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穎
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想,教師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教學主張引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我的教學主張是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不斷的教學反思,讓我在不斷變化、不斷生長的課堂教學情境中,以自己的視角直面教學中的現(xiàn)象和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對教學實踐經驗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詮釋,并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我提煉出自己的教學見解和觀點——語文有味是清歡。
一、教學主張的內涵
“語文有味是清歡”語句化用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詩句本意是“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 边@句帶有哲理性的詩句,帶給我無限的思索。人世間的滋味最是這清淡的歡愉,生活如此、為人如此,為學也是如此。
“清歡”之“清”,即清淡,可理解為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追求“自然與本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自然狀態(tài)下生成知識,涵養(yǎng)智慧,鍛造精神。它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是語文教育的美學哲學境界。
“清歡”之“歡”,為歡愉,可解釋為語文學習帶去的精神愉悅。以生為本,樂享歡愉的語文教學。師生雙方感到幸福,是衡量教學質量的一把尺子,也是檢測教學“生態(tài)”的一條標準。
二、釀制“清”的策略
“清”取“自然、本真”意,本真語文,是指回歸語文的自然形態(tài)與本質,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回歸學習初衷、重視過程享受、培養(yǎng)樸素情懷。如何讓學生在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下,走入語文教學的本真呢?
1.“寧靜的課堂”策略——順其自然,靜化心靈
我借鑒了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的“寧靜的課堂”策略。學習是學生內心的感受過程,學生深入地感悟文本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寧靜感悟文本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個性的思考,學生只有經過了自己的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有觀點可講,才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意。
在觀摩全國中語“教改新星”楊聰老師執(zhí)教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一課時,我更堅定了我的想法。楊老師嘗試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課文改寫成一首詩歌。大膽的創(chuàng)意,學生們躍躍欲試,但是將科幻小說改成詩歌,兩種文體巨大的跨度,又有一定的難度。楊老師采取把想法交給寧靜的課堂,把成長交給時間的策略。在15分鐘學生自己熟悉文本,并找出自己認為有詩意的句子進行拼湊和改寫后,又花8分鐘進行小組討論和修改完善,最后每個小組都成功呈現(xiàn)了自己詩意又富有哲理的作品。從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文中末尾一句“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會迷失了自我”加入作品,我知道,他們對于這篇小說的真意已了然于心,在充分的感悟文本、觸及文本的核心之后,老師自然地引導點撥科幻小說,“幻”的表象之后是思考的“真”的主旨,也讓學生從地心走入人心,重拾對自然的敏感之心,回歸自然之心,激發(fā)內心樸素的品質。
信賴學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寧靜的閱讀氛圍,遵循了學生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提升了學生對語文本真的探尋能力。
2.“無痕”語文策略——以文養(yǎng)人,醇香四溢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文化引領,更為重要的是,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文化、發(fā)展文化。語文學科背后是一個廣博的領域,這里有足夠多的美,足夠多的智力歷險,足夠多的探索發(fā)現(xiàn)。“無痕”語文策略,講究平素涵養(yǎng),在時間的長河里,以美文為酒曲,釀文化之醇酒,讓學生經常沉浸在“文化”之美釀中,沉潛涵泳,養(yǎng)真氣,練內功。
我試著將學生喜歡的流行文化帶入課堂,讓高雅的文學元素也走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時播放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青花瓷》《生僻字》,觀看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選段,與學生一起尋找流行元素的文化根脈,蘇軾的《卜算子》、《詩經》中的《蒹葭》、崔顥的《登鸛雀樓》,自然進入學生的視野;受統(tǒng)編教材八下第三單元“聲情并茂誦古詩”的觸發(fā),我?guī)ьI學生穿上古裝吟誦《關雎》《鹿鳴》,在優(yōu)美的唱腔中自然地進入詩歌的國度;我和學生一起嘗試翻譯英文小詩,文藝版、詩經版、絕句版等各種版本,讓學生感受中國語言的魅力;在名著《儒林外史》的分享會上,我們一起編寫《杜少卿之歌》,配上時興的rap唱詞,讓真名士的風采震蕩每一位少年的精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無痕對接,使課堂豐盈多姿,精彩紛呈,也使文化之露,滋養(yǎng)了學生成長的心田。
三、打造“歡”的方法
