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貴民
摘 要: 近年來,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發(fā)展迅速,志愿者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在社會大型群體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大學生志愿者已經成為倡導社會文明風尚的主要力量。同時,高校志愿服務也存在對服務理念認知不深,活動主題不鮮明,連續(xù)性差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這既是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 思政教育;志愿服務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增強工作實效,以志愿服務實踐為抓手,推動思政教育與志愿服務融合建設。
1 制度保障方面
根據(jù)國務院頒布的《志愿服務條例》內容精神,制定學校相應的工作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將志愿服務納入學校建設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支部活動、黨員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保障學校志愿服務工作規(guī)范、有效開展。
2 機構運行方面
應在黨務部門設立專門機構,統(tǒng)籌學校整體志愿服務工作,以黨建執(zhí)行力推動高校志愿服務課程教育與思政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指導、協(xié)調組織人事、教務、工會、團委等部門在各自職能范圍開展工作,督促、考核學校下屬單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3 課程設置方面
將志愿服務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融合在一起,把志愿服務技能教育與在校生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建設獨立的志愿服務學分,完善課程內容。
4 促進措施方面
一是把志愿服務納入學??蒲姓n題內容,鼓勵教師開展志愿理念、志愿精神及知識技能、志愿者權利和義務、志愿服務安全等方面研究;二是將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時長認證納入學生的綜合測評體系,作為學生獎助補勤等評定的重要指標,把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的實踐考核環(huán)節(jié),把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作為回饋社會重要認定方式;三是鼓勵和引導畢業(yè)生志愿服務基層,唱響志愿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的主旋律。
5 規(guī)范活動方面
一是大力推動“志愿云”等國家志愿服務系統(tǒng)平臺的使用工作,完善志愿服務項目的通知發(fā)布、招募培訓、計時評價等工作流程,保障志愿者基本權利義務。二是把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爭當文明大學生與志愿服務實踐聯(lián)系起來,引導大學生知禮儀、重禮節(jié)、講文明、樹新風,倡導團結互助精神。三是積極打造活動品牌,策劃設計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各類服務項目。如清潔環(huán)境、圖書整理等校園內志愿服務項目;如公益宣傳、扶老攜幼等社區(qū)志愿服務項目;如展館講解、體驗類志愿服務項目。四是推進志愿服務基地建設,建立專業(yè)對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相應能力的固定服務基地,簽訂志愿服務協(xié)議,進行長期、固定、規(guī)范的服務,并與服務對象建立雙向互動交流機制,適時調整和完善志愿服務工作內容和方式,并主動與所屬地區(qū)主管部門聯(lián)系,加強合作,形成合力。
6 經費保障方面
一是設置學校志愿服務專項基金,用于培育孵化學校優(yōu)質志愿服務項目,鼓勵資助多部門共建“品牌志愿服務項目”,引導鼓勵學校各部門、各社團組織專業(yè)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二是設立專項經費,納入學校預算管理,加大對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投入力度,為組織開展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工作條件和保障。
7 培訓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以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為抓手,將志愿服務實踐納入黨課教育培訓方案,作為基層黨校主要實踐教育方式,加大對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及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實踐課時量,以黨員干部、積極分子志愿服務實踐帶動學校全員志愿服務風氣。二是把志愿服務精神理念內容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三是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報告會,積極傳播志愿服務理念,激發(fā)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定期對學校從事志愿服務工作師生骨干進行培訓,促進志愿服務理念不斷提升;四是用好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結合專業(yè)實際,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期和節(jié)假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具有學生特點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在講文明樹新風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更好地傳播文明理念,倡導團結互助精神,引導人們知禮儀、重禮節(jié)、講道德,普及科學知識。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與志愿服務實踐融合建設,在具體實施上要立足校園獻愛心、面向社會送溫暖,創(chuàng)新方式育人才,要堅持適宜適量原則,充分考慮師生特點,講求實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牢牢把握工作方向與活動目的,只有堅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個根本,才能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