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燕璐 汪紅有
摘 要:本文介紹了采用“120t轉爐→LF精煉→板坯連鑄”工藝生產65Mn鋼鑄坯中氮含量控制的情況。通過對各工序鋼中氮含量的分析,結合生產實踐,提出了修改增碳劑標準、調整爐后吹氬強度、增加精煉石灰用量、中間包排氣等改進措施,使65Mn成品鋼中氮含量較原來明顯降低,可以穩(wěn)定的控制在0.0050%以下,滿足用戶產品要求。
關鍵詞:氮含量;煉鋼;吹氬;精煉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1.048
1 引言
某公司采用“120t轉爐→LF精煉→板坯連鑄”工藝生產65Mn鋼,用戶反映產品存在開裂缺陷,經通氧氮檢測分析,發(fā)現氮含量較高達到82ppm,高于廠標(<50ppm)。鋼中氮含量高時,隨著時間的延長氮會在α-Fe中逐漸以微細彌散的Fe4N質點析出,使鋼變脆,降低鋼的冷加工性能[1],例如,惡化鋼的沖擊韌性、冷拉性能等[2]。本文通過對65Mn鋼生產流程中各個工序氮含量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導致氮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并進行工藝優(yōu)化,從而降低鑄坯中的氮含量。
2 試驗方案
連續(xù)對6爐65Mn鋼生產情況進行跟蹤,分別對轉爐終點、合金化后鋼液、LF出站前鋼液、中間包鋼液、開澆爐次鑄坯進行取樣,測定試樣中的氮含量,結果如表1所示。
3 工藝分析
3.1 轉爐煉鋼
對比表1中轉爐終點氮含量和合金化后鋼樣中氮含量可以看出,轉爐煉鋼合金化過程存在增氮現象。通過工藝分析,發(fā)現爐后使用的增碳劑內氮含量較高,導致鋼液增氮。
另外,對比表1中轉爐合金化后和LF爐進站時鋼液氮含量,發(fā)現鋼包運輸過程存在增氮現象。主要原因是爐后吹氬站吹氬強度大,鋼水裸露直徑達500mm,鋼水與空氣接觸吸氮。
3.2 精煉過程
由表1可以看出,LF爐精煉過程為增氮過程,平均增氮量為4ppm?,F場跟蹤發(fā)現,LF爐石灰加入量少使爐渣厚度薄,隔絕空氣效果減弱,造成鋼水與空氣接觸吸氮。因此我們研究了石灰加入量與鑄坯中氮含量的關系。試驗方法:進行36爐試制,在原有的石灰加入量基礎上每爐次增加50kg,統(tǒng)計鑄坯中氮含量進行分析。試驗結果如圖1所示,通過回歸計算可知,當鑄坯氮含量要求50ppm以下時,石灰加入量471kg。
3.3 連鑄過程
如表1所示開澆爐次中間包存在增氮現象,平均增氮量為14ppm,經分析發(fā)現主要原因為連鑄開澆前中包未進行空氣排除,開澆后鋼水進入中包與中包內空氣接觸,造成開澆第一爐鋼水吸氮。
4 控制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制定了以下措施進行氮含量的控制:
(1)修改增碳劑原料標準,要求增碳劑中氮含量≤0.10%。
(2)調整出鋼過程鋼包吹氬操作:出鋼前2/3時間全程大氣量吹氬,后期轉換為軟吹,要求不裸露鋼液面。
(3)修改LF精煉造渣工藝,限制頂渣回收次數,最多6次,LF精煉石灰加入量改為400-600kg/爐。
(4)制定連鑄開澆操作前中包排氣規(guī)定:中包開澆前通入惰性氣體5分鐘進行排除空氣。
5 實施效果
如表2所示,工藝調整后幾個月的生產中,65Mn鋼鑄坯中氮含量均控制在50ppm以下。
6 結語
通過修改增碳劑標準、調整爐后吹氬強度、增加精煉石灰用量、中間包排氣等改進措施的實施,65Mn鋼鑄坯中氮含量較原來明顯降低,可以穩(wěn)定的控制在0.0050%以下,滿足用戶使用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巖,張紅文,氧氣轉爐煉鋼工藝與設備[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0:288-289.
[2]郭志強等.70t BOF-LF-VD-CC流程轉爐鋼氮含量控制的工藝實踐[J].特殊鋼,2013(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