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自然法學者批判政治自由主義之公共理由原則的力度及限度

2019-02-10 10:02宋京逵
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自由主義理由理性

宋京逵

一、公共理由原則的意涵及其與新自然法理論的抵觸

公共理由原則是羅爾斯在其政治自由主義理論中提出的最為重要的觀念,用羅爾斯的話說,公共理由的觀念反映了憲政民主社會的“最深層”的道德和政治價值。①See J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766.出于對平等且自由的公民們的尊重,公共理由原則要求政府官員以及具有公共意識和責任感的公民在討論重要的政治議題時把他們能訴諸的理由限制在其他公民也可以理性地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從而就否認了那些根據(jù)完備的(comprehensive)、晦澀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所提供的理由在政治討論中的合法地位。這樣一來也就對新自然法理論造成了直接的影響,因為新自然法理論就是一種典型的完備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如果想要堅持新自然法理論在政府官員和普通公民們的政治論壇中能夠有一席之地,新自然法學者就必須要證明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是對于公共討論的一種不適當?shù)南拗?。這就是新自然法理論與政治自由主義的矛盾的所在。

羅爾斯提出公共理由的目的是要解答維系現(xiàn)代自由民主社會的政治原則應當是什么。在文化和思想同質(zhì)的社會中,維系社會團結(jié)、共同體成員關系的主要紐帶可以是血緣、傳統(tǒng)習慣、宗教觀念等。由于人們在對什么人應當擁有權威,哪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來自于上帝的神圣命令是什么的問題上擁有基本一致的意見,因而在同質(zhì)的社會中保證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有效的集體決策就不成問題。然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由民主社會中,能夠維系同質(zhì)社會的那些條件卻不再存在,公民們在很多重要議題的觀點上都存在著理性的不一致。于是問題就在于,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理性不一致的條件下,公民們應當如何維持共同體成員相互間的關系,如何協(xié)商國家權力運用的目的和方式,從而有效地維系自由民主社會的團結(jié)和安定。

羅爾斯認為,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下,公民們應當出于一種共享的對于政治正義的理解,就政治和公共政策問題進行協(xié)商、討論,并最終達成共識。而這種對于政治正義的理解,就首先要求公民們承認理性的多元主義事實、承認由于“判斷的負擔”人們在很多事情上存在著理性的不一致。承認這一事實不僅意味著公民們不能把自己相信是正確的理念強加于不認同其理念的人,而且還要求公民們在討論國家政治和公共政策時,應當僅訴諸公共理由——即那些可以期待其他公民能夠理性地接受的理由和論據(jù)——來說服對方。而根據(jù)公共理性原則(或公共理由原則),一個為某種公共政策辯護的哲學理論,即便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這個哲學理論太過復雜、太過形而上從而不能指望一般的理性的人們可以去理解和接受,那么這個哲學理論就不能作為公共理由來對待。斯蒂芬·馬賽多準確地指出了這一原則的背景,“人們在以下問題上都持有不同意見,即他們的關于普遍的真理的觀念、人類最高的善、宗教真理的本質(zhì),以及道德和政治義務的基礎,如果這些基礎被理解為植根于我們關于人類善以及普遍真理的最高和最寬泛的觀念?!雹賁tephen Macedo,In Defense of Liberal Public Reason:Are Slavery and Abortion Hard Case,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18.那些訴諸普遍的真理、人類最高善來建構(gòu)一種徹底的道德和政治哲學的理論被羅爾斯稱為完備性學說。公共理由原則的目的就是要在公共討論中排除、限制這種對完備性學說的使用,因為根本不可能指望所有理性的人們可以在這種深刻、復雜的根本問題上取得一致看法,所以指望自由民主社會的凝聚力能建立在對任何一種完備性學說的共識基礎上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羅爾斯指出,“由于民主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理性的多元主義事實——即相沖突的理性的宗教,哲學以及道德觀點上的完備性學說的多元主義事實,這是自由民主制度中的文化的正常結(jié)果。公民們認識到他們不可能根據(jù)各自的那些不可調(diào)和的完備性學說而達成共識甚至形成相互理解。在這個認識之上,他們就需要考慮當涉及根本的政治問題時,用什么類型的理由來說服對方才是合理的。我提出根據(jù)公共理由,關于真理或正確的完備性學說將被一種政治理性的觀念替代,這種觀念僅僅把公民當作公民來對待?!雹贘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p.765-766.因而,當公民們在討論根本的政治和公共政策問題時,就需要從關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確的這種問題,轉(zhuǎn)移到關心什么是能夠得到證成的、什么是能夠被理性的公民所能接受的這類的問題上。只有這么做,才能真正地表達出對與自己持不同觀點的公民們的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尊重。

