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
作為嫦娥系列各型號火箭總指揮的葉培建,已在航天深空探測領域整整奮斗了52年,如今74歲的他,剛剛獲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但很多人對他的工作不理解,甚至持懷疑態(tài)度,去月球干什么?為什么要探測火星?能帶來多少GDP?
葉培建聽了這樣的疑問,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他心平氣和、鄭重其事地予以了回答:“最高層次是國家利益。我認為宇宙就是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你不要以為今天看起來沒有用場,未來的太空權益,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去爭取?,F(xiàn)在能去我們不去,后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占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第二,很多科學的探索價值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越來越明朗的,不是說今天干什么,就馬上GDP增加多少,馬上就能拿來吃,馬上就能拿來穿。過去誰知道海洋里頭有石油,海洋里面還有那么多礦,更何況我們知道宇宙中有月亮、小行星,還有很多資源可用,所以我們眼光要放得更長一點。第三,即便是目前還說不上增加多少GDP,但是航天技術本身的發(fā)展就已經為我們所用了?,F(xiàn)在的父母們帶孩子——尿不濕,誰先用?宇航員啊,宇宙飛船上沒廁所,一開始是宇航員用才發(fā)明的。很多航天技術都變成了民用?!?/p>
葉培建回答的3點,層次超清,由高到低,由大到小,表明探月工程既是國之重器,也與人民的生活分不開。理直氣壯的回答,形象可感,令人心服口服,足見一位“人民科學家”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與高瞻遠矚的眼界。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