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全國人民無不為之振奮。它不僅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擁有世界最長海底隧道的大橋,被稱為“21世紀的世界奇跡”。相信同學們已經從航拍照片中領略到了大橋那絕美而震撼的風景,為祖國的強大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除了港珠澳大橋,我國還擁有“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橋”滬通長江大橋、“世界最高的橋梁”貴州北盤江大橋……這些世界工程奇跡的背后,凝聚著來自不同專業(yè)和不同領域的工程師的心血與夢想。下面就跟隨我們的視角,來瞧瞧這一座座“超級大橋”背后的專業(yè)吧!
工程力學的藏寶箱,用公式來打開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 賈彬
我在大學所學的專業(yè)是工程力學,這個專業(yè)是一個廣泛服務各個工程領域的基礎專業(yè),主干課程包括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還記得當初填志愿的時候,我爸問我:“這個專業(yè)我怎么都沒聽過,畢業(yè)后可別是去工地搬磚吧?”看來家人對我的專業(yè)還是有著或多或少的誤解,所以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好好聊聊!
“工程”與“力學”
工程力學專業(yè)由工程學與力學結合而成,可以說是工程學和力學的一個“大碰撞”。力學現象廣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我們的老師經常說:“生活隨處有工程,工程隨處有力學。”課堂是學習的陣地,在教授理論知識的時候,老師們會用與實際問題相關的例子進行講解。老師總是讓我們在課后積極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像汽車和飛機的流線型設計、橋梁應力結構的設計等常見的工程設計都和力學息息相關。
我們還在老師的指導下體驗了一把仿真技術教學:戴上虛擬現實頭盔,創(chuàng)建一個3D的立體工程環(huán)境,我們便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現在場景中;我們動動手指,就能進行靈活的交互式操作,就像科幻電影里描繪的一樣,十分好玩。我們在體驗高科技的同時體會到了“知識就是力量”,上課的疲憊也一掃而光了。
工科生的設計情懷
別看我們是工科生,我們也是有設計情懷的。除了平常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我們還會到工地上實地勘測,主要任務是統計施工中所用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你可能不知道,施工中所用的關鍵材料,哪怕數量有一點點偏差,都會對整個工程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每年我們學院都會舉辦全校橋梁結構模型設計大賽,參賽者要準備材料、設計模型、寫方案并為作品命名。我們還要對方案進行承重量計算、抗震設計等,做出來的方案一定要經得起反復推敲,如果偷懶的話,那設計出來的橋梁連立都立不起來。記得有個同學拿著自己草草做完的方案去找老師,跟老師說:“老師,你幫我看看我的作品。”老師看了一眼,假裝不高興地問:“作品?”然后他立馬改口:“老師,你幫我看看我的畫……好看嗎……”我們在一旁想笑又不能笑出聲,只能拼命憋著。
在設計模型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程序崩潰、計算出錯等狀況,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想過放棄。原本不被看好的我們,最終獲得了大賽的一等獎,取得了成功。這個專業(yè)的學習可以算是苦樂并存,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但當你成功設計出方案時,那種成就感會讓你興奮得睡不著覺——也許這就是屬于我們工程人的熱血吧。
未來之路,尚需努力
隨著我國工業(yè)實力的飛速增長,具備豐富的基礎知識和寬廣的知識面的我們,在工作中占據了優(yōu)勢。在橋梁檢測等安全技術領域中,工程力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特別受青睞。我們在企業(yè)的實驗室里,每天要做不同條件下的動力學實驗,比如對鋼材等材料樣品進行檢測,把它們放在各種模擬極端環(huán)境如連續(xù)暴雨、高溫暴曬下,每隔一段時間測試它們的各項性能指數,得出檢測報告,為施工提供參考。
如果你選擇了工程力學,那你要走的路注定是艱辛的、枯燥的。但是在這條路上,你會碰到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人,你并不會孤單。讓我們齊心協力,一起為國家工程做貢獻吧!
天地交而萬物通——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東南大學 江宛琪
我學的是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yè),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進行道路與橋梁的設計、施工、養(yǎng)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讓道路橋梁的建設更廣泛、更安全、更經濟。有很多親戚朋友都以為我要戴上安全帽到施工現場去“攪水泥”,這其實是對這個專業(yè)的一種誤解。
被認為“攪水泥”的人在學什么?