當然,作為一種政治道德的公共理由原則并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任何一種完備性學說,而只是要限制完備性學說所適用的領域,對于各種掌握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或國家工作人員來說,他們?nèi)魏蔚木哂猩钸h影響的政治主張都應該僅僅訴諸公共理由,而對于普通公民來說,他們尊重公共理由原則的要求僅是出于一種公民義務,當然這并不是說公共理由是一種對于公民們的法律義務,因為這將與言論自由相沖突。③See J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769.根據(jù)政治自由主義,在公共政治之中,公共理由這種政治道德應當優(yōu)先于完備性的道德觀念,任何人都有一種政治道德上的義務:不以自己所支持的完備性學說為單純的根據(jù),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政治事務進行論證。

正因為如此,在政治自由主義看來,自由民主社會的政治論壇并不是人們表達自己偏好的觀念、維護自身利益的場所,認同公共理由原則的公民們會非常情愿地接受那些不利于他們自身利益的,但是卻可以得到理性證成并且有利于公共福祉的政治主張和公共政策。公共理由原則確保了一個理想的民主審議的環(huán)境。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理由原則在公共討論、民主審議中的作用,斯蒂芬·馬賽多進一步地具體化了需要被公共理由所過濾掉的那些理由和論據(jù),包括三種:第一是私人性的理由;第二是過于復雜而不能被普遍地理解的理由;第三是其他的不能被大多數(shù)理性的人們所肯定的理由。①See 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0,pp.63-64.

上述的公共理由原則的意涵,使得其自然地成為了一種反對至善主義政治哲學的思想基礎。至善主義政治哲學認為存在著一種客觀的人類終極目的,有助于這種人類終極目的的實現(xiàn)的生活方式就是善好的生活方式。而國家權力和政治行動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維護、促進這種善好的生活方式。確認和分析這種人類終極目的,并圍繞著這一點建構(gòu)政治哲學理論的就是羅爾斯所說的形而上的完備性學說,而各種完備性學說正是公共理由原則所要排除的。根據(jù)公共理由原則,什么才是人類的終極目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好生活這些問題,人們總是存在著理性的不一致,因而把政治社會的根本原則建立在人類終極目的這種形而上的觀念上是不可能的。公共理由原則重視的是過上任何一種善好生活都需要的那些基本的條件,而不是關注任何一種特殊的善好生活以及相應的人類終極目的的觀念。

由此也就不難看出公共理由原則與新自然法理論的沖突。因為新自然法學者所做的就是從人類本性和基本善的基礎上確定人類終極目的,并以此為中心來解釋政治和國家權力的功能和運用原則的至善主義政治哲學,新自然法理論正是一種形而上的完備性學說。最先明確指出新自然法理論與公共理由原則不相容的是斯蒂芬·馬賽多,這位當代政治自由主義最強烈的擁護者認為自然法的第一原則與一般的道德規(guī)則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新自然法理論主張對于基本善的確定是不證自明的,因此當然就不能通過一種公共討論、公共協(xié)商的方式來辨別。此外,新自然法理論的論證和涉及的重要概念過于繁復、晦澀,如對于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區(qū)分,對人類本性和基本善的關聯(lián),等等,不僅難以期望普通大眾理解,甚至在學術界也難以取得廣泛的認同。因而,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形成了對新自然法理論的極大挑戰(zhàn),如果公共理由原則是正確的,而新自然法理論并不能滿足公共理由原則所要求的標準,那么新自然法學說在公共領域的政治協(xié)商、討論中就不是一種可以體現(xiàn)公平、自主、民主這些重要價值的理論。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很多新自然法學者都試圖挑戰(zhàn)公共理由這一原則。

二、新自然法學者對于公共理由原則的批評的力度

面對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的挑戰(zhàn),當代的新自然法學者傾向于攻擊公共理由原則自身的合理性,如果公共理由原則能夠被證明自身存在嚴重缺陷,那么其對新自然法理論的挑戰(zhàn)也就當然失敗。本文總結(jié)出新自然法學者近年來提出的四個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批評。

