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輝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
后澆帶根據(jù)功能特點可以分為3個類型,即沉降后澆帶,主要防止智能建筑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沉降問題;溫度后澆帶,主要防止混凝土出現(xiàn)溫度裂縫問題;伸縮后澆帶,主要防止混凝土自收縮出現(xiàn)裂縫問題,根據(jù)3類后澆帶的功能可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利用后澆帶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質量,因此,為了達到合理利用的目的,有必要控制后澆帶的質量。
在理論上智能建筑是指建筑內部接口、空間等最優(yōu)化,能夠為用戶帶來良好體驗的建筑。與傳統(tǒng)建筑相比,智能建筑更具人性化,在建設當中以用戶需求為主要目標,通過設計、施工工作來滿足用戶需求。智能建筑的“智能”體現(xiàn)在先進技術的應用上,如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達到用戶需求與建筑質量規(guī)范之間的平衡點,在保障建筑質量的前提下滿足用戶需求。
不同的智能建筑施工因素的影響會導致后澆帶的結構發(fā)生不同的變化,但是無論在什么條件下,后澆帶的結構都必須滿足相應的規(guī)程,如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等。在工程設計中,必須以規(guī)程內容為基礎進行后澆帶施工結構設計,具體要求有如下特點:
1)后澆帶留置寬度
根據(jù)規(guī)程要求,后澆帶的留滯寬度有4個規(guī)格,即700mm、800mm、1000mm和1200mm,其中,800mm、1000mm、1200mm較為常見,尤其在智能建筑當中。
2)后澆帶接縫設計
在規(guī)程當中,后澆帶的接縫設計應當為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X形縫4種,如果有特殊要求,必須參考規(guī)程中對后澆帶的其他要求來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必須滿足規(guī)程要求。
3)后澆帶內筋
采用鋼筋材料作為后澆帶內筋,形式上分為兩種:全斷開再搭接、不斷開附加筋。
4)后澆帶混凝土補澆時間
后澆帶混凝土補澆時間在現(xiàn)行規(guī)程下的,具體要求各不相同,例如,有14d、42d及28d等,參考規(guī)程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后澆帶混凝土補澆時間為45d,具體設計中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5)后澆帶養(yǎng)護時間
在智能建筑當中,后澆帶養(yǎng)護時間一般分為28d、30d兩種,具體根據(jù)工程規(guī)模以及混凝土用量、厚度來決定。
在滿足上述各項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確保后澆帶工程設計合理,為之后施工提供良好的條件。
正式施工前,需要先選擇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此舉主要是為了保障后澆帶的接縫質量。一般情況下,后澆帶斷面形式包括槽口縫、平直縫、階梯縫、X形縫4種,這些斷面形式具有自身的功能特點,需要根據(jù)施工的實際條件進行選擇。此外,在上述4種斷面形式中,平直縫容易導致后澆帶整體結構出現(xiàn)應力集中問題,可能引發(fā)結構變形[1],應盡可能避免使用平直縫。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縫處增設止水鋼板,可以有效防止?jié)B漏。
首先,依照工程強度要求,選擇質量相符的鋼筋材料,然后依照規(guī)程以及設計圖紙來進行后澆帶配筋工作,常見的配筋形式有長配筋和雙層配筋,其中,長配筋是一種單層,并貫穿混凝土結構的配筋形式,適用于大面積平面后澆帶;雙層配筋是一種多層,并斷開混凝土結構的配筋形式,適用于中小面積平面后澆帶。其次,在鋼筋配筋施工中,應先將短鋼筋預埋至施工縫處,以“梅花”形式進行布置,此舉有利于施工縫的連接。此外,在完成配筋工作后,應當在施工處的頂部與四周布置相應的防護設施,以免出現(xiàn)相關問題[2]。
