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娜
“我和教育的愛恨情仇”,這句話乍一看似乎有點狗血,但這并不難理解——畢竟,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校都是愛恨交加的。
作為一個沒什么特色的普通學生,我沒有多少能被提起的“光輝歷史”,沒有很狂熱地去做過一件事,最最重要的是,在我初中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內(nèi)心是迷茫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
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為在我的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怎樣教育,他們不會在我小的時候便開始引導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學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他們更多的是滿足我物質(zhì)上的需求,很少會關(guān)注我心靈上的成長。當然,這是他們所經(jīng)歷的時代背景、教育環(huán)境和人生經(jīng)歷造成的,我不應該去批駁什么。
另一方面,當我回顧我十幾年的學習歷程時,我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過程里,我的老師們也并沒有像他們所學的教育理念上講的那樣,真正地關(guān)心到我們的心理成長,或者說,做一位真正的引導者。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按照制定好的教育大綱來教育我們這一群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情況都“參差不齊”的小孩。
小學五年級時有一件讓我記憶深刻的事,老師叫我們每天寫日記并上交。第一次交日記的時候,我很忐忑又很興奮,因為自己的小秘密、小天地就要被另一個人看到了。然而日記本發(fā)下來的時候,我傻眼了,老師在上面以畫小星星符號的形式給我們批分,寫得豐富精彩的得到五顆星,寫得很少或者幾句話帶過的只有一顆或兩顆星。
看到日記本上的四顆星時,我很失落,并不是因為我得了四顆星而失落,是因為在我的認知里,日記里所記述的一定是真實的事、真實的想法,我把自己的生活一一寫下,然后上交,不管字數(shù)長短,只是分享,并不是讓人去評判,即使那個人是我的老師。更何況,是在這樣把我們的日記分成三六九等的情況下。
然而我的老師好像并沒有覺得這種方式有什么不妥當,在作點評的時候,直接評價某些同學“怎么會對一天的生活毫無想法”,還有一些同學“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日記寫得生動一點”。
這真的是一種可怕的教育方式——要求學生把日記寫得短小精悍或者是豐富多彩,按照一個標準去評判他們的個人生活。而且老師的話語真的太直接、太功利了。在學生還懷有純真想法的時候,就將一些美好的事物明晃晃套入了“提高成績”的目標模式里,忽視了類似日記的事物對我們的意義。后來每一次寫日記,我都覺得十分痛苦。這是讓我對教育感到很失望的一件事。
三年級的時候,我和同社區(qū)的孩子去少年宮參加演講比賽,我拿了金獎,很開心,回去的路上一直把獎狀拿在手上。這時,一個小朋友的媽媽開始和我媽媽聊天,在得知我在上希望小學、家里沒有買房的時候,她的臉上流露出很明顯的鄙視的神情,并開始談論自己孩子的教育條件有多好、能夠參加多少豐富的活動……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他人的嫌棄,得獎后喜悅的心情頓時跌落谷底,那種“低人一等”的失落感更深了。
雖然后來在五六年級時我的學校并入了一個中心小學,我也參加了很多演講比賽、學習了鋼琴,但這種自卑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會有差別,一些孩子可以享受最好的教學資源,一些孩子卻只能在差的環(huán)境下掙扎。同樣為人子女,我們會因為一些限制而成為教育上的弱勢群體并受到歧視,而那種自卑感往往會在我們的心里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同時,因為資源的缺乏,即使我們有求知的渴望也很少有機會實現(xiàn)。這是我對教育感到失望的另一件事。
讓我感受到應試教育桎梏最深的時刻是在我的高中生涯。
我是文科生,在江蘇的高考里,文科的數(shù)學總分是160分,語文沖高分很難,英語拉不開什么差距,所以大家的目光都鎖在了數(shù)學上。我上的是寄宿制學校,當時每天兩節(jié)晚自習,有一大半的時間我都要花在數(shù)學上:寫當天的作業(yè),整理錯題,做買的資料……由于沒有補課,我還要做各種各樣的數(shù)學練習題。高考前兩個多月,我們開始半個月放一次假,而待在學校的那個周末,居然還有同學在白天考完試后回家補數(shù)學,然后第二天六點多再回到學校來上課、考試。
的確,學數(shù)學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但純粹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大環(huán)境完全破壞了這種意義。花時間去鉆研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都不會用到的“正弦定理”“拋物線”和其他的高級運算,讓我沒有了閱讀喜愛的文學作品的時光。我真正的興趣不在數(shù)學上,考試的要求卻將它強加于我,這讓人很痛苦,即使我數(shù)學學得不錯。
