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2018年3月5日,一個重磅消息傳來,讓全世界學者都望塵莫及的《自然》雜志,竟然連續(xù)刊登兩篇中國留學生曹原寫的“石墨烯超導”論文。
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滿臉稚氣的21歲博士生,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將引發(fā)全球新材料革命!
而被網友譽為“科學大神”的他,在枯燥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是個很懂生活情調的人。他到底“傳奇”在哪里呢?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3歲隨父母遷入深圳。他從小就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小學時,往往老師剛說出題目,余音未消,他就喊出了答案。
自小受益于“超常教育”的他智商很高,小學畢業(yè)后,曹原僅用2年時間就讀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2010年,14歲的他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績,考入聲名赫赫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并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中科大少年班競爭激烈,曹原在其中卻如魚得水??刹茉⒉挥X得自己比同齡人聰明多少,他愛讀科技類課外書,《科學探索者》前前后后翻了好幾遍,為現(xiàn)在的知識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曹原說他現(xiàn)在的動手能力,也得益于小時候經常在家搗鼓電子電路和化學實驗。
曹原對化學和物理非常感興趣。做化學實驗所需的硝酸銀很貴,也很難買到,他就買來硝酸,把媽媽的銀鐲子放進去,人工“合成”了硝酸銀。高中學業(yè)十分繁忙,他放學回家已經很晚了,仍然要花1個多小時時間搗鼓各種化學試劑。
有校友說,經常在各大教授的辦公室,看到胸前掛著鑰匙的曹原一臉認真地請教問題。最有趣的是,中科大教計算物理課的丁澤軍教授,因教學嚴謹、苛刻,被許多學生稱為“丁老怪”。但丁教授卻對曹原贊賞有加,說曹原是“很聰明的家伙”:教授只要把題目交給他,他一定會想辦法做出來。如果計算遇到困難,他會主動嘗試其他方法。以至于丁教授每年上計算機物理課緒論時,都會提到曹原。
與常見的只顧埋頭讀書、做實驗的書呆子不同,曹原不僅性格活潑開朗,而且愛好廣泛,喜歡文學、運動、計算機,朋友圈經常發(fā)天文觀測的照片。雖然才氣過人,但曹原卻非常低調沉穩(wěn),情商很高,在班里頗有人緣,尤其是一些女生,非常崇拜他,甚至主動約他看電影。有意思的是,曹原卻不為所動,理由是自己一事無成,暫時不考慮交女朋友。
2012年,曹原被選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學學習;次年6月,他又被牛津大學選中,受邀做兩個月的科研實踐。2014年,18歲的曹原榮獲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
2016年,曹原在進行物理學課題研究時,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PRL上發(fā)表了一篇理論文章。這篇只一個寒假就完成的論文,在業(yè)內深獲好評。很快,這個大男孩在中科大成了“傳說級的人物”。
2016年從中科大畢業(yè)后,曹原在牛津大學實踐時的導師陳宇林教授,推薦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物理學家Pablo Jarillo-Herrero。
在美國,曹原開始重點研究關于石墨烯材料“超導電性”的尖端課題。
具有超導電性的材料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因為,一般材料在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以傳輸電纜為例,從發(fā)電站到用戶的傳送過程中,消耗損失的能量越小,經濟效益越大。超導體的出現(xiàn),使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耗幾乎為零。
可是,超導體要在接近絕對零度(-273℃)的環(huán)境下,才能顯現(xiàn)其近乎0損耗輸電的能力,而這其中的材料,冷卻成本卻高得讓人絕望??墒?,合適的“低成本超導材料”材料極難找,30多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對之一籌莫展。雖然銅氧化物一直是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但其結構往往難以調整,所以,很難實現(xiàn)超導。
后來,曹原師徒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石墨烯代替銅氧化物實現(xiàn)超導!曹原解釋說,石墨烯不僅結構非常穩(wěn)定,而且導電性能更強大,其電子運行速度能遠遠超過電子在一般導體中的運動速度。因此,有望利用石墨烯制造下一代超高頻電子器件,未來計算機處理器的運行速度可以比現(xiàn)在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項特性,也決定了石墨烯跟電池是天生絕配,在電能儲存領域,石墨烯是耀眼的“明星”。2016年的一場交易博覽會上,一款石墨烯充電寶吸引不少人眼球,只需10分鐘就可充滿6000mAh的電量?!拔覀兛梢源竽懺O想,未來有一天,電動汽車廣泛使用石墨烯電池,只需幾分鐘就能把電充滿,比去加油站加油還方便!”
