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每一個人都要步入老年生活,養(yǎng)五六七八個孩子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即便是獨生子女,給自己帶來的事情也不見得輕松,社會資源的不均等也形成了生活中的一些障礙。
即將退休或者是已經(jīng)退休的人,必須好好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信條,不能再走上一代的老路。大家不妨試試用新的生活信條來安排退休生活,天塌不下來,地也陷不下去,那就學(xué)著做到下面幾點:
1.不求子女回報
首先你對兒女的付出,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一樣反饋回來。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只有天下父母心,羊羔跪乳也依舊在吸吮母親的奶。有孝心的子女越來越少,省點兒自己的奶養(yǎng)養(yǎng)自己吧。
2.趁早享受
當(dāng)你的牙好、腿好,身體還行時,趁著不聾不啞思維還清晰,品一下天下美味,看一看大好河山,四處走走轉(zhuǎn)轉(zhuǎn),也不枉來世一遭,不要到牙不行走不動的時候自己埋怨自己,沒有后悔藥。
3.兒孫自有兒孫福
兒女的生活不要去越俎代庖,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有他們的一輩子,路是他們走,該撒手的必須撒手,讓他們自己獨立,你才能放下?lián)印?/p>
4.發(fā)展一門興趣
趁年輕發(fā)展一門興趣,給老了空巢做準(zhǔn)備,一旦孩子離開家,自己不至于一天到晚看著墻壁發(fā)呆,沒有自己的精神寄托,那呆癡就會找你,這是必然的。
5.心疼自己
在心疼孩子的同時也心疼一下自己,孩子們再孝順,感冒發(fā)燒你還得自己受,誰也替不了你,你覺得孩子是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他們絕不會覺得你是他們身上掉下來的肉,那是兩個概念。
6.舍得給自己花錢
給自己該花一塊的,決不去花八毛,你后半生的消費是有限的,沒有必要對自己吝嗇,也省不到哪去,省了也不會有人給你立牌坊,省了苦的只有自己。
7.不要咸吃蘿卜淡操心
不要勞心傷神地為孩子的一些事情睡不著覺,就是不吃不睡,事情依然存在,不會有過不去的河,蒼天餓不死瞎眼麻雀,不要咸吃蘿卜淡操心。
8.不攀比,不計較
到了耳順的年齡,不去攀比,不去比較,大半輩子都過去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存在就是最好,伸長了你的腿腳也占不了一兩米地方。知足而樂就是當(dāng)下,減少和壓制自己的欲望,步入老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沒有讓你特別稀奇的事情,不要別人怎么樣你就怎么樣,學(xué)得沒有出息。
9.釋放自己,享受喜悅
找上一兩個摯友,放松自己該說就說,該唱就唱,釋放自己的一些郁悶,共同享受自己的喜悅,老來瘋上一陣有何不可?
沒有人能夠約束住你的精神,何樂而不為?年輕時的矜持可以一掃而光,求精神的極大放松,自然放松就是你身體正常運轉(zhuǎn)的不二法寶,病魔才不容易上身。
10.不要硬撐
就是一頭驢,拉磨時間長了也得歇歇腳。到了花甲以后,任何事情都不硬著來,不要說難受了還想著孩子們的房子沒有裝修好,還有什么事情沒有去干,自己硬撐著也要去參與。
繩子斷就是因為在最細(xì)的地方出了問題,只要覺得自己難受,不是休息就是找醫(yī)生,決不堅持。
11.隨遇而安
人生的路走過去了一大半,什么事情也是司空見慣,真理有時候不見得是人多人少來認(rèn)定的,沒有必要去爭上爭下。該磨的棱角已經(jīng)磨去,再讓人抓住你的把柄,那你是真傻了。不是圓滑,是釋然,不是老謀深算,是老成,是隨遇而安。
12.吃補藥不如一日三餐
不要相信那些養(yǎng)生的鬼把戲,吃什么補藥都不如一日三餐安排妥當(dāng),酸辣稀稠自己找自己的感覺,不能讓別人說了算,就是吃的全是概念食品非轉(zhuǎn)基因,也抹不去你身上的老相。
動物的任何自然規(guī)律你都存在,不是吃把藥就能夠長生不老,把錢花到不必要的地方去,還不如多吃點兒山珍海味,落個嘴福。
13.堅持鍛煉
任何鍛煉都是循序漸進的,到了花甲以后,鍛煉就是相對消遣的事情,帶有一定的娛樂性質(zhì),要適當(dāng)消耗,不要認(rèn)為你還可以和年輕人一比高下,最后趴下的是你,那就得不償失。
14.盡量不生氣
不要找著生氣,一生中生的氣夠多了,別人生氣,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氣是一只虎,抓肝又傷肚。
不要把有些事情放在心上,老了要學(xué)著臉皮厚一些,不怕說,不怕議,不怕背后嚼舌頭,而且不怕受委屈,遇到有些不講理的人,稀里糊涂開上幾炮出出惡氣也無妨。
到了不能受委屈的年齡,誰還敢把你宰了不成?我想他不會有那膽量,即使他氣得吹胡子瞪眼,我依舊是我,開心而去,依舊不生氣,有一點兒滾刀肉精神。
15.有自己的生活信條
人生皆是一場空,看破元無一羽輕,日月光明天廣大,不妨笑傲過平生!
人生百年,不過是一個過程,好壞冷暖自知,想要瀟灑就必須有自己的生活信條,不為他人所動,追尋輕松自然地活著,就是你生命精彩的路徑,感覺只有自己知道!
退休后過這樣的生活,才算是人生中最為精華的日子。這些話,說給自己聽,也送給朋友!希望大家都能過上精華日子!
靜心薦自《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