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中學 陳小靜
文章缺少文化,一定會膚淺而呆板,不能真正體現(xiàn)文化是語言的內核意義。圍繞道德禮儀、傳承習俗和承古今用,教師要多引領學生,在傳承文化中主動摘錄有價值的信息,將其轉化為寫作素材,增添文章的厚度與力度。
文化是語言表達的內核,是體現(xiàn)語言靈魂的重要“試金石”。任何鮮活的語言表達都離不開文化,都需要從文化中品味其精髓,從中體味不同凡響的內涵意義和價值理念。
縱觀近幾年的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關注文化價值,成為命題者的“首選”。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習作指導中,多關注文化的深層意義,多從豐富的知識體系中挖掘內涵,讓文章富有深度、廣度,散發(fā)出濃濃的溫情,讓文章具備應有的內涵意義。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篩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靈活自如地融入到作文中,定能使文章更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美,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其中,“尚德明禮”是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內涵。從傳承道德禮儀的角度出發(fā),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細節(jié),深入體味蘊藏的意義,使學生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熏陶的過程中,接受一次徹底的精神洗禮。
中華民族素來就非常重視孝道,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之說。這要求每一位中國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例如,在《簡單的溫暖》習作指導中,有位同學在題記中寫道,“有時,依偎在外婆的懷里,感受著她的體溫,體味著那濃濃的愛”,告訴我們外婆的體溫充滿著濃濃的愛,那么,外婆的體溫是怎樣感受到的?原來是在“一個飄著雪的夜里,我和爸媽還有表妹一家來到了四川,看望我素未謀面的外婆”。這樣描述,讓人感受到自己與外婆有著親緣關系,第一次見到陌生的外婆,卻有“似曾相識”之感。第二天,作者到了樓上,卻發(fā)現(xiàn)“一張木板床,上面墊著許多稻草,一張舊床單鋪在上面,還有兩件大棉襖”,就是外婆晚上休息的地方。自己感覺愧疚,于是在第二天便要求外婆和自己一起睡,“外婆終于擰不過我,我如愿以償,和外婆一起睡在了這張溫暖的大板床上”。整篇文章蘊含著濃濃的孝道人文情懷,飽含“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外婆睡雜物小板床,為的是不打擾外孫女,這是“愛幼”;作者一定要求外婆和自己睡在一起,這是“尊老”。這樣的尊老愛幼構成了人間最為靚麗的風景線,也是最為溫暖的親情,讓感恩情懷躍然紙上,可謂力透紙背。
從尚德層面構思文章,能讓文章有深度和廣度,更有說服力;從禮儀的角度展現(xiàn)文脈,使文章富有真實感,吸引讀者眼球和注意力。這種道德與禮儀是作者真實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體現(xiàn)。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方面指點學生,引導他們在研讀中品味內涵和意義,沉淀深厚的“道”與“義”。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習俗也有著可傳承與借鑒之處,也是學生作文的重要素材和來源。充分發(fā)揮風俗積極、鮮明的價值導向,多從人文價值體系出發(fā),多從蘊含的民情生活、文化道義中找出其中特色,成為學生價值取向中值得關注的元素,也是教師指導學生習作的重要途徑。
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習俗出發(fā),挖掘其中的深層內涵和意義,能夠給作文增添無限的活力與新鮮感。如,在對有關節(jié)日紀念的活動進行描寫時,可結合傳統(tǒng)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結合二十四節(jié)氣中相關的民間風俗,引導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并從中篩選有用信息。比如,描寫中秋節(jié),圍繞吳剛砍樹、嫦娥奔月、萬家團圓等習俗,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圍繞各地的風俗習慣寫作,引導他們從中秋團圓中感受家國情懷,理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愛國情懷,感受其中濃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氛圍,使文章內容更加豐滿、有趣,更能體現(xiàn)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
將習俗文化引入作文,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能將獨具特色的本地習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文中融入習俗,能使作文的素材富有特色,能夠讓當?shù)氐奶赜腥宋木坝^得到最為充分的挖掘,更好地展現(xiàn)作者細致觀察力。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直是我們對待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鮮明態(tài)度,這也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寫作。關注傳統(tǒng)文化,在此基礎上多植入現(xiàn)代元素,讓時空穿越成為描述文化的鮮活表現(xiàn)手法,定能使學生站在更高位置反思文化,讓他們在主動表達中產(chǎn)生靈感。
文化的發(fā)展應該“與時俱進”,更應該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如,在題為“請商鞅做客阿里巴巴集團”的作文指導中,讓學生認識到商鞅是改革的先鋒,他讓秦國變得強大,不過,商鞅的結局卻是“處以車裂后示眾”。顯然,題目以時空穿越的方式,讓商鞅和阿里巴巴集團創(chuàng)始人馬云對話,更有趣味。從商鞅變法中感受到“改革是發(fā)展的動力”,體味到改革需要代價,甚至可能身敗名裂。馬云創(chuàng)建的阿里巴巴集團以及旗下的淘寶網(wǎng),不僅引領中國商品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感受到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夢”的偉大。從創(chuàng)新角度引導學生構思,幫助學生從“時勢造英雄”“改革艱辛,不是靠敲鑼打鼓就能獲得成功”中感受不一樣的內涵。
以現(xiàn)代眼光審視古代文化,也許會感到“可笑”,只有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在作文指導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多深入反思,從傳統(tǒng)文化中感受其精華,體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道理。在實踐運用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多鼓勵他們在主動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體味其中的內涵,從“立德修身”中感受勃勃生機。
總而言之,從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中,挖掘素材,并將其活用到寫作中,有助于學生在由此及彼的拓展聯(lián)想中,獲得深層次感知。引導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觀反思傳統(tǒng)文化,多點開放和包容,讓文章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定能指引學生在主動傳承發(fā)展文化中,不斷提升文章思想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