歡愉是一種美好的感受。無論是我們的漢字,還是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都是充滿美感的,所以語文的學習應該是令人身心愉悅的。以生為本、樂享歡愉、師生共生,是“歡”的課堂之追求。
1.尋找氣氛的觸點,讓課堂穿越
在教學中,嘗試尋找歡愉的課堂氣氛的觸點,讓課堂穿越。心理學研究表明,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環(huán)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等都有積極的影響。這也是歡愉課堂構建的最基本要素。首先,教師通過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為學生營造一個歡愉的課堂氛圍,并適時開啟觸點,帶領學生穿越課堂,與作者相遇相知,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積極開展語文學習。
如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抓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用與作者有關的小故事開啟穿越之門。我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先講述作者莫頓·亨特之所以被稱為“孤膽英雄”的事跡,自然地引出他小時候在懸崖上的那次經歷,讓學生在強烈的好奇中,走入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在教學《陋室銘》一文“惟吾德馨”一句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句看似過分自夸的感嘆的由來,引大家走入作者劉禹錫三次被縣令刁難的故事,使得學生在釋疑中了解作者的寫作緣由,更為作者樂觀的反擊而暢快人心,得到精神的歡愉。
2.花樣教法,只為花樣少年
語文相較其他學科,趣味性更強,因為它生動、深刻、充滿哲理而又不板著面孔說話。既可以從文體上來花樣教學,如統(tǒng)編教材的新聞單元、演講單元、綜合性學習等都可借助書中要求的各種活動來豐富教學,學生喜歡游戲是天性,也需要課堂玩出花樣。不同課型的文章,也可以變換教法。
我在執(zhí)教統(tǒng)編八上散文單元的自讀課文《昆明的雨》時,運用了任務單的形式。在學習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時,先用完成思維導圖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梳理課文的內容,緊接著設置“讀者質疑作者”環(huán)節(jié):題目為《昆明的雨》,但事實上,文中對雨的著筆卻不多,反而寫了很多其他的事,文章是否跑題呢?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自主探究中,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生本課堂,讓學生收獲成功的體驗。
教學看似枯燥的文言文,教師可將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讓學生現(xiàn)場表演。我在教學《核舟記》“船頭坐三人”一小節(jié)時,讓學生自己討論、想象文中人物的衣著、神態(tài)、動作等,然后請學生上臺分角色扮演,臺下同學配文朗讀,并點評學生們的表演,在學生直觀的視覺感悟中,完成對于核舟制作者技藝精湛的贊嘆的習得。這樣既使學生參與意識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又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成功的歡愉。
3.新穎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讓學習靈動有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學的數字化時代也近在眼前,教師應善于運用這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比如智慧課堂、之江匯教學軟件等,能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加強學生與現(xiàn)代科技的鏈接。通過在線答題,實現(xiàn)數據統(tǒng)計分析,實時的學情反饋,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投屏、手寫板、計時器、小組評比等APP配套小工具,都能夠在課堂上通過移動終端適時開展。
我在執(zhí)教公開課詩人阿來的游記《一滴水經過麗江》時,運用了之江匯教學互動課堂中“隨堂拍照”功能,拍照投屏學生任務單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多感官的分享寫作角度的探尋結果,提升課堂效率。同時運用優(yōu)芽等軟件制作簡易課文動畫、EV錄屏軟件等錄制微課及翻轉課堂等的信息技術形式,也深受學生的歡迎。通過在線教學,放大學生的感性認識,無所不能的互聯(lián)網世界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習方式也成為一種學生喜愛的時尚手段。
4.美妙的課堂語言,誘發(fā)歡愉分子
一個人感到歡愉時,身體會大量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激素,高濃度的多巴胺便是人們感覺幸福的源頭。要打造歡愉的語文課堂,教師就要通過語言藝術來刺激學生多巴胺的分泌。教師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放大學生直觀的感受;教師帶著詩意的啟發(fā)性語言,帶領學生走入課文的意境;教師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性的語言,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由興趣所誘發(fā)的多巴胺,持續(xù)高濃度歡愉的感覺也更長久。同時,在評價學生時,教師運用賞識策略,對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以及增強學語文的信心也大有裨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那么,學生綻放的笑容一定會成為課堂上永不衰敗的花朵。
九年的教學時光讓我反復思考、反復斟酌,初成“語文有味是清歡”的教學主張,語文的味道最是那自然、本真中精神的歡愉?;蛟S還很稚嫩,但卻是我現(xiàn)階段教育情懷的體現(xiàn)。當然,此教學主張,它會隨著教學實踐的新要求,不斷地完善、生成與改進。
作者通聯(lián):紹興文理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