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
饕餮
饕餮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秘怪獸。
“饕餮”二字讓人一看就覺得很復(fù)雜。一來,這個名字十分難寫。假如怪獸兒時也需要學(xué)寫名字的話,小饕餮肯定氣壞了!二來,“饕餮”的發(fā)音著實難猜。假如沒專門學(xué)習(xí)過,很少有人能一下讀出這倆字的正確發(fā)音——tāo tiè。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它究竟是誰吧。
饕餮,又叫狍(páo xiāo)。相傳龍生九子,它是第五子;也有人說它是黃帝時期古老氏族縉云氏之子,不過這個兒子并不成器,和傳說中的混沌、窮奇以及梼杌(táo wù)合稱“四兇”。但不論是哪種出身,饕餮在當(dāng)時都算是名門貴族了!
它的相貌如何呢?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饕餮長著羊身和人臉,眼睛長在腋下,有老虎般的牙齒和人的手。可見,它的外形的確夠怪的!
不過,長得怪并非饕餮最明顯的特點(diǎn)。自古以來,人們對這種怪獸最深刻的印象其實是它很能吃。用現(xiàn)在的話說,饕餮就是個十足的“吃貨”。早在我國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就出現(xiàn)過這種怪獸的圖紋——饕餮紋。圖中的饕餮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腦袋,血盆大口中塞著一個人,整個兒一副貪吃相。傳說,饕餮由于太能吃,最后連自己也吃掉了!
一則故事
我每天都忙著走街串巷,目的當(dāng)然就是吃。這是我今日走過的第六十條街,附近沒有哪條街比這里更繁華了。大概是因為我長相怪異,每家飯館的客人見到我都會被嚇跑。但這樣一來,反倒清凈!
蒸羊肉、燴牛雜、烤乳豬、燒花鴨、燉土雞、燜鯉魚、燉鯽魚、燒青魚……蒸螃蟹、燒田螺、煮黍米、七筐蜜桃、八籃郁李、九筐梅子和十籃干棗、八碗肉湯、十壺?zé)啤y(tǒng)統(tǒng)到我嘴里來!
味道好是好,只是量太少。這已是最后一家店了,喝下僅剩的一桶花釀,饕餮我意猶未盡:“桌子下藏著的可是這家店的掌柜?我將他吞下甚好!”
——饕餮
后來,饕餮便成為貪婪的象征,它能吃的特點(diǎn)也常被人夸大。不過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如此貪吃的動物。假如非要在自然界找出幾名“吃貨”,首先入選的當(dāng)屬藍(lán)鯨和袋獾。藍(lán)鯨體重約150噸,每天平均會吃掉4000萬只磷蝦,消耗3.6噸食物;袋獾雖體形僅和一只小狗差不多,卻可以每天吃下大約占自身體重15%的食物。如果有必要,它在半小時內(nèi)吞下自身體重40%的食物完全沒問題哦!
你心目中的饕餮是什么樣子的?歡迎你將它畫出來,通過目錄頁的聯(lián)系方式發(fā)送給我們。期待你的大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