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綜觀近幾年全國或各地高考作文,其命題理念基本趨向一致:從命題形式上看,大都是材料作文,大致上分材料、引題、要求幾部分;從文體要求上看,大多要求寫論述類文章,以考察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從命題內涵上看,都注重時代與文化特色;從能力層級上看,大多入題容易,注重學生思辨能力與寫作基本功的考察。當然,這里的入題容易,并非說不需審題;相反,一些看似簡單的題目,審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關系到作文是否離題、立意屬于什么等級等諸要素,是決定作文分數(shù)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在緊張的時間內完成快速的審題?下面筆者結合一些典型試題,總結一下材料作文常見的審題方法。
一、結構分析法
所謂結構分析法,指的是分析作文材料的結構層次,歸納每層意思,整合成一個中心意思,寫作時圍繞此中心展開即可。
示例: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yǎng)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是201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據(jù)閱讀老師統(tǒng)計,是近十年浙江高考作文平均得分最低的一年,究其原因,是考生審題不全所致。
除去注意事項,材料主體有三段話:第一段說的是浙江精神的歷史與今天。歷史上,浙江孕育了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浙江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站在新起點,我們需要對浙江精神進行重新的思考。顯然,浙江精神有著傳承關系,主要繼承的是務實;隨著時代發(fā)展,衍生的是“前列”“潮頭”。第二段說的是浙江文化與浙江故事、浙江傳奇的關系,兩者是滋養(yǎng)與被滋養(yǎng)的關系。這里還有一個陷阱,第一段說的是浙江精神,第二段的起點卻是浙江文化。實際上,浙江文化為里,浙江精神為表,兩者是內涵與載體,內在與表象的關系。
綜合這三段意思,判定文章是否扣題的依據(jù)有三:一是能否緊緊圍繞著“浙江精神”展開,很好地闡釋“浙江精神”。二是文中使用的材料,是否是浙江故事、浙江傳奇和浙江人物。三是作文有沒有體現(xiàn)考生的體驗和思考。當然,這背后隱藏著歷史與現(xiàn)實、內在與外在、時代與個人的三對哲學關系。如果能關注到這些,我們的作文得分決不會低到哪里去。
二、因果分析法
所謂因果分析法,指的是利用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因果關系進行由果溯因或由因及果的分析,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使自己的觀點產生預測或啟發(fā)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材料一:禿鷲是自然界中移動效率最高的動物,它以一種類似于滑翔機的移動方式,不用消耗能量,借助熱氣流,展開翅膀升騰到空中;一旦發(fā)現(xiàn)有殘羹冷炙,它就迅速地像自由落體一樣毫不費力地往下掉,到接近地面的時候張開翅膀,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禿鷲的移動效率高,一方面是因為它能夠克服地心引力,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有重量能夠保持一種方向感,而不至于像羽毛一樣被風裹挾、打擾,身不由己。
材料二: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每時每刻每秒都有新的信息。隨著信息世界的到來,我們不再需要守著電視看“新聞聯(lián)播”“新聞30分”之類的節(jié)目,輕輕松松就可以自由地從手機平板中了解到各種信息??僧敶罅康男畔⑾癯彼粯佑縼?,我們難以選擇,結果當潮水退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一無所得。這個時候有的恰恰不是自由感,而是不由自主。
針對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是2017年“9+1”聯(lián)盟最后一次調研作文卷。該聯(lián)盟集中了浙江省10所一流強校,遺憾的是,那次作文,得分50分以上的僅數(shù)十人,55分以上的僅數(shù)人,這是該聯(lián)盟歷次考試中很少見到的。原因是很多同學折在了審題上。
這里有兩則材料。材料一說的是禿鷲,它之所以由自我掌控,自我作主,在于其能克服外界的干擾,自身有重量。這是自然界的。材料二說的是信息社會里,我們可以輕松了解各種信息,但我們可能會被海量信息裹挾,難以抉擇,不能自我掌控,自我作主。這是人類社會的。
兩則材料,一自然,一社會;一正面,一反面,是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關系。再由果溯因深入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意思是:我們需要克服外界的干擾,要有自身的重量,尤其在信息社會,我們要有理性的思考與判斷,才能自主掌控方向,得到真正的自由。明了上述情況,我們算是基本審清題意,能保證自己的作文不算離題。若想再深入些,我們還需要再一次運用因果分析法深入一層,我們該如何克服打擾?我們需要堅定的心志,我們需要做到慎獨。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如何做到有重量,不被裹挾?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仰,我們需要避免淺閱讀,碎片化閱讀,而要進行深閱讀,文化閱讀,經典閱讀。只有這樣的分析,才能讓自己的審題立意進入到材料的內核,寫出一類卷來。
三、對象分析法
一般的作文題,敘述或議論的對象往往只有一個,或者兩者的關系。但也有些材料,涉及的對象有多個,我們需要分清對象的主次,以及各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
