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素材速用:生命是否真的能夠永恒呢?我不能確定,但茫然中虛度的那些時光一定不會永恒,唯有創(chuàng)造能讓時光留駐,讓瞬間永恒,讓平凡偉大。
一歲將盡,便進(jìn)入一種此間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覺得時間的緊迫,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時間屬于現(xiàn)實,時光屬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終時分,時光的感覺乍然出現(xiàn)。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邊追它,卻始終抓不到它飄舉的衣袂。它飛也似的向著年的終點扎去。等到你真的將它超越,年已經(jīng)過去,那一大片時光便留在過往不復(fù)的歲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電,摸黑點起蠟燭。燭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寧靜地浮在漆黑的空間里;室內(nèi)無風(fēng),這光之花苞便分外優(yōu)雅與美麗;些許的光散布開來,朦朧依稀地勾勒出周邊的事物。沒有電就沒有音樂相伴,但我有比音樂更好的伴侶——思考。
可是對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眾。比如大眾俗語中,把臨近年終這幾天稱做“年根兒”,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們頓時發(fā)覺,一棵本來是綠意盈盈的歲月之樹,已被我們消耗殆盡,只剩下一點點根底。時光竟然這樣的緊迫、拮據(jù)與深濃……
一下子,一年里經(jīng)歷過的種種事物的影像全都重疊地堆在眼前。不管這些事情怎樣龐雜與艱辛,無奈與突兀。我更想從中找到自己的足痕。從春天落英繽紛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的雅典德爾菲遺址;從重慶荒蕪的紅衛(wèi)兵墓到津南那條神奇的蛤蜊堤;從一個會場到另一個會場,一個活動到另一個活動中;究竟哪一些足跡至今清晰猶在,哪一些足跡雜沓模糊甚至早被時光干干凈凈一抹而去?
我瞪著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勁看去。就在燭光散布的盡頭,忽然看到一雙眼睛正直對著我。目光冷峻銳利,逼視而來。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卻變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過夜的濃霧,穿過漫長的八百年,銳不可當(dāng)、拷問似的直視著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顯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間雕工傳神的本領(lǐng)、非凡的才氣;他還把一種陽剛正氣和直逼邪惡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無名雕工早已了無蹤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卻保存下來。
在這里,時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嗎?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
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dāng)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形態(tài)存在或再生。母與子的生命的轉(zhuǎn)換,不就在延續(xù)著整個人類嗎?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跡。而此中,藝術(shù)家們應(yīng)是最幸福的一種。唯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其實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跡,應(yīng)是書桌下邊,水泥的地面上那兩個被自己的雙足磨成的淺坑。我的時光只有被安頓在這里,它才不會消失,而被我轉(zhuǎn)化成一個個獨(dú)異又鮮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時光拋入塵囂,或是支付給種種一閃即逝的虛幻的社會場景。甚至有時屬于自己的時光反成了別人的恩賜。
檢閱一下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吧,掂量他們的壽命有多長。藝術(shù)家的生命是用他藝術(shù)的生命計量的。每個藝術(shù)家都有可能達(dá)到永恒,放棄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