其中第一個批評,是指出公共理由原則忽視了未能被表達出的常識性道德知識。這一批評主要是為了回應政治自由主義對新自然法理論提出的一種常見的指責,這一指責就是質(zhì)疑新自然法理論列出的基本善清單以及實踐理性原則是否能被很多即便是理性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由于新自然法理論宣稱實踐理性第一原則、基本善是不證自明的,于是進一步論證、討論關于基本善內(nèi)容的空間似乎也就不復存在了。新自然法理論就顯得像是在獨斷地宣布某種不容人們予以質(zhì)疑的真理。這樣一來,人們就有理由懷疑新自然法理論所主張的不證自明的原則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教條。因此根據(jù)公共理由原則,這種無法被人們予以反思和討論的“不證自明的真理”就沒有資格在公共政治論壇中具有合法的位置。

羅伯特·喬治和克里斯托弗·沃爾夫兩位新自然法學者指出之所以存在著這種對于新自然法理論的質(zhì)疑,是因為支持公共理由原則的政治自由主義者僅僅意識到了被表達出來的知識而忽略了未被表達出來的知識。很多時候,人們無法對自身持有的某些信念予以清楚的表述和嚴密的論證,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持有這種信念就是不理性的,也不能說這種信念是錯的。尤其是在道德的問題上,大多數(shù)普通人都能依靠直覺就正確地把握道德原則,他們不能也無需像康德、密爾那樣建立一套道德哲學理論來支持他們對于“不能殺人”“不能偷盜”這些道德規(guī)則的信念。就像喬治和沃爾夫所說的,“多數(shù)的普通人不能建構(gòu)一種精密的道德論證,但是,至少在自然法學者看來,他們能掌握大多數(shù)的基本道德規(guī)則。這就意味著,這樣的情況是可能的,即對很多甚至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都能知道特定的行為(如強奸、從商店中偷東西、偷稅)都是錯的,但是卻不一定能很好地表述這一知識或為之辯護……這就說明這里有一種關于‘表達出來’和‘未表達出來’的知識的區(qū)分?!雹賀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57.如果承認了未被表達出來的知識的存在,那么在公共政治中就不用排除新自然法理論,因為新自然法理論所主張的就是基本善、實踐理性第一原則可以被人們直接地把握到,而不需要進行對此予以進一步的論證,其顯然屬于未被表達知識的范疇。

可以說,喬治和沃爾夫?qū)τ谖幢槐磉_出來的知識的闡釋是令人信服的,這種知識確實大量存在于人們的常識、經(jīng)驗的知識體系中,甚至像羅爾斯這樣的政治自由主義者也必須接受未被表達出來的知識的存在及其在實踐理性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道德知識僅僅是以各種單獨的道德直覺的形式而存在的,且沒人能夠否認普通人的道德直覺對于建構(gòu)道德論證、道德理論的重要性。羅爾斯所提出的反思的平衡的方法論,就是要在人們的道德直覺與一種普遍的道德理論之間取得平衡。而某些最根本的道德直覺——如不得謀殺、不得強奸——是任何一種道德理論都必須予以承認的,不論是康德主義還是效益主義或是美德倫理學,都必須為這種最根本的道德直覺提供解釋和論證,而否認、不能容納這種根本道德直覺的道德理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這種根本的道德直覺就只能是不證自明的,任何的道德理論、道德論據(jù)都只能建立在這種根本的道德直覺基礎上,而不是相反。

從更一般的認識論層面上來講,對一種不證自明的知識的假設往往是建構(gòu)任何一種知識體系的前提。所謂對某一信念的理性論證和推理,就是從其他的前提中推出支持這一信念的結(jié)論,然而這個信念的前提不過就是人們擁有的另外一個信念,因此這一另外的信念顯然也需要從其他的前提(也就是又一個另外的信念)中推出,這一過程可以無限的倒推。如果客觀、正確的知識是存在的,那么就必須假設有一個最終的前提,它本身的正確性是不證自明的、不需要從另外進一步的前提中推出的,而其他的信念都是建立在這個根本前提上才有效。如果不假設不證自明的前提,那么任何的理性論證就只能要么是循環(huán)論證的、要么是無限倒推,于是人們就只能接受一種懷疑主義的立場:認為一切信念都是沒有根據(jù)的、不能得到最終的確證的。但是對于懷疑主義的最常規(guī)的一種批評表明,懷疑主義本身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結(jié)論,因為懷疑主義試圖宣稱一切知識都是不可靠的,而只有懷疑主義自身的主張可靠;懷疑主義如果想要宣稱自身的正確性,也需要假設一個不證自明的前提——即如果沒有很好的理由或根據(jù)去相信某個命題,那么就應當懷疑這個命題的正確性。所以,如果我們認為懷疑主義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要相信有一些人類知識確實是正確的;而如果正確的、可以被證明為真的知識存在,那么就必定要接受有一些知識對于人們來說是不證自明的這一命題,否則的話所有理性的論證和推理要不就是無限倒推的、要不就是循環(huán)證明的。

