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吳川市第一中學 楊盛東
在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零散的史實進行搜集、整理、歸類,總結歷史發(fā)展線索,透過特定時空背景下歷史發(fā)展的“線”,輻射、關聯(lián)到多個時空的“面”,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歷史。我在實踐過程中,基于學術和時政熱點,對照高考的要求,從關聯(lián)中外、貫通古今的視角,創(chuàng)設思想發(fā)展與社會變革、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把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相關聯(lián),突出中西方對比,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進行多維度解讀,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高考復習的高度和效率。 在現行的教材編纂體系下,歷史知識呈現碎片化的特點,很多知識是一個個散亂無序的“點”。因此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將零散的史實進行搜集、整理、分類、概括,總結歷史發(fā)展線索;透過多條特定時空背景下歷史發(fā)展的“線”,輻射、關聯(lián)到多個時空的“面”,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歷史,提升歷史復習的高度和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在進行《古代中國思想文化》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基于關聯(lián)中外、貫通古今的原則,創(chuàng)設主題,對古代中國思想文化進行多維度解讀。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必然反映。所以,在觀察古代中思想發(fā)展的時候,應站在社會變革的角度進行思考,并且把同時期的中國和世界聯(lián)系比較,考察中西方思想發(fā)展的異同點。
這一時期中西方都形成了思想解放運動,都體現了早期人本主義思想。但這一時期的中西方思想也有諸多不同:1.內容不同:古希臘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古代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道家的消極人生觀,也有法家強調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和社會變革、兵家的軍事。2.關注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代希臘思想家關注的是人的發(fā)展作用、價值,具有哲學理性。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關注的是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實用性。這些不同與中西方的政治、經濟等因素息息相關。政治:古希臘城邦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實行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國逐步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開始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希臘工商業(yè)較發(fā)達,農業(yè)相對落后,統(tǒng)治者也較為注重工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例如梭倫改革;中國農業(yè)發(fā)達,實行重農抑商。
唐宋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為回應佛道思想的沖擊,唐代出現了儒學復興運動,到宋代理學形成。在史學研究領域,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國內學者也有諸多論述?!疤扑巫兏镎摗笔且詫Ρ攘逄瀑F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獨裁政治兩種政治體制為核心而展開的,然后推廣于經濟、學術、文學、藝術、音樂等層面的變化。具體包括,政治:門閥政治衰落,君主專制加強;中樞權力體系從三省制到二府三司制;科舉取士與文官政治的完善。經濟:租佃制的發(fā)展與“商業(yè)革命”。文化:儒學的信仰體系的重建與哲學化、世俗化,市井文化的興起與價值觀念的變化。把儒學復興——理學構建,放在唐宋時期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打通學生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幫助學生構建縱橫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
明清之際的新思想對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造成了沖擊,提出具有早期民主啟蒙的思想,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批判地繼承儒學,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生機。但沒有形成主流思想,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轉型,影響有限。而17、18 世紀西方啟蒙運動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依據,推動西方社會轉型。明清新思想雖然提出了反對君主專制、經世致用、工商皆本等一系列主張,但他們對于封建制度僅局限于抨擊、要求改良,并未觸動君主專制的根基。他們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批判僅僅集中在君主專制,并非對封建制度進行徹底否定,更沒有像西方啟蒙思想家那樣提出了未來社會的構想和藍圖。他們的民主意識、民權思想也是潛意識的,缺乏社會條件、階級基礎、缺少系統(tǒng)的思想,更無法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理論基礎。葛兆光先生指出:“盡管這些對于舊時政治的激烈批判和沉痛的……被描繪成啟蒙思潮,正如上面說的,這些思想表達的全部合理性,卻建筑在民族命運的激憤和故國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靜的分析?!边@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明清新思想與西方啟蒙思想的不同,并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打通學生的時空聯(lián)系,加深對中西方不同歷史發(fā)展方向的了解。
明清時期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階段,隨著新航路開辟,傳教士東來,他們帶來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天主教,也把中國的制度文化介紹到西方去,構成該時期的“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這一時期,西學對中國的影響有限,西方學者對待中國文化也因時而異。在總結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從材料對比不同階段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
材料 在西方啟蒙運動中存在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一些啟蒙思想家特別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對以中國和印度的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啟蒙思想家根據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闡述和評論東方文化,或通過對東方文化的頌揚來論證自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或通過對東方文化的批判來闡述自己對西方文化的觀點。
——據裔昭印主編《世界文化史》等
材料 前啟蒙時代持續(xù)美化的中國形象,寄托著西方文化不同層次的理想,教士、哲學家、政治家和商人們,都在用中國形象表現他們對西方社會的不滿與改革期望。
后啟蒙時代,西方現代性的確立,中國形象從烏托邦轉化為意識形態(tài),西方社會想象不再是用中國形象衡量并批判西方現實,而是以西方現實為尺度衡量并貶低中國,確證現存的西方現代性的合法性。
中華帝國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墮落的、政治上是專制的,歷史上是停滯的,與西方的現代性價值構成根本的對立。中國形象的功能配合、協(xié)調、支持西方現代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擴張,為掠奪與征服提供意識形態(tài)的正義理由。
東方專制的暴政,永遠停滯的文明、野蠻愚昧的民族,自身是沒有意義的,自身也不能拯救自身,只能接受西方民族的沖擊。
——摘編自《天朝遙遠- 西方的中國文化形象》
學生在訓練和對比中可以得出結論,啟蒙運動前期,古代中國不重視神權的思辨哲學及對倫理道德的強調與追求理性主義的啟蒙運動相符。因此,首先由傳教士傳到歐洲的儒家思想日益受到歐洲一些啟蒙思想家的重視,如伏爾泰、孟德斯鴻等人。但當西方現代化逐步建立后,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轉而批判、貶低中國,為擴張、掠奪提供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在設計中國古代思想復習教學的過程中,基于學術和時政熱點,對照高考的要求,從關聯(lián)中外、貫通古今的視角,創(chuàng)設思想發(fā)展與社會變革、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重新建構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的內容。把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相關聯(lián),突出中西方對比,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進行多維度解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高考復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