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婉華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危重癥患者是指急診所接收的無基礎病,由于生理性損傷或突發(fā)性疾病等因素引發(fā)自身器官功能緊急障礙患者,故此類患者在入院診療期間,需通過治療儀器輔助各項器官功能維持正常運轉,維持正常生命體征,而由于診療需求,急診危重癥患者需在院內通用轉運完成各項診斷、治療工作,便于診療效果的實現(xiàn),有效救治患者生命。但在實際實際院內轉運操作中,患者間病情危重程度、治療方式及設備等因素個體差異較大,存在較高的轉運不良事件發(fā)生概率及死亡風險,使得如何在院內轉運過程中有效確?;颊甙踩?,成為了目前醫(yī)學界較為關注的一項課題。因此,為研究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分級轉運模式的應用效果,特納入本院106例患者開展臨床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將本院急診科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接診的為危重癥使患者共106例納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比性臨床研究。根據(jù)家屬院內轉運模式的選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組內樣本量均為53例。
對照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分布23~68歲,平均(45.53 7.62)歲;發(fā)病至入院1.5~5小時,平均(3.25 0.47)小時;其中急性腦梗/心梗/多臟器功能障礙/重癥肺炎/急性腦血管病,5/13/16/5/14。研究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分布22~67歲,平均(44.51 7.51)歲;發(fā)病至入院1.5~5.2小時,平均(3.35 0.52)小時;其中急性腦梗/心梗/多臟器功能障礙/重癥肺炎/急性腦血管病,6/12/17/5/13。2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方法檢驗后,無差異,且P>0.05,觀察指標可比。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急救期間,家屬知悉研究內容后簽署《知情書》確認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排除未經搶救室急救直接實施治療者;排除常規(guī)病房院內轉運患者。
予以對照組標準院內轉運模式,患者急救后確認需轉運后,由主治醫(yī)師及責任護士各1名,攜帶呼吸支持、體征檢測等設備進行實時轉運。
予以研究組分級轉運模式:(1)轉運培訓:在實施分級轉運模式前,需對急診科全體醫(yī)師及護理人員實施分級轉運培訓,著重對患者風險分級評估、轉運注意事項、轉運預案等內容進行培訓,確保各級人員均可有效掌握分級轉運模式基礎技能,為轉運效率及安全性的提升,提供可行基礎。(2)分級評估:患者入院后需在急診救治,對其院內轉運風險進行評估,采用早期預警評分(MEWS),格拉斯評分(GCS)和創(chuàng)傷評分(AIS)進行測評。其中MEWS評分<5分、GCS評分>13分、AIS評分<2分者為風險Ⅰ級患者,病情較輕、死亡風險低;MEWS評分>5分、GCS評分9~12分、AIS評分3~4分者為風險Ⅱ級患者,病情較重,存在一定有死亡風險;MEWS評分>9分、GCS評分<8分、AIS>4分者為風險Ⅲ級患者,死亡風險超過50%。分級評估結束后,需向家屬告知患者病情風險性及轉運治療必要性,在取得家屬同意后實施轉運,進行救治。(3)人員及設備配置:轉運過程中所需醫(yī)護人員配置及急救設備配置均需按照患者風險評估等級進行安排,基礎配置方案如下:Ⅰ級患者轉運中需主治醫(yī)師1名及護士2名,負責急救儀器的操作。急救設備包括體征監(jiān)護儀、通氣設備、除顫儀等設備,以及穿刺包和各類急救藥物;Ⅱ級患者轉運中配備值班醫(yī)生及護士各1名,急救儀器,急救藥品中增加腎上腺素等強心藥物及咪達唑侖等麻醉鎮(zhèn)靜藥物;Ⅲ級患者需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轉運、救治,故僅需基礎通氣設備及值班醫(yī)生、護士各1名即可。(4)細化轉運評估進程:危重癥患者病情進展變化較為復雜,故轉運全程中均存在一定安全風險,故應在各項臨床診療活動結束進行院內轉運時,先對患者轉運風險予以再次評估,其后進行轉運,轉運期間需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實時監(jiān)測,確保生命體征維護有效。
對比兩組院內轉運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院內轉運時間。
觀察指標中各項數(shù)據(jù)均由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時,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轉運期間,各組均有不良事件發(fā)生,其中對照組共計發(fā)生轉運不良事件16例,其中藥物靜脈滴注速率不當6例,血壓異常4例,非計劃性拔管4例,搶救延時及呼吸驟停各1例,總發(fā)生率為30.19%(16/53);研究組共計發(fā)生轉運不良事件5例,其中血壓異常2例,非計劃性拔管1例及藥物靜脈滴注速率不當2例,總發(fā)生率為9.43%(5/53)。表明,研究組準運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相對較低,P<0.05。(χ2=7.1854,P=0.0073)
經統(tǒng)計各組患者院內轉運時間后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轉運至CT掃描室所需時間為(18.15 3.02)分鐘,轉運至ICU病房所需時間為(30.62 4.53)分鐘,轉運至普通病房所需時間為(23.62 4.46)分鐘,轉運至介入治療室所需時間為(15.59 3.23)分鐘,轉運至手術室時間為(14.76 3.22)分鐘;研究組患者轉運至CT掃描室所需時間為(15.34 2.98)分鐘,轉運至ICU病房所需時間為(25.02 3.65)分鐘,轉運至普通病房所需時間為(19.02 2.45)分鐘,轉運至介入治療室所需時間為(11.23 2.31)分鐘,轉運至手術室時間為(10.29 2.21)分鐘。表明,研究組院內各項轉運所需時間較對照組均具有一定優(yōu)勢性,P<0.05。(t=4.8216,7.0079,6.5811,7.9932,8.3325;P均小于0.05)
院內轉運是滿足急診危重癥患者治療需求的一項重要措施,但由于患者病情、病因的不同,導致轉運期間患者安全風險也存在差異性,故標準化的院內轉運模式,存在較大應用局限,無法有效確保患者轉運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需通過對現(xiàn)有轉運模式的調整,提升患者安全性。
研究結果表明:轉運期間,各組均有不良事件發(fā)生,但研究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相對較低,P<0.05;且研究組經應用分級轉運模式后各項轉運所需時間較對照組均具有一定優(yōu)勢性,P<0.05。分析原因:分級轉運模式的應用,現(xiàn)通過對各級醫(yī)護人員分級轉運知識及技能的培訓,為分級轉運的開展提供基礎;其次,通過在轉運各階段中對患者轉運風險的有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適合轉運,以及轉運期間各類安全事件發(fā)生風險,可根據(jù)患者風險性提供更為全面的轉運診療建議;最后,根據(jù)患者轉運風險評估結果合理安排轉運醫(yī)護人員及急救設備,確保各級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其生命體征均可得到有效維護,并合理優(yōu)化急診資源配制,提升患者救治效果,確保將急救資源充分利用于可有效救治患者,提升患者存活率。
綜上所述,分級轉運模式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可通過對患者轉運風險的有效評估分級,合理配備轉運人員及轉運急救設備,提升患者轉運期間安全性,縮短轉運時間,確??稍谟行Ь戎螘r間內對患者實現(xiàn)救治,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