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娥
哲人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敝刈x《桃花源記》,越發(fā)覺得陶淵明就是這樣一根思想葦草,在東晉時代的血雨腥風里,堅韌地生長,放射出獨特的精神之光。
一個人對自身生命的認識及其對自己生命的處理方式體現著這個人的價值觀。
歷史上的陶淵明時官時隱,最后以辭彭澤令結束一生官仕生活,拋卻了青少年時期“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豪情。而這一隱逸并非象常人所想的悠哉游哉。蕭統(tǒng)《陶靖節(jié)傳》所載陶淵明一事可窺一斑: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侯之,(陶淵明)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麾而去之。
這不是隱士所玩的沽名釣譽的花招,以此來抬高身價,從而換取一官半職;玩出一種“魏晉風度”更不是謝安的“肥遁”,逍遙自在,做自己的“山中宰相”。如果說陶淵明也是一種“玩”的話,那他是在玩自己的生命?;蛟S,這是他在隱逸過程中才逐漸認識到的。但他這一隱逸,決不是悠然的: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陶淵明《詠貧士七首》其一)
陶淵明以“孤云”自比,與之相對的則是“眾鳥”。在這一“孤”一“眾”的對比中,更顯作者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了。而他并未因此放棄“故轍”,且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將與“寒”和“饑”相伴。這里他著重渲染的是精神上的孤寂——貧士不僅衣食無著,而且精神因缺乏知音而孤獨。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隱逸是對自己靈與肉的折磨,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做賭注,是一種悲凝于心而不可發(fā)的大慟。
但同時,我似乎又看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小兒”的五柳先生卻又在自己的詩中毫不愧色的稱 “乞于別家”,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他在《乞食》一詩中詠道: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這并非一般的乞丐,這是一位飽讀詩書,也曾為官的乞丐。按照常理,這位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應明白“餓死是小,失節(jié)為大”“不食嗟來之食”的道理。再從作者隱逸后日漸貧困的家境來看,完全可以借助饑餓平靜而亡。為什么他要用這種為士大夫所不為不恥的行為來延長自己的生命呢?
我想,這正是陶淵明對生命認識與眾不同之處。在隱逸這一行為和其詩中多次所引的話中,均可以看到其思想中道家甚至佛家的影子。在陶淵明看來,生命屬于自己,依靠自己不愿接受的饋贈來延長生命是違反自然的,而自己的“任性而乞”來延長生命則是順從自然。這種延長本身又是作者在延長抵押生命的時間,這種掙扎要比平靜地餓死更讓人趕到恐懼,更具有一種血腥的美。這也為后來者對生命的認識開辟了別徑。同時流行當時的佛教也將乞食作為修行的方式之一,或許陶潛的乞食也受此啟發(fā)。
陶淵明的田園詩多被冠以恬淡、平和、自然。但我卻認為作者并非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超脫。先看下面這首詩: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陶淵明《和郭主簿》)
這首詩應在作者歸田前所作,全詩寫夏日田園生活的美好和作者的閑適自得。在晚年《與子儼等疏》中仍保留著這一回憶“見樹木發(fā)蔭,時鳥變聲,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詩中開篇即把蔭涼之感一筆點出,而“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極寫天倫之樂。此恬然之景、平淡之境,更有眷眷之情,讓人感到與那乞食的陶潛恍然兩人,且拋開家境貧富而論,此時的陶淵明就真的恬然自樂,悠哉游哉嗎?在《和郭主薄》其二中,似乎見到另一個陶淵明: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jié)。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秋來物瘁,天高景徹,一片蕭瑟。同以蔭涼起筆,全詩有高峻之峰,突兀冷峻之感,無前一首的溫暖和煦。同出一人卻有別樣之情,雖有時事變異的因素,但同屬他歸田前之作。有如此差別確實值得注意。一首超脫俊逸,一首郁郁寡歡。可見作者的情緒在波動,而這種波動在詩中時隱時現。
究其原因,還應從其思想上來探究。
他在《榮木序》中說:“日月推過,已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薄翱偨恰闭f明陶淵明早年沉迷于儒家經典,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而意與這種思想決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其中也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從“入世”到“出世”,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其中必然充滿沖突。這種沖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時難以割舍與轉向道家思想的矛盾。矛盾必然產生痛苦,從而帶來一系列情緒上的波動。而陶氏恬淡風格的田園詩除了與魏晉人崇尚清淡、發(fā)言玄遠有一定的關系外,難道就沒有一種力求在令人神往的田園詩中尋求一種精神痛苦的解脫之意嗎?
