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
(嘉興學院 南湖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是我校(嘉興學院)輕化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及較強的專業(yè)操作技能,為畢業(yè)后從事紡織企業(yè)內部的產品檢測,質量監(jiān)督檢驗局、海關及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質檢,紡織品跟單及貿易的質量監(jiān)控等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涉及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大學物理、纖維化學與物理、染整工藝原理、染料化學等課程內容,與這些專業(yè)主干課程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與專業(yè)主干課程的關系
“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的先修課程比較多,涉及的知識面廣,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實踐操作,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該課程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先講理論(32學時)、再進行實踐(8個實驗項目),很難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完全對應,兩者有所脫節(jié),導致學生在理論課上被動學習,實踐課上不能學以致用,降低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從而難以達到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標。所以課程教學模式必須向著“教、學、用”一體化方向改革[1]。
該課程理論部分的教學選用蔣耀興主編的《紡織品檢驗學》(中國紡織出版社),教材內容不夠系統(tǒng),學生覺得內容較雜,在知識點的消化和應用上存在諸多問題,前后章節(jié)之間的知識點連貫性差,項目和任務不夠明確。實踐部分采用自編實驗講義,由于實驗室條件限制,存在理論內容多、實踐內容少,實踐部分與理論部分不能完全相對應,還存在一定的誤差及操作不規(guī)范問題。因此,該課程的理論內容需要重新整合。
由于其他教學資源不足及實驗室條件有限,無法實現(xiàn)所有檢測項目都有對應的實踐操作。單一依靠PPT和板書進行課堂教學,缺乏實際操作演示,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不夠透徹,實際動手操作更無法得以訓練,致使畢業(yè)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檢測工作需要[2]。
該課程的最終成績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部分占總成績的60%(其中閉卷考試占48%,平時作業(yè)占12%);實踐部分占40%,以學生的實驗報告及平時表現(xiàn)綜合評分??己朔绞絾我?,導致學生理論考試前突擊背考點,而并未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點;實驗報告抄襲,實踐動手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
為解決“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應用到該課程教學中。PBL是一種非常適合工程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比如可以情景模擬第三方檢測機構,按照實際檢測流程安排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某一測試項目,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所學的理論知識,跟蹤關注檢測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整個教學和配套實驗的過程由學生自主設計并由學生獨立解決每一環(huán)節(jié)中遇到的問題,最后由學生出具檢測結果報告。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不斷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
“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內容以檢測機構的檢測內容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檢測能力為主線,按照企業(yè)崗位需求及學生日后的發(fā)展?jié)摿?,分別從纖維、紗線、織物三個方面展開。以纖維、紗線和織物的鑒別、性能檢測與評定作為項目載體,由易到難,由基礎到綜合,逐步遞進,構建5個大項目、9個子項目。其中,每個項目都是相對獨立的學習單元?!凹徔椘窐藴始皺z測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構建如表1所示[3]。5個大項目設計成9個子項目,其中項目1~5分別涉及紡織纖維材料的認知、檢測、鑒別、吸濕和幾何結構特征,屬于基礎型模塊;項目6~9分別涉及紡織材料的光、電、熱、力學性能及品質檢測等內容,屬于強化技能型模塊?;A型模塊項目為技能型模塊項目打基礎,由淺入深,使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逐漸提升。
表1 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構建
深入企業(yè)、工學結合是“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改革的途徑。采用情景教學模式,模擬第三方檢測機構,根據(jù)檢測機構的實際工作流程安排教學項目,開發(fā)基于PBL模式的項目化課程,注重“教、學、用”相結合,在完成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檢測機構的工作流程,熟悉各種檢測標準,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提高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在完成整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所有的相關理論知識得到了重新構建,從而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項目二中的“纖維的鑒別”子項目為例,闡述該項目教學任務的實施過程:(1)教師準備。實驗前準備棉、麻、絲、毛、化纖等纖維,以及顯微鏡、切片器、打火機、酒精燈、化學試劑等。(2)情景布置。帶學生進入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某檢測中心接到某公司的委托檢測任務,對幾種未知纖維進行定性分析,要求提交檢測報告單。(3)派發(fā)任務。給各組分別派發(fā)幾種未知纖維、檢測報告模板,闡述課程的基本要求。(4)學生分組。在纖維分析實驗室進行自行分組,2人一組,1人負責檢測,1人負責復查并出報告。(5)任務實施。以小組為單位,制訂計劃,設計方案并實施,嘗試合作或獨立完成鑒別任務。(6)教師指導。在學生操作的同時,教師要仔細觀察,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予以糾正。(7)理論知識復習。通過教師講解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或參考文獻,獲取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8)出具檢測報告。該項目的成果就是確定每種未知纖維的種類,并出具檢測報告。(9)小組互查。先由本組學生對檢測結果進行評估,再由教師和其他小組對其結果進行評估打分。(10)師生共同討論整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并分析誤差出現(xiàn)的原因和修正方法,最后對纖維鑒別工作的操作步驟進行總結。
為了更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采取項目匯報、實驗操作及理論考試三部分進行考核,按比例綜合打分[4]。(1)項目匯報為每個項目完成后,每組出具該組的檢測報告并派代表進行演示和講解,同時由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問和討論,根據(jù)項目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最終報告的準確性打分,占總成績的30%;(2)實驗操作則是隨機抽取課程中某一模塊中的任意子項目,以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考核,根據(jù)學生的操作規(guī)范性打分,占總成績的30%;(3)理論考試是對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采取筆試的形式,占總成績的40%。
基于項目化教學的“紡織品標準及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施了兩個學期,教學效果較好,學生上課出勤率達到100%,聽課效果得到實質性提高,在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跟隨教師引入問題的節(jié)奏進行學習和探討。由于采用項目化教學和情景教學模式,并引入大量的實務分析,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學、用”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