示例:閱讀下面所給材料,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論述文。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yǎng)在雞籠,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嘻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跟本沒有飛得愿意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大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這里的對象有人、鷹、雞等,但主要材料圍繞鷹展開,著重寫了鷹在雞窩(代表安逸的生活)與山頂(代表困厄的環(huán)境)中的不同表現(xiàn)。顯然,這里的鷹是人的象征,需要我們思考人的成長與環(huán)境(包括安逸的生活與困厄的環(huán)境)的關系。當然,這與平時所講的逆境出人才是有區(qū)別的,因為這里抓住鷹的人,實際上有隱寓教育者之意。理解了這些,如果站在辯證的立場上看,我們會得出以下層次的意思來。
1.安逸的環(huán)境,身心、條件,有利于人才的成長,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基于這樣的理解。
2.正如溫水煮青蛙一樣,一味地耽于安逸,喪失斗志,最終連跳出的勇氣都沒有了,終在安逸環(huán)境中迷失。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生活太安逸了,工作便會為生活所累。
3.所以,必要的磨練是必須的,一如鷹需要在懸崖邊的歷練。這種歷練,能激發(fā)斗志,喚醒潛能,磨練意志。相反,沒有磨練,則是另外一種情形。麥子沒有風吹雨打、光熱曝曬,長出的果實往往是干癟的。泰戈爾則說,翅膀上綁了金條的鳥兒,怎能飛翔。唯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古人亦云,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所以,沒有考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走不遠的,收獲不了人生的果實。
4.當然,人生的磨難還需注意兩點,一是讓人有個適應的過程,不能讓人一下子從風和日麗跌入到嚴冬酷寒,我們需要讓人有個秋的過渡。二是有個限度,讓人能承受得了,畢竟,在一些巨大的災難面前,連生命都沒了保障,何談磨練?
5.更重要的一點,我們的磨練要針對人的個性與天賦,你不能趕一只鴨子上棚架,不能強迫一只羊去游泳。可悲的是,現(xiàn)實中,往往更多的家長,卻在不停地做著這樣的蠢事。明明是一只雞,卻要用鷹的要求衡量孩子。
6.總結:順應孩子天性,讓孩子在呵護與磨練中走向成長,長成參天大樹。
這樣的思考,無疑是全面而辯證的,我們的觀點也具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四、虛實分析法
實,指的是有明確的意義和具體所指的對象;虛,指的是意義含蓄抽象的,對象往往具有比喻或象征含義。這類題目,往往需要化實為虛,或化虛為實。
示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默罕默德)
“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保ㄈ~芝[愛爾蘭])
先哲告訴我們,人得用面包去換“水仙花”;而葉芝卻說,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在生活中更看重的并非花朵。對上述兩種看法,你更傾向于哪一方,或你有自己更好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標題自擬;②文體明確,詩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按命題者意思,這里的“面包”“果實”和“水仙花”“花朵”都是比喻,可以分為兩類,寓意是物質生活(物質追求、功利追求)和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詩意和美)。
默罕默德的材料,可理解為在滿足生存的前提下,可去追求精神生活,要重視精神追求。葉芝的材料則從反面反應了當下的現(xiàn)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看重的并非精神。兩則材料,一正一反,實際上均在倡導人們要仰望星空,讓自己的生活多些詩意,多些精神的豐盈。當然,在具體的寫作中,我們可以辯證思考物質(功利)與精神的關系:物質是精神的基礎,沒有物質,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一切的精神、詩意與美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本。而單有物質,沒有追求,沒有精神,盡管衣食無憂,但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生活沒有目標,空虛、無聊等情緒會洶涌而至,最終讓自己埋到了塵埃里。而與這樣的人交談,我們也會覺得俗不可耐,面目可憎。所以,只有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精神,也是最有趣味的生活。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可一味強調精神生活,畢竟,缺少物質的支撐,精神是很難立于高地的。
上述介紹的四種方法,并非獨立的,有時可結合起來,如上文中的第二個事例,實際上是結構分析法與因果分析法的綜合運用。高考作文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可謂是語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在下筆之前,我們考生要舍得花時間,審清材料的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找到最佳立意點,讓自己在寫作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