由矛盾而產生的痛感在量上的堆積,到一定時期必然有一種質上的飛躍。陶淵明在歸田之后,逐漸接觸了生產勞動。同時,由于歸田之后又遭受了新的挫折,家境日益蕭條,他的心境起伏明顯,由歸田初“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自由,到初嘗勞動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艱辛,再到“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的困窘,這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堅定了他絕不同流合污、歸田隱逸的決心。隨著這一決心的堅定,“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也逐漸解決,痛感也逐漸產生了快感。雖然詩人的生活逐漸困頓,但他重新樹立了個人的價值。在精神上,他成了一個道家思想戰(zhàn)勝了儒家思想的詩人,不以乞討為恥,而以“為五斗米折腰”為羞,伴隨著痛感向快感的轉化,生活日益貧困,而詩人精神卻換得了一種寧靜的愉悅。而乞食是詩人對社會中儒家思想的一種公然蔑視,從而換取一種超然的快感。乞食把快感推向極致,詩人與儒家思想決裂了!
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陶淵明越到晚年,越發(fā)出慷慨激昂的悲音,似乎舍棄了先時的平淡風格。我想這也許同前面所說一樣,對社會怒斥與蔑視換取一種精神上的快感,來補充物質上的困頓。
前蘇聯(lián)作家盧納察爾斯曾說過:“像真、善、美或知一樣幸福和公正在積極的現實主義者那里匯聚成為強烈、充實的生活理想,這種理想,人類可以通過實踐認識的道路,通過技術和藝術的道路,最后通過社會創(chuàng)造的道路在地上獲得?!碧諟Y明正是在精神與肉體的雙層磨礪下,在痛苦地探索真、善、美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桃花源。這是他的生活理想,他用詩一樣的藝術語言描述著他的“烏托邦”: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窌峤煌ǎu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ā短一ㄔ丛姟罚?/p>
在陶淵明看來其真正理想之國是人們互相召喚著去耕田,日落回家后各得其所,這種勞動并非只為了“肚子問題”,更多的是勞動的歡娛,一切都順其自然,陶淵明的偉大不僅在于想象出了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桃花源”,更重要的是在桃花源的幻影中,他對個人價值的認識得到了拓展。
如前所述,陶淵明隨著儒道思想的解決,痛感轉化為快感,且對勞動認識發(fā)生轉變。儒家宣揚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似乎離他越來越遠,如果說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中還高唱:“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那么在《丙辰歲八月中午下饌田舍獲》中已認識到“貧居依稼穡”“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痹概c曾諷刺孔子的荷蓧丈人為友,抨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者,從而認識到個體勞動重要。這是其個人價值認識的飛躍。
然而,陶淵明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止住腳步。他的桃花源理想是使他達到個人價值意識的又一次飛躍。在桃花源的世界里,“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在他看來,桃花源的幸福來源于共同勞動,人人融洽相處,這與《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和儒家思想的“窮則獨善其身”均有差別。詩人已由單純個體勞動換取快樂,而推廣到大家共同勞動而擁有幸福。這一幸福觀是陶淵明對個體價值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朦朧認識。在陶淵明看來,這一世外桃源很難尋覓,只是一種幻想,根本不可能實現,故陶淵明并非是畫餅充饑,從這一點來看,陶淵明的認識是深刻的。
所以說,《桃花源記》的出現絕不是偶然,它是作者在經歷了三仕三隱的人生之旅后,作者思想情結的一次升華與總結,是作者在實現了哲學歸隱后告別田園走向心靈歸隱的一次嘗試,是作者到達的最后一個人生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