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 黃思如
審辯式思維作為一種高水平的思維品質,是現(xiàn)代人才所需要具有的核心素質。審辯式思維包含基于原則、實踐與常識之上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現(xiàn)實、公正和合理的思維?,F(xiàn)階段大多數小學生都是以圖像思維為動力進行閱讀思考,但小學生的圖像思維理論和邏輯尚處于早期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使學生能夠有效地發(fā)展其辯證思維,深化語言學習能力。
教室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的地方,讓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問是課堂的意義所在。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常常會擔心:我的問題會不會太奇怪,會不會被教師批評,或者遭到同學嘲笑?時間一久,學生就不敢再提問題,這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學生敢于質疑的課堂環(huán)境。為了促進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fā)展,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和質疑。比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主要描述了周恩來受洋人欺凌無處說理的事情,理解了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意思后,他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體現(xiàn)了少年時代周恩來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志向。在學生閱讀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華不振”是什么意思?第二個問題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你看到同胞被欺凌是怎樣的感受?第三個問題是從“只能”“誰又敢怎樣呢”可以看出國人怎樣的心情?
在這些問題中,第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字典來理解,其基本不需要審辯式閱讀思維;在第二個問題中,學生從周恩來看到同胞被欺凌那一段的描述可以理解,因此,第二個問題可以通過基礎閱讀來解決;第三個問題,中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受欺凌,中國人卻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體現(xiàn)了國人無奈的心情。學生如果不通過反復閱讀課文,深入進行思考,就很難得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指導,啟迪學生的思維,教會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逐漸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舒適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思考,敢于提問,再引導學生提出有學習空間的問題,指引學生思考探究,用這種方式才能使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文時,通過蟋蟀建造住宅,讓學生意識到成功是靠長年累月的努力,認真、勤勞地勞動換來的。教師可以提問:“蟋蟀的住房有幾平方米?有多少層樓?”“假如你是小蟋蟀,會怎樣建設你的家呢?”引導同學討論,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理解蟋蟀那種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提出的看法,教師不要給予學生否定的評價,因為學生的認識沒有對錯之分,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審辯式閱讀的能力。
可視閱讀策略主要是指一種以圖表的方式顯示文本內容的閱讀方法,將知識內容顯性化,將關系、線索圖像化,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走月亮》這一課時,課文主要描寫了作者和媽媽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景,教師應該根據文章的特點,從審辯式思維入手,可以讓學生思考:“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著月光”“流著”在句子中兩次使用,你覺得合適嗎?理由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呦,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抱”字用得合適嗎?第三個問題“我和阿媽走月亮”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你覺得多余嗎?引導思考三個問題,并說明理由。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以及自己的認知能夠認識到“流著”一詞兩用,既能想象到香味在流,也能想象到月光在流。文中的“抱”字表現(xiàn)出了水塘的形狀和水中的月影,體現(xiàn)作者的好心情如同流水般綿綿不絕,“我和阿媽走月亮”在文中多次重復,表達了作者和阿媽走月亮時的無比幸福和喜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得審辯式思維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學生通常只會正向思維,不會逆向思維,教師在學生閱讀時,要訓練學生的逆向閱讀思考能力,幫助學生解除固有思維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向多樣化發(fā)展,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的前、中、后階段始終貫穿審辯式思維理念,必須根據教學材料的內容,及時和適當地引導學生發(fā)展思想的邏輯和深度,提高學生閱讀認知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