新自然法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格里塞茨把實踐理性第一原則在實踐知識中的地位類比為矛盾律在理論知識中的地位。②See Germain Grisez,F(xiàn)irst principle of practical reason,Natural Law Forum,dissertation 107,1965.這就表示基本善、實踐理性第一原則是使得任何的實踐推理和道德知識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它們本身不需要建立在任何進一步的前提之上,因此就不能以無法對它們進行討論和論證為理由而懷疑基本善和實踐理性第一原則的正確性。政治論壇中的公共討論如果想有效地展開,不僅不能排除新自然法理論所宣稱的關于基本善的內(nèi)容,還要以它們?yōu)橛懻摰那疤帷⒒A才行。如果人們不共享著一種關于什么才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善的信念,任何制定出來的公共政策都很難被廣泛地接受和認同。

接下來看新自然法學者對公共理由原則提出的第二個批評,新自然法學者指出公共理由原則實際上是對任何想訴諸完備性學說而來參與公共討論的人提出了一種相互沖突的要求,把這些人放置在了一種類似“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困境之中。因為根據(jù)公共理由原則的標準,在政治的公共論壇中可以被提出的理由既不能太復雜、太晦澀,也不能太沒有說服力。而問題就在于那種有足夠的說服力、良好的論據(jù),往往都是非常復雜、晦澀、難以被所有人接受的。所以對于像新自然法理論這樣的完備性學說,困難就出現(xiàn)了:“如果他們沒有提出一個強有力的并且智識上精密的論證來主張他們關于政治生活和道德問題上的立場,那么他們就因為沒有滿足理性本身的要求而失敗了。他們的立場不過就是大眾的偏見……在另一方面,如果自然法學者們確實提供了強有力并且智識上精密的理由去主張他們的立場,那么在實際中的情況就會是他們超出了公共論證的界限,因為他們的論據(jù)變得太復雜太有爭議。”①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p.65-66.新自然法學者們的抱怨就是公共理由原則同時提出的不兼容的兩個要求,對于那些認為可以用完備性學說進行公共討論的人們來說是不公平的,并且這一要求很可能被人們利用去反駁他自己所不欣賞的任何理由或論據(jù)。當對方?jīng)]有提出一個智識上精妙的論證時,就說他們的主張沒有良好、充分的理由支持;如果對方因此加強了自己的論證,使得自己的論證變得更為嚴謹、復雜,那么就說這個論證過于晦澀而無法被一般公眾理解。這樣一來,公共理由原則完全也可以產(chǎn)生破壞公共討論、阻礙公民們更深入地交流意見的效果。

公共理由原則所隱含著的相互矛盾的這兩個要求——即理由要有說服力以及理由不能太復雜,真正有問題是第二個,即理由不能太復雜。沒有人會質(zhì)疑在公共討論中所訴諸的理由要有說服力,但是說公共討論中不能使用過于復雜的理由則是很成問題的。因為復雜本身就是一個程度性的概念,很難取一個絕對的標準來評判什么理由是復雜的什么理由是不復雜的,并且人們可能對于一個理由是否屬于復雜的也達不成一致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分工、學科劃分都極為精細的現(xiàn)代社會,各種專業(yè)知識本就只可能被相關行業(yè)、知識領域的從業(yè)者、研究者所掌握,指望普通公眾能夠理解那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專業(yè)知識是不可能的。而很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政治主張、公共政策,都是與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嚴格地遵守公共理由原則的要求,無疑就會威脅到專業(yè)知識在公共討論中的地位。專業(yè)問題的復雜性顯然并不是在公共討論中對其避而不談的理由,一個真正想要履行公民義務的公民,在面對根據(jù)自己的既有知識難以理解的某種論據(jù)時,要做的也不是直接拒絕這個論據(jù)在公共討論中的合法性地位,而是或者盡力去吸取更多的相關問題的知識,或者聽取有公信力的相關專家的意見。總而言之,專業(yè)知識的存在及其對于大量的政治主張和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使得我們可以合理地質(zhì)疑公共理由原則暗含的這一主張:公共討論中不能訴諸過于復雜、難以讓人們理解的理由。

