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分明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
文本細讀,尤其是散文文本細讀,可以令讀者通過研讀文本的細微之處,讀出常人所不能讀出的特殊情感,更加深入地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而任何體現(xiàn)作者意志、情感、態(tài)度的語言都不可能離開語境,在語境中聚焦文本細讀,會有更大的收獲。
王榮生教授說:“散文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要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奔热簧⑽氖潜磉_作者的情感的,那么,教師就應當引領(lǐng)學生徜徉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去品讀文字背后那個獨特的作者,以及作者獨特的情感。而品悟作者獨特細膩的情感,還須聚焦特定的語境。
文本反常處,指文本敘事中出現(xiàn)的不合常規(guī)的事理邏輯。一旦發(fā)現(xiàn)這樣的反常處,讀者切不可一帶而過,應駐足欣賞、反復咀嚼,因為反常處往往藏情。只有緊緊扣住這些語句,同時聯(lián)系話語語境,學生才能讀懂作者蘊藏在文字背后的幽微情感。例如,筆者執(zhí)教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在帶領(lǐng)學生分析“問起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這部分文本時,課堂生成了如下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文字,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作者問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不是直接回答的。
師:是的,你很細心,你覺得他應該怎么回答?
生:應該說“嗯”,或者說“是的,那是我的家”。
師:這樣的問答非常反常,而這樣的反常處往往藏情。你從中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內(nèi)心情感?
生:我讀出了作者對老王深深的愧疚,因為我感覺作者用極其平靜的語調(diào)敘述了極不平靜的內(nèi)心。
師:你覺得作者寫到此處時,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為什么住那兒多年了,我卻從未關(guān)心過他”,作者內(nèi)心有一種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師:是啊,這種一反常態(tài),其實是作者的自我追問:“為什么住那兒多年了,我卻從未關(guān)心過他?”請你帶著這種深深的自責與愧疚重新朗讀這句話,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當師生聚焦文本反常處時,眼前似乎呈現(xiàn)出白發(fā)蒼蒼的作者獨自端坐燈下,眼含熱淚抑或是扼腕嘆息的情景。這樣結(jié)合語境,學生就能體會到文本中言語方式的精妙,同時也能讀懂作者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世界。
特定情境,即由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等因素綜合營造的情境。在進行散文閱讀時,讀者還應聚焦人物所處的特定情境,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讀懂文本,走進作者內(nèi)心深處,體悟作者獨特的情感。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朱自清《背影》一文中作者望著父親買橘子這一部分時,課堂生成了如下教學片段:
師:此時“我”的父親,是處于什么樣的人生情境之下的?
生:“我”的祖母剛?cè)ナ馈?/p>
師:也就是“我”父親的母親去世了,這該是多大的悲痛?。∵€有,這個時候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父親飽受著失業(yè)、喪母之痛,仍然送“我”上火車,然后翻越鐵道給“我”買橘子。
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
師:這樣一個現(xiàn)場,這樣一個偉大的父親,都在誰的眼中?
生(齊):作者!
師:請大家揣摩一下,此時的作者會用一種什么樣的眼神看著父親的背影?
生:淚眼模糊,用心在體察父親。我還感受到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似乎又重新審視了年邁的父親,體會到父親的艱辛和不易,對父親有一種微妙復雜的特殊情感。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帶領(lǐng)學生聚焦文本特定情境處,因為此情此景極易打動人。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感受到隱忍的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
散文的開篇和結(jié)尾,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聚焦點,閱讀時應當引導學生關(guān)注開篇和結(jié)尾處的文字,聚焦非同尋常的表達。仍以筆者教學《背影》一課的片段為例:
師:本文開篇文字為“我和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如果把這句話換成“我和父親沒有相見已二年余了”,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老師,我覺得“沒有”一詞是在敘述一種客觀事實,而“不”字背后隱藏了作者復雜的心緒。
師:什么樣的心緒?
生:一是“我”不想與他相見,二是想見不能見的無奈。
師:有道理。你能否將你的理解通過聲音傳達出來?請你朗讀一下原文中的句子。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引領(lǐng)學生體會出“不”字背后隱藏的特殊情感,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讀出作者復雜的心緒,讀出文字背后深沉的情感。
標點符號是特殊的語言符號,是情感信息的載體,它是會說話的。尤其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標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點聚焦。經(jīng)典散文中,“一句一逗總關(guān)情”,一個標點往往能體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作者的情感就隱藏在看似不起眼的標點符號里。
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一文中寫道:“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苯虒W中,教師可讓學生反復品讀這句話,先關(guān)注幾個逗號,讀出拖音,讀出作者在講述這段話時的那種自豪、得意,以及回味無窮。然后,在品讀“很好吃”時,先用升調(diào)去朗讀,再讓學生關(guān)注句號,讀出作者在寫這三個字時的復雜心緒:牛肝菌很好吃,可是已經(jīng)成了回憶,有種再也吃不到的悵然若失。這樣,教師便可帶領(lǐng)學生讀出標點符號處的空白,一點一點走進文本深處,咂摸出作者復雜微妙的情思。
通過以上四種文本細讀的聚焦方式,結(jié)合特定語境,學生更容易讀懂、讀深、讀透文本,從而提升語言建構(gòu)力,形成個性化的語風,最終讀出一個別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