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華
(福建省永春縣林業(yè)局,福建 永春 362600)
試驗地設(shè)在永春縣吾峰鎮(zhèn)吾中村天馬山,林業(yè)班號為004-05-100,東經(jīng)117°42′37″,北緯25°26′43″,海拔為650~821 m,年平均氣溫19.2 ℃,年平均降水量1720~1960 mm,相對濕度81%,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屬于中亞熱帶南緣中山氣候類型區(qū)。土壤為山地黃紅壤,造林前茬為宜林荒山,土層厚度55~85 cm,立地質(zhì)量等級為陽坡Ⅲ類地。植被主要以芒萁、黃瑞木、嶡類為主。
試驗地采取同一坡面上、中、下坡位均勻分布,每個坡位作為1個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試驗小區(qū),總共3個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試驗小區(qū)。同坡位設(shè)置水平橫行均勻分布,不同坡位設(shè)置垂直分布。每個試驗小區(qū)設(shè)置面積20 m×40 m,福建省洋口林場提供馬尾松種子,吾中村林農(nóng)播種育苗,造林時林地全面清雜劈草,采用“一鋤法”造林,造林必須做到避免日灼、栽直不能窩根、沾紅土泥漿并搗實。造林時間為2008年2月下旬雨季。采用馬尾松切梢(馬尾松切梢就是將馬尾松苗木嫩梢切除,以減少馬尾松嫩梢水分的蒸發(fā))與無切梢隔行造林,株行距皆為2 m×2 m,每行20株,種植切梢及無切梢馬尾松苗各100株,即每個試驗小區(qū)種植10行,計200株,3個試驗小區(qū)共600株。造林后3年每年全面劈草撫育各1次。
2011年2月調(diào)查馬尾松造林成活率,計算各試驗小區(qū)不同造林方法的苗木平均成活率,見表1。2018年2月采取每木檢尺辦法,測量馬尾松樹高、胸徑,并且計算各試驗小區(qū)馬尾松切梢與無切梢的樹高,見表2,平均胸徑見表3,不同造林方法樹高方差分析見表4。
表1 各試驗小區(qū)切梢及無切梢馬尾松苗木平均成活率 %
由表1可以知道:①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明顯不同,馬尾松切梢對提高造林成活率有較好的效果,馬尾松無切梢造林平均成活率比切梢造林平均成活率減少26%。②上坡平均成活率比下坡平均成活率減少16%,中坡平均成活率比下坡平均成活率減少8%,上坡平均成活率比中坡平均成活率減少8%。③各坡位馬尾松切梢造林成活率與無切梢造林成活率比上、中、下坡位分別為1.65∶1.37∶1.27,表明:上坡相對馬尾松苗造林成活率最佳,中、下坡次之。
表2 各試驗小區(qū)2018年2月切梢及無切梢馬尾松平均樹高
由表4可以看出:FA=12
由表5可以看出:下坡對上坡、中坡極顯著影響馬尾松樹高生長,中坡對上坡同樣極顯著影響馬尾松樹高生長。
表3 各試驗小區(qū)2018年2月切梢及無切梢馬尾松平均胸徑
由表6可以看出:FA=9
表4 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樹高方差分析
表5 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不同坡位平均樹高多重比較
由表7可以看出:下坡對上坡、中坡極顯著影響馬尾松胸徑生長,中坡對上坡同樣極顯著影響馬尾松胸徑生長。
表6 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胸徑方差分析
表7 馬尾松不同造林方法不同坡位平均胸徑多重比較
(1)試驗表明:切梢造林平均成活率遠(yuǎn)高于無切梢平均成活率,馬尾松切梢造林與無切梢造林對樹高、胸徑生長影響均沒有顯著差異,坡位對馬尾松的胸徑、樹高生長影響極顯著差異。
(2)馬尾松苗木具有頂端優(yōu)勢和萌芽再生能力的生物特性,決定了馬尾松切梢造林是適宜的,由于馬尾松苗木切梢造林的萌芽再生能力必須依靠本身營養(yǎng)積累,需要及時補充水分營養(yǎng),為此,馬尾松切梢造林必須挑選Ⅰ級健壯苗木。地徑需要達(dá)到0.3 cm以上,徑高比大、粗壯的苗木,在土壤濕潤下進(jìn)行造林,保證不定芽能及時抽出直立健壯的新梢,提高造林成活率。
(3)馬尾松對土壤的要求不高,耐瘠薄,是我國南方重要造林樹種和造林綠化的先鋒樹種,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鄉(xiāng)土樹種,它具有材質(zhì)優(yōu)、適應(yīng)廣、造林成本低、速生豐產(chǎn)、生態(tài)效能高等特點。
(4)由于生長在苗圃的馬尾松苗木嫩梢抽生時間極快,并且集中在“立春”前后幾天,而我國南方恰逢干燥少雨、氣溫高、土壤干燥,相對濕度較低,不適宜進(jìn)行造林,造成造林時間短,成活率低的弊端。馬尾松切梢造林,能夠減少苗木水分營養(yǎng)的消耗,解決馬尾松造林時間短問題,延長造林季節(jié),可以極大提高造林成活率,避免造林失敗帶來的損失,從而達(dá)到提高馬尾松造林綠化質(zhì)量和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