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堂
(武威第十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018)
語文課堂有這樣的感慨: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是當下教師教學的一大痛點。究其根本在于:第一,句子詰屈聱牙,詞語晦澀難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逐字逐句地串講,效果甚微;第二,學生忙碌不堪,反感這種枯燥乏味的串講,記詞義,憶譯文。這些事實皆告誡我們必須嘗試文言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路,重新賦予文言文教學嶄新的生命。
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枯燥乏味而又生僻難懂,原因在于其語境的缺失。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的確存在著不少問題。受應試教育影響,教條式教學,將課文肢解分析,死記硬背變成教學固定模式。這樣的文言文教學談何樂趣?學生怎能不厭,怎能不煩?因此,教師需要及時止損,改變教學方法,拉近文言文與生活的距離,讓文言走進生活,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方法,重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文言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或者詞句。案例如下:筆者在執(zhí)教《蘭亭集序》一文時,借由成語“入木三分”的出處,適時拋出“《蘭亭集序》與李世民”不得不說的故事,學生們都感到興趣盎然,接著引導學生說說心得體會,講一講自己的理解。這樣通過故事串聯(lián)文言文,學生自然興趣倍增,在學習文言文中也會倍感親切。師生在共同探討中鑒賞這精彩紛呈的華美篇章。又如,對于文言實詞“克”的教學中,筆者嘗試生活實例講解法,解釋成“制勝、制服”的意思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積極思考。有學生提出感冒藥“快克”的創(chuàng)意。的確,此中的“克”與文中“克,勝也”中的“克”如出一轍。這樣以生活實例來解釋,相較于詞語串講,學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學習起來有了興趣,記憶起來也倍感輕松。
古典名著也是幫助教師來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關鍵所在。筆者大費周章在寫作課堂上引導學生去探究這些年滿分作文的優(yōu)秀之處,最終得出結(jié)論,不少作品皆有文言色彩。很顯然,這些學生在作文上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對古典名著的熱衷與熟識。在多番探究文言閱讀與習作的聯(lián)系之后,學生燃起重拾文言研讀的激情。
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的問題主要在于:教師擔心若不“字字剖析”,學生終究無法透徹理解。而這種滿堂灌式教學,又形成了學生懶于動腦、聽得昏昏欲睡的教學常態(tài),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終究毫無進展,真是傷透腦筋。既然這樣,教師則應放手一搏,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將學習交付于學生,回歸學生學習本位。教師應拋棄串講教學,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工具書的輔助下自主學習。當然,學習伊始學生會感覺難度甚大,但必須深知“萬事開頭難”,堅持難能可貴,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逐步提升獨立閱讀水平。當學生可以獨立行走在文言閱讀之路時,他們自然而然地萌生興趣,被其中奧秘深深吸引,需要解惑之時,自主找尋答案也是常態(tài)。閱讀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筆者為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文言文閱讀,創(chuàng)文言閱讀“三部曲”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1)略讀
初讀課文時,朗讀形式不限,可以是默讀,也可以有感情朗讀,無須借助任何輔助工具,通過自身知識體系去感知文中詞句之深意。閱讀之時也不是毫無目的、毫無章法的,需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將疑難問題進行標注,或體會,或思考,為下一步的精讀做鋪墊。
(2)精讀
在精讀課文時,可以查閱字典,將初讀時的“疑難雜癥”逐步體會,并逐一解決。在工具書的幫助下,這一過程是對略讀的進一步消化,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的高效提升就在于精讀過程的歷練。事實上,精讀課文就是自我消化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之間,與作者之間深層對話的過程。在與之對話的同時,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并逐步充實自身知識體系,從而進一步期待“三部曲”中的最遠路徑:研讀。
(3)研讀
研讀過程,不再是獨自學習的過程,而是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學生、教師、文本及作者四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精讀中未能消化的問題提出,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創(chuàng)建解決問題的平臺,當堂提問,引導學共同探討,適時點撥,給予助力。在合作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和文言思維能力。
這樣的學習文言“三部曲”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是激起學生的語文覺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教會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若是想走出文言教學的困境,則應一改往日填鴨式教學,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權(quán)利,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品讀、賞析中感悟文言文所蘊藏的文化。
教師教學時只有真正意義上抓住文言文教學的意蘊,注重文學內(nèi)涵,充分發(fā)掘其精髓及根本意義所在??梢詫⒆髡咧敢连F(xiàn)實,從而與之深度對話;也可以走入時空隧道,親近作者,親近文本。只有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文”與“言”的統(tǒng)一,嘗試多種教學方式,多番創(chuàng)新,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文言文學習的鑰匙,打開學習之門。
文言文的經(jīng)典在于它的獨特,它以一種特殊的語言存在著,它是一個巨型寶庫,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而它的文化就存在于“文”與“言”之中。學生在進行解讀時,應將二者完美結(jié)合,相輔相成,感悟其經(jīng)典所在。
案例如下:筆者在執(zhí)教《蘭亭集序》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段對于蘭亭四周風景描寫:“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睂W生們對此句饒有興趣,并討論。他們的困惑在于:此處“修”何以形容“竹”?筆者這樣引導,師:被人稱為“四君子”的是什么植物?生:梅、蘭、竹、菊。師:竹的品質(zhì)有哪些呢?生:彰顯氣節(jié),清雅淡泊。師:有竹這樣的好友相伴,還不皆為君子?否則,王羲之為何還會用“修”潤“竹”呢?(這個問題的創(chuàng)設則是以“文”通“言”,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文言實詞“修”。接著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學生1:這里的“修竹”的意思是“長得又高又大的翠竹”。我們學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有一句“鄒忌修八尺有余”,這其中的“修”不就“長”的意思嗎?師:那你既如此認為,那意思就是古人描寫身高就會用“修”來形容嗎?生2:不對。“亮少有群逸之才,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這里就不是用“修”。師:很好。那我們體會一下“鄒忌修八尺有余”的語境是怎么樣的呢?生3:這里的“修”不僅僅寫出了鄒忌的身高,更突顯出他的魁偉英俊的外貌。(這名學生則是以“言”參“文”,更好地解說了文意。)師:這樣來看,“修”與“長”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中作者用“修”來形容“竹”,是用竹之品質(zhì)來彰顯作者之節(jié)氣。
以上案例,筆者僅僅是引導學生將“文”與“言”相融合,通過言語來感悟文本之根本所在,從語言中體會文言獨特魅力,從而真正意義上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這種高貴典雅的文字,是傳承經(jīng)典的紐帶,也是現(xiàn)代漢語學習的“源頭”,它蘊含的禮儀文化,為學習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通過各種方式突破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字奧秘,感悟文言文的深層意蘊,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文言文浸毓下,儀表舉止自然會溫、良、恭、儉、讓,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正向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