也許教育者們的初衷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出發(fā)點是好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達到那樣的高度。所以我認為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之下,他們否定了很多學生的興趣,并沒有使教育能夠量體裁衣,更加地人性化,更具有現(xiàn)實性。
說了這么多“恨”的方面,但我并不覺得中國教育就是失敗的。對我來說,教育帶給我的,也有諸多溫暖的瞬間,讓我慢慢找回自我,慢慢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
前面談到了在希望小學的經(jīng)歷給我的內(nèi)心留下了自卑的陰影,但是現(xiàn)在的我,沒有自卑,沒有陰郁,這也是教育帶給我的轉(zhuǎn)變。
我的自信真正回歸的時候是初一。我上了一個就近的公立中學,剛開學沒多久,學校就組織了一次校園作文大賽,初一組孩子的題目是“你在我的世界里”,很幸運,我得了一等獎。
在頒獎的時候,我們當時的校長在頒發(fā)榮譽證書之后,居然還給我們每一個獲獎的同學送了一本書。而我得到的那本,是畢淑敏的《我很重要》。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安慰,短短四個字“我很重要”,仿佛一下子打破了我以往對自己的所有否定,對世界的黑暗猜想。
現(xiàn)在我仍然記得書中的一句話:“重要并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平凡如我,我,很重要。就是這么一本小小的紙質(zhì)書的書名,一瞬間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后來,受到了這本書的激勵,我積極去參加作文比賽、主持學校的大小活動,我不再有原來那種即使站在臺上卻內(nèi)心怯弱的感受。
當然,作文比賽獲獎這些都是外在的榮譽,最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在乎自己上過希望小學、家里有沒有房,不再在乎別人到底怎么看我!我所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世界這么大,有那樣多的事情我可以去嘗試,何必自我禁錮在低壓、黑暗、無趣的空間里,讓自己那么不快樂?而最初把它們帶給我的,就是那位校長。我想,他定是仔細思考過才選擇了給我們這種正能量的書籍,這是他的積極的教育方式,這也是讓我很感動的一件事情。另一位同時期的對我的心理成長有重要影響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師。
那時,她經(jīng)常讓我們寫寫隨筆。有一段時間,父母很忙時常不在家,很多時候,我都是獨自一人待在家里,自己去買菜做飯、洗衣服,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雖然我很理解父母,但是內(nèi)心還是會很失落很孤獨。一次,在隨筆中我透露了那段時間低落的情緒,她看完后立馬就把我叫到了辦公室。很驚訝的是,她并沒有一味地灌心靈雞湯,而是全程都在仔細聽我的講述,讓我釋放自己的情緒。這讓我很感動,因為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后來很多次,她都約我去談心,以這種方式讓我釋放內(nèi)心的壓抑。
在青春的敏感期,她適時的心理引導,讓我學會了調(diào)節(jié)自我、樂觀處世,更收獲了許多美好。我能夠變成現(xiàn)在這樣樂觀地看待事情,都是受到她的影響。這是讓我感受到教育溫暖的第二件事。
在高一的時候,教我們語文的是一位剛剛研究生畢業(yè)的新老師,她喜歡讓我們做閱讀摘抄。第一次寫這項作業(yè)時,我在摘抄段落后還寫了些自己的感想。在我的印象中,以往老師們都不會認真看這種作業(yè),只會匆匆打個“閱”,因此我的言辭有些是很激烈的。沒想到她不僅認真看了,還給我留了大段留言,分享了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我的看法的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以后每次做摘抄作業(yè)都寫一點感想,而她也一一留言,言語中不會批評我那些離經(jīng)叛道的想法,反而鼓勵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正是她這種寬容讓我有動力去閱讀、思考,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培養(yǎng)了對文學的興趣。這是讓我感受到教育溫暖的第三件事。
我分享三件事都很平常,然而就是無數(shù)個平常的一瞬間,會在我們學生的心中留下烙印,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學生是一張白紙,每一位教育者的教育方式都會在上面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老師的一舉一動,小小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表情,都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痕跡。
席慕蓉女士在詩集《寫給幸?!分姓f道:“請讓我終于明白,每一條路徑都有它不得不這樣跋涉的理由?!蔽覠o比感激過去的每一段時光,那些委屈的痛苦的日子都化作了我成長的助推劑,那些幸福的時刻讓我感受到世間的美好。今天,在這里,我作為一個學生分享出我在受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感受,希望能對教育者們帶來一定的反思和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