混凝土作為后澆帶施工的重要材料,在施工中必須得到重視。依照現(xiàn)行規(guī)范,后澆帶的混凝土材料等級必須高出現(xiàn)澆混凝土一個等級,同時,不能選擇收縮率大的混凝土,否則會引發(fā)大量裂縫。在施工過程當中,需要根據(jù)建筑整體橫截面來進行后澆帶澆筑工作,此舉可以有效斷開建筑的外墻、樓板等部位,此時,后澆帶兩側的沉降、收縮可以自由進行選擇。此外,在混凝土澆筑施工的要求下,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需要注意拌和稠度、振搗工藝的操作[3]。
在后澆帶施工中難免會出現(xiàn)施工縫問題,這些施工縫均為垂直施工縫,在處理時,必須依照后澆帶模板材料來選擇處理方式。后澆帶模板大致分為木模、鋼絲網模兩種,以下對這兩種模板施工縫處理方法進行介紹。
1)木模施工縫處理
主要采用高壓水泵直接對木模進行沖刷,以此消除木模上的毛糙。如果施工條件有限,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進行鑿毛處理,但要注意人工的操作規(guī)范。
2)鋼絲網模施工縫處理
在鋼絲網模條件下,施工縫處理需要控制時間,即混凝土初凝時采用高壓水泵進行沖刷,以此去除鋼絲網模表面的浮漿,直至表面露出粗骨料。然后當混凝土達到終凝階段后,需要循環(huán)之前的操作來進行處理。
通過上述兩種處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后澆帶混凝土結構出現(xiàn)裂縫的概率,因此,這兩種后澆帶模板應當?shù)玫街匾暋?/p>
現(xiàn)代大多數(shù)智能建筑中都具有地下結構,而在此結構條件下,后澆帶施工需要注意相應的事項,例如,不同類型后澆帶的施工時間等(因溫度后澆帶施工時間較為自由,故不在此處分析),具體如下文所述。
1)伸縮后澆帶施工時間
根據(jù)前人研究得知,在地下結構頂板后澆帶施工中,伸縮后澆帶施工需要依照現(xiàn)澆混凝土收縮情況來進行施工,通常時間為45~60d,具體時間依照現(xiàn)澆混凝土凝固時長參數(shù)而定。
2)沉降后澆帶施工時間
一般來說,沉降后澆帶需要以地下結構沉降程度為基礎來進行施工,即當?shù)叵陆Y構沉降完成時即可開始。
此外,在地下結構條件下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工作時,必須先采用高壓水泵對施工縫進行沖洗,保持施工縫面24h濕潤,同時,要盡可能避免混凝土表面存在大量積水現(xiàn)象,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本文建議在施工縫處鋪設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后澆帶采用的必須是強度高于現(xiàn)澆混凝土的無收縮混凝土,此類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脹水泥來進行配置。
后澆帶支模時,其支撐系統(tǒng)與整體結構支撐系統(tǒng)斷開,單獨支撐,在整體結構拆模時,保留后澆帶模板支撐系統(tǒng),待后澆帶混凝土補澆后達到拆模要求時,再單獨拆除后澆帶模板。
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之前,其周邊要存在模板,在模板作用下后澆帶梁板的兩側會出于懸臂受力狀態(tài),此時,如果直接拆除模板會影響到后澆帶施工的質量。在質量工作措施方面,首先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之后,對澆筑混凝土的強度進行監(jiān)控,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75%時,即可進行拆模;拆模過程中,需要依照由上至下的順序進行拆除,否則可能導致邊板開裂。
在智能建筑當中,后澆帶施工需要在高層、低層處同時施工,但在施工工藝上要進行控制。無論是高層還是低層的后澆帶施工,都必須進行預留,否則會給后期的施工帶來困難;針對高層、低層的連接結構、基礎梁和板,也需要預留后澆帶,此部分施工完成后,應當使用微膨脹混凝土進行澆筑作業(yè),使結構之間相互連接,最終形成一個整體。通過上述施工,可以消除建筑沉降對后澆帶的影響,即將沉降應力轉移到沒有變形縫的結構承擔,保證施工質量。此外,后澆帶施工應當在建筑主體施工完成后60d左右開始施工,此時,混凝土的收縮量已經超過50%,有利于后澆帶質量控制。
本文首先圍繞現(xiàn)行規(guī)程了解了后澆帶施工設計要求,之后分析了智能建筑后澆帶施工要點,主要內容包括:斷面形式選擇、后澆帶鋼筋施工、混凝土選擇、后澆帶施工縫處理、地下結構頂板后澆帶澆筑,通過此部分分析,了解后澆帶正確的施工方法,最后介紹了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