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馬營中學 743306)
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國家提出四個自信,其中包括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偉大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習、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此,本文將探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和滲透方法。
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和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推動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古詩詞的鑒賞和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觀念,也有利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歷史上曾經將傳統文化視為“舊”時代的文化,遭遇文人墨客的批判與否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不僅不能遺忘和摒棄,更應該認真學習,細心研究、繼承傳承、發(fā)揚光大。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讓中學生學習體會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價值的認同感,這樣使傳統文化學習從中小學抓起,日積月累,最后必將培養(yǎng)出一批繼承和發(fā)展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人才,不僅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被遺忘,而且會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這樣的民族才會是一個有靈魂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才會越來越優(yōu)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包括各民族傳統節(jié)日、各民族民俗習俗,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學習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掌握我國悠久而燦爛的發(fā)展歷史、各種文學風格和各地風俗習俗,同時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如通過學習《愛蓮說》一文,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花在傳統文化中的不同寓意。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及情感。學習古詩詞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感。詩歌鑒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音韻對仗、字詞妙用,情景意境,章法句法等多角度學習古詩詞,深刻體會古詩詞的字詞的精簡及用意的深刻。例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以看出傳統中秋佳節(jié)有,賞月、飲酒、思念親人等文化,傳統文化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增加學生古詩詞鑒賞的能力。
我國現代教育家及學者意識到古詩詞的文學價值,在《新課標》中明確將古詩詞審美教育作為教學要求,力求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靈魂,引導學生正確辨別真與假,美與丑,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進一步促進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
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精神文化素質,幫助學生確立偉大志向。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且也幫助學生不斷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的學習能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形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通過上面的闡述,我們認為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意義,那么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中呢? 筆者給出如下的建議與措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應該通過一些培訓、研修等學習方式,提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打造具有優(yōu)秀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一流語文教師隊伍,更好地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是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有意地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二是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提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領悟,為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營造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有意設計具有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的中學語文課堂。運用傳統文化的一些名言佳句裝飾教室,給學生營造出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環(huán)境。如在教室、樓道和走廊的墻面上張貼一些精辟的古詩文名句。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講授傳統文化時借助多媒體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教學《龜雖壽》一文時,先播放課文的朗誦音頻,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情景和意境,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種直觀、形象的認識。然后通過對課文背景知識的講解,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傳統文化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習《端午的鴨蛋》、《云南的歌會》時,學生能夠體會到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學習《范進中舉》、《智取生辰綱》時,學生可以體會到傳統文學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學的興趣。
教師通過提取不同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并結合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探索一種有利于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引領啟蒙——多讀多思——探索和討論三環(huán)節(jié)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文本教學中需要引導,為了更好地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需要啟發(fā)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挖掘。例如,儒家經典中的忠君愛國、仁義禮讓;貶謫之人的曠達灑脫、志潔行廉;還有惜時發(fā)奮、勤學苦練、鄉(xiāng)土情重……鼓勵他們抽出時間學習。引導學生讀經典原著,多讀多思,邊讀邊思,仔細品味,對優(yōu)美的章節(jié)要能熟讀成誦。并通過師生合作探索討論,達到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進一步促進教學相長。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發(fā)散思維,積極主動地學習傳統文化。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繼承和發(fā)展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古詩詞的鑒賞和學習,具有重要的德育和美育教育作用,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培養(yǎng)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合到中學語文教學中,既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承,也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進而推動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的實質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