我們的專業(yè)課程非常理論化,以力學為主,輔以材料學與專業(yè)軟件課程,就單一理論方向不斷深入學習。在學到基礎概念像“1+1=2”這樣融入我們的腦海以后,我們才開始學習工程的設計與應用。除此以外,我們還會學習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研究材料的性能。CAD和C++是必須要學習的知識,學習CAD的目的是能通過繪圖,將自己的設計表達出來;學習C++則是為以后學習其他計算機軟件打下基礎。
舉個例子來說,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往上面鋪水泥或者瀝青這種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活兒,但我們要做的可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我們要進行實地勘測,了解這個地方的土壤情況,盡量避開土質不太好的區(qū)域,并且用CAD畫出一張精確的地形圖。
其次,我們還要思考怎樣設計公路更省錢、對環(huán)境的影響更小,還要符合駕駛員視野的要求,保證乘客們的安全。
最后,我們要做流量統計,估算15年后這條道路要承受的車流量。有了這些數據之后,才能確定這條路建在哪里、建多寬、有多大坡度。由于道路路面每一層所承受的力不一樣,對于防滑、防水、防止開裂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每一層使用的材料都需要仔細研究,這也是工作中真正應用力學、材料學知識的地方。
專業(yè)學習的快樂時光
要想學好這個專業(yè),就需要做各種各樣的實踐。記得學勘測的時候,我們抱著兩萬元一臺的測量儀器,在校園里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與角度,還開玩笑說“這是這輩子第一臺上萬元的玩具”。
除了實踐,基本每門課都有相應的實驗課或者參觀課程。我們的材料實驗課就像是“玩泥巴”:學習土力學的時候,我們把實驗土當作橡皮泥來捏,還把它放進烘箱里烤;學習瀝青和水泥材料的時候,我們把一條瀝青條拉長,再看它慢慢縮回到原來的長度。學習橋梁與道路設計課時,我們在學校的安排下前往南京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潤揚大橋等大橋上實地參觀。我們在習習涼風中,看著長江上船只來來往往,橋梁一點點在眼前建成。至于力學的學習,我們則有結構設計競賽——兩張紙加上一點白膠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實際上通過合理的設計,這兩張紙上站一個人也毫無問題,而結構設計競賽便是要研究這一方面的問題。
參觀與實踐是我們的必修課程,有時我們也會累,也會抱怨“今天真是有點辛苦啊”,但是我們能看到壯觀的風景,能聽到設計師親自傳授的小技巧,心里更是感到滿滿的快樂與驕傲。
我們不會止步不前
我們專業(yè)的體系雖然已經十分成熟了,但也依舊在進步,我們從未覺得它已經可以滿足使用就止步不前。使用新材料可以改進道路的功能、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使用新結構能把橋梁造得更長、更寬、更美觀,車輛行駛也更加平穩(wěn);計算機與大數據的使用則可以讓工程建設與維護數據的統計有據可循。
作為一個基礎建設專業(yè),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往往需要“走出去看世界”,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工作中擁有更出色的表現。我們享受美,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享受大家使用我們所建造的設施后的良好評價。為祖國的繁榮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
除了以上這兩個專業(yè),還有很多專業(yè)與“超級大橋”的建設息息相關。例如——
土木工程:這個專業(yè)包含了道路方向與橋梁方向等幾個大類,該專業(yè)的學子在橋梁的施工建設中扮演著“主人公”的角色。
焊接技術與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焊接技術,對組成橋梁的各種鋼結構單元進行制造和安裝,橋梁的建設可離不開它。
測繪工程:研究如何提供準確的地理定位信息,為橋梁的規(guī)劃、設計提供參考,讓橋梁施工的過程準確無誤。
建筑學:研究如何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在設計中對橋梁的外觀添加各種藝術元素,使橋梁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安全工程:研究如何監(jiān)管施工流程,預防各種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為橋梁的質量提供保障。
……
正是這些專業(yè)的學子,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越來越美麗,讓一座座漂亮精美的橋梁飛架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從此天塹不再有險峰,滄海也能變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