(yè)。當一家人在昏暗的客廳里沉默而坐時,小雪看到母親那止不住的淚水,覺得格外刺眼,她突然被喚醒了。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無論自己怎么做,母親遲早都要直面痛苦,這是她根本無法控制的。母親的哭泣、母親的疼痛,她都無法替她承擔。
她望著這個愛她如生命的女人,雖然心疼,但也看到了一位堅強的母親,正在直面自己女兒失業(yè)所帶來的痛苦,那是作為父母,他們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問題,自己并非是原罪呀!
她沒有無窮的能量可以去保護自己的父母永不受傷,一味地隱瞞和順從,最終只會是將她與父母都困在原地。想通后,小雪不再在家人面前畏畏縮縮或刻意討好,她開始學習新媒體編輯,練習寫作,去健身,去跟朋友交流,把自己的目標規(guī)劃好后,就一步步向前行動。
父母依然還會慣性給她灌輸一些他們認為正確的理念,偶爾也哀傷嘆氣,甚至依然為她去奔波工作的事情,但小雪會盡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坦然相告她想走自己的路,學著放下不舍,讓父母自行消化情緒。
她明白,父母是愛她的,而自己如果能在他們面前宣告自我獨立,并表現(xiàn)出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擔當和能力,父母自然會減少干涉。今年,她從作者成功轉型為編輯,實現(xiàn)了曾經的抱負。而母親從一開始的憤怒難過,在小雪的“不回應、不順從”策略下,慢慢學會接納和面對,同時成長。她開始體會到小雪從失業(yè)到自我奮發(fā)這條路上的不容易,看見了一個即使脫離父母的羽翼,依然在積極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孩子。小雪也看到了母親真正與她站在一起,心靈相依,她與父母之間的愛變得更深厚、更真誠。由此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出于本能,看到父母為我們日夜哀愁的臉頰,聽到他們深夜談話中的擔心,種種犧牲付出,說不心疼那是假的。
可我們無法做任何人情緒的救贖者。畢竟,每個人都該去完成自己的課題,完成自己對當下角色的詮釋,從而與一切和諧共生。作家三毛在《父母的愛和信任》中寫道:“舍不得讓父母吃苦,失去了自我探索成長的機會,我們會愈來愈弱小,他們會越來越屢試不爽?!笔堑模岬米尭改笧槲覀兊摹安豁槨倍芸?,其實也是在幫助父母成長,幫助他們走向強大與包容,更是真正走向真實的我們。
一手抓孝心,一手抓獨立
在《孝經》中有個著名的故事。曾子問孔子:“師父,一個人順從父母,是否就可以稱為孝順呢?”孔子怒答:“如果父母不仁不義,子女當去勸解糾正,而不是一味順從,否則,會再次將父母陷于不仁不義,這樣的順從,又怎能稱之為孝?”大道至簡,這里的不仁不義,指的就是父母那些并不正確的行為方法,不能一味慣著順著,這是害了父母。
為什么多數(shù)父母總愛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管教自己的孩子?其實除了本能的“為我們好”之外,更深層次的來源是他們對老去的恐懼。
在心理學上有個“老年無用感”的概念,父母失去了曾經的社會角色,失去了發(fā)揮價值的地方,怕自己沒用怕被拋棄,所以在孩子身上找到存在感。然而,生活應該是多維度的,我們在獨立成長的路上,并不意味就是拋棄了父母。我們可以帶父母去尋找新的體驗,豐富生命層次。
網友阿梅就講過自己三叔的故事。三叔是企業(yè)高管,能力強收入高,前兩年又娶了自己深愛的女人,事業(yè)愛情雙豐收。他很感恩父母供他讀書供他吃穿,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所以對父母很是孝順,但他的孝順卻是極有原則的,違背價值觀的事,他并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
出于個人習慣和工作禮儀熏陶,他從不夾菜給別人,也不吃別人夾的菜,有次母親給她夾了一塊排骨,他當下挑出來放到一邊,并輕言告訴母親,謝謝您辛苦為我做飯,但是我不吃別人夾的菜,這是個人習慣,并非對您不尊重,請理解。
三叔跟妻子暫時不打算要孩子,對父母買給妻子的保健品一概拒絕,并告訴父母這是他們夫妻共同的決定,不該為成全他們想抱孫子的心情,就違背他們的小家庭。工作中的事,無論父母怎么好奇打聽,或者想要為他指點迷津,他都一概保密不談……
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三叔,除了不順,但在“孝”字上卻做得很好。每周即使再忙,他也會擠出時間回家吃頓飯,從不長久缺席陪伴。物質上,冬天的高檔棉被、夏天的品質衣物、進口的新鮮水果、健康的好米好油,周到細致。他還會讓助理幫父母規(guī)劃旅游行程,讓他們開闊視野,吃好玩好。他也注重對父母精神上的引導,跟父母細聊健康的老年生活趨勢,買些書籍讓父母陶冶情操,讓父母選擇喜歡的老年興趣班,父親去釣魚,母親就學插花跳舞……
今年,老兩口還加入了公益組織,時常做些義工活動,晚年生活過得算是充實豐滿了。在這潛移默化中,父母與三叔之間,既親密又有間,互相深愛卻又彼此獨立,更重要的是,父母體驗了更豐滿的生活,幸福源泉越來越多。
一邊是虔誠的孝心,一邊是獨立的決心。 順,并不是孝的唯一衡量指標,孝順不止在于情感層面,更該有理性智慧的層面——孝,從責任道德上,或是經濟上的反哺,或是陪伴關愛,或是傾聽父母內心的需求等,讓他們明白在兒女心中的重要性,體驗到為人父母的那份欣慰和值得,知道即使兒女終將去過自己的生活,但并不會從他們的生命中消失;順,是接受父母的平凡普通,接受他們思維的局限,做自己的同時也不忘試著去幫助父母成長,學會處理自己的課題,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感,這是另一種的順從。
父母的人生,從此不該再只有子女,他們也可以成為他們自己。畢淑敏曾說:“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的價值觀,走向另一個人。”對待父母,也是如此。自由獨立,孝而不順,親密有間,或許才是對孝順最好的詮釋。最后,致我們的父母——你是你,我是我,但你從未失去過我,我自始至終都深深愛著你。
編輯/呂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