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第三個批評,是針對公共理由原則所提出的“論證要為理性的人們所接受”這一要求的模糊性。政治自由主義認為公共理由原則可以幫助公民達成社會互惠合作的公平條款,羅爾斯指出“互惠性標準要求當那些條款被作為最為理性的社會合作條款而被提出時,那些提出它們的人必須同樣認為這些條款至少對于其他人——作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來說也是理性從而可以被接受的”。②J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770.但是,所謂的基于公共理由原則的社會合作的公平條款需要被其他人理性地接受,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意思:一種意思是指具有理性能力的人實際上會接受這個條款;另外一種是這個條款本身是理性的,它應當被人們接受。前一種是外在的事實判斷,而后一種則是內(nèi)在的價值判斷。公共理由原則的這一互惠性標準的雙重模糊性被菲尼斯敏銳地察覺出來,菲尼斯指出,“羅爾斯對這個原則正當性的闡述是令人困惑的含糊的。當一個說某個命題是那種‘可以理性地期待所有人都會接受的時候’,這個人是在預測人們的行為還是在評價這個命題在理性上的說服力呢”?③John Finnis,Abortion,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79.

更關鍵的是,一旦我們明確了公共理由原則互惠性標準的兩種可能的意思,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接受哪一種解釋,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如果按照外在的事實性判斷去理解互惠性標準——即只要一個命題不能被所有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事實上接受,這個命題就不屬于公共理由——那么就有可能出現(xiàn)公共討論、民主慎議被流行的偏見和認知的局限所左右的情形。歷史經(jīng)驗已經(jīng)表明,即便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也無法真正免于受到其所處的社會偏見的影響。比如說,即使是以現(xiàn)代人的標準來看,亞里士多德無疑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但是由于其所處的歷史條件所限,亞里士多德認為奴隸制的存在是合理的。這就意味著,對于任何理由或論證來說,被有理性能力的人所接受是一個過于低的標準,由于不可避免的偏見和認知的局限,被具有理性能力的人所接受的理由或論證完全可能是錯誤、非理性的。

在另一方面,人們也可以把公共理由原則的互惠性標準理解為一種內(nèi)在的價值判斷,根據(jù)這種理解,說理由或論據(jù)能被人們理性地所接受強調(diào)的其實是這種理由或論據(jù)本身的說服力和證明力,并且這種理由或論據(jù)本身所具有的客觀上的說服力和證明力,使得任何不接受這種理由或論據(jù)的人至少在這個問題上都是不理性的。這樣一來,那些具有理性能力的人是否事實上接受了這種理由或論證就是無關緊要的,真正的問題是他們應當接受那些確實是合理、正當?shù)睦碛苫蛘撟C。因而,人們就可以說雖然亞里士多德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人、甚至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但是至少在奴隸制是否是正當?shù)膯栴}上他犯了錯誤。不過,如果公共理性原則的互惠性標準指涉的僅是論證本身的說服力和證明力的話,要求人們實際上能夠接受這一論證就是多此一舉了。前文已經(jīng)表明,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并不意圖去攻擊任何完備性學說本身,而只是要求所有的完備性學說如果想要在公共討論中適用都需要滿足一定的限制、使得論證是公共可理解以及可接受的。而按照對“人們可以理性接受”的內(nèi)在的價值判斷的理解,判斷一個理由或論證是否滿足了互惠性標準就必須探究這個理由或論證自身的說服力和證明力。如果結(jié)論是這個理由或論證本身很強,那么理性的人們就應當信服其正確性。如果這個理由或論證本身不強,那么理性的人們就應當拒絕它。這中間也就沒有了公共理由原則所需要的第三個可能:即一個理由雖然是正確的但卻因為太復雜或太形而上無法指望人們能理解和接受。因而,按照對公共理由原則的第二種解讀,公共理由原則本身能起到的作用實際上是冗余的,人們只需要關心論證本身是否是正確的,而無需關心論證是否是可以滿足公共理由原則的要求。