以前人們知道銀是最好的導熱材料,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石墨烯才是導熱界的“扛把子”,它的導熱效能是銀的10倍。優(yōu)異的導熱性可以滿足LED照明、計算機、衛(wèi)星電路、手持終端等大功率高集成系統(tǒng)的散熱需求。
最有趣的是,石墨烯還是自然界中最為堅硬的物質,其硬度超過金剛石?!八臄嗔褟姸缺茸詈玫匿摬倪€要高200倍。這么堅硬的物質,卻是超薄超輕、近乎透明的,厚度相當于一張A4紙的十萬分之一。而且,這么薄的材料,致密性卻很高,最小的氣體原子也無法穿透?!?/p>
因為石墨烯有各種奇特的性質,使其成為當前科技界的爆款“網紅”,但令科學家們頭疼的是,唯獨其“超導性”成了世界級難題,遲遲無法攻破。
令人驚訝的是,經過1年多的潛心研究,曹原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通過將兩層自然狀態(tài)下的二維石墨烯材料相堆疊,并控制兩層間的扭曲角度,即可構建成為性能出色的零電阻超導體??梢哉f,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fā)現(xiàn)!
室溫超導體無疑給未來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憧憬。毫不夸張地說,這項研究打開了非常規(guī)超導體研究的大門,或將引發(fā)一場超導材料領域的新革命……
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以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fā)現(xiàn)。此外,網站還專門配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
令人震驚的是,這兩篇重磅論文的第一作者都是21歲的大三博士生曹原。他也有幸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能在該雜志上發(fā)論文到底有多厲害?原來,《自然》與《科學》、《細胞》并稱世界三大頂級科學期刊。能夠在三大期刊上發(fā)文,是無數(shù)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jù)。
不過,單是《自然》高達90%的斃稿率,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有能力在三大期刊發(fā)表文章的,要么是世界頂級實驗室,要么是世界頂級團隊,要么兩者兼具。曹原知道,這些頂級隊伍的專家教授,一邊爭分奪秒地做實驗,一邊密切盯著競爭對手的動向,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看三大期刊發(fā)表了哪些相關領域的論文,如果沒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氣,如果別人發(fā)表出來相關成果,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盡棄了。
作為我國結構生物學領軍人物的施一公,第一次在《自然》上發(fā)表論文是在1999年,當時他32歲;被稱為我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院士,27歲在《自然》上發(fā)表了第一篇論文;曹原在21歲的年紀,就作為第一作者,一次性發(fā)表了兩篇,堪稱“神之操作”。而且,《自然》等不及排版就先行在網站上刊出,并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評述,可見其對這兩篇論文的重視程度之高。
曹原關于石墨烯超導電性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后,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不少業(yè)界專家都自發(fā)為曹原打Call。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Robert Laughlin說:“其研究成果很可能成為改變全世界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可以期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會有瘋狂的實驗活動來填補藍圖中缺失的部分。”
此時距離科學家發(fā)現(xiàn)超導體,已過去足足107年,世界終于迎來了這個領域的重大突破,曹原團隊的發(fā)現(xiàn),無疑將引發(fā)全球新材料革命。很快,臉上帶著稚氣的曹原,擁有了百萬名粉絲,被網友譽為“科學大神”。
有趣的是,在枯燥的學術研究之外,曹原還是個很懂生活情調的人。閑暇時,他喜歡和朋友一起四處旅行。歐洲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腳下,有美麗的牧場和森林,他曾在那里穿著短褲、光著腳撒歡。
他特別欣賞奧地利大師表演的魔術,有時為了看一場表演,甚至會直接飛到維也納。與簡單的“變戲法”不同,歐洲魔術師非常注重藝術效果,會用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意、行云流水的表演,運用高科技AR技術,將觀眾卷入一場奇幻之旅。曹原說,魔術所有的“不可思議”都是用科學原理支撐的,因而魔術師在物理、化學、生物、光線等方面都需要有所積累,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才會令人耳目一新!
有朋友開玩笑說,曹原成了一名“科學大神”,世界上卻少了一位“超級廚神”。原來,從小就嘴饞的他,不僅熱愛美食,還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高興時他會到超市采購各種食材,親自下廚,鼓搗出清蒸魚、燒茄子、爆炒肚片等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讓同事們大飽口福!當然,其間還少不了他向這些外國科學家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如果他有一段時間沒有“請客”,那些在實驗室里向來很嚴肅的同事,會調皮地問他:“曹,你什么時候請我們吃中國菜?你索性練練廚藝,也讓我們放松一下!”接著,大家就會笑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