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最后一個批評是針對政治自由主義所宣稱的只有接受公共理由原則才能表達出對其他自由平等的公民的尊重這一論斷。公共理由原則排除了各種完備性學說在公共討論中的適用,由此保證了任何人都不能把他們自己所理解的關于人類根本目的、善好生活方式的觀念強加給其他持不同觀點的人。公共理由原則的這種要求無疑是對自由和平等的公民的尊重的表現(xiàn)。然而,新自然法學者的批評意見指出公共理由原則本身不僅沒有對那些反對公共理由原則的人表示出應有的尊重,而且還實際上對這些人做出了不正當?shù)闹肛熀头请y。因為政治自由主義的這一理論暗示了所有那些不接受公共理由原則的限制,堅持要以自身所認同的完備性學說來進行公共討論的人都是出于純粹自私自利的動機。

羅爾斯僅假設了兩種在理性多元論事實的情況下,對人類根本目的、善好生活方式持深刻不同意見的人們可以在一個社會中和平相處的可能性。第一種情況就是所有人——不論他們支持何種完備性理論——都自覺地接受了公共理由原則背后的政治正義觀念,并且認同這一政治正義觀念有著內(nèi)在的價值,于是所有人都真誠地相信公平、自主、民主這些價值在政治議題、公共生活領域中應當優(yōu)先于他們自身所理解的關于人類根本目的、善好生活方式的觀念。第二種情況是持有不同善觀念的人們僅僅出于避免沖突、保證社會生活穩(wěn)定的動機而互相達成和解,就像歐洲17 世紀三十年戰(zhàn)爭后天主教聯(lián)盟和新教聯(lián)盟為了和平而接受宗教寬容原則那樣,持不同善觀念的各方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把自由民主當成實現(xiàn)和平的一種工具和手段來接受,由此而實現(xiàn)的社會安定、和平就只是各方的權宜之計的產(chǎn)物,而不是各方真誠地接受一種共同的政治正義、政治道德原則的結(jié)果,一旦對抗的均勢被打破,更強有力的一方就會撕毀和平約定,違反自由民主的原則,把自己所支持的善觀念強加給弱勢方。羅爾斯認為在第二種情況中,持各種立場的人們沒有出于一種正確的理由或動機去接受自由民主的政治價值。①See J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781.這就是說,在羅爾斯看來,那些真誠地擁護自由民主政治價值的人們,必然都視公共理由原則所體現(xiàn)的政治正義觀念優(yōu)先于他們自身的善觀念。而那些堅持自身的善觀念優(yōu)先于公共理由原則的政治正義觀卻同時又接受自由民主的制度約束的人們,只是出于自利的動機才這么做,他們接受自由民主的政治價值的表象雖然是值得稱道的,但是他們這么做的動機則是不正確的。由此可見,羅爾斯的這種二分法實際上就意味著任何把自身的善觀念、完備性學說放置在優(yōu)先于公共理由原則的政治正義觀念的位置的人,都出于自利。

包括新自然法學者在內(nèi)的很多學者質(zhì)疑的就是羅爾斯的這種二分法以及其中隱含的結(jié)論。克里斯托弗·沃爾夫就認為完全可能存在這么一種情況,即一些宗教信徒們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教義是優(yōu)先于公共理由原則的政治正義觀念的,但是他們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動機,而是因為“他們認識到即便是在至關重要問題上的正確意見也必須被自由地而非被強迫地去接受。他們原則上否認接納多元主義本身是好的,而且他們拒絕把他們深刻的完備性觀念拿到當代政治討論的范圍之外——這一點是政治自由主義會要求他們這么做的——然而,他們在原則上反對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于其他人?!雹贑hristopher Wolfe,Natural Law Liber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20-21.這就是說,那些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高于公共理由原則的政治正義觀念的人們,也完全可以出于道德原則而接受自由民主的政治價值,并且不認同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于其他人的做法。其中背后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出于自愿的選擇,宗教信仰才是對人們有意義的,強迫其他人信仰自己的宗教理念是沒有任何實質(zhì)的好處的。另外一位政治哲學家帕特里克·尼爾更是直接指出了羅爾斯的二分法的疏忽,“其沒有考慮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是出于道德的理由而反對全心全意地認同政治自由主義的條款,而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理由。從效果上來講,羅爾斯所描述的情況沒有給這種可能性留下概念上的空間……簡單來說,這一假設是錯誤的:即不可能有對全心全意地忠誠于政治自由主義的基于道德原則的異議。在這種假設中,基于道德原則而有異議的人們被錯誤地描繪成只是一些視個人的利益(或他們集團的利益)高于正義和共同善的要求的自私自利的人”。③Patrick Neal,Political Liberalism,Public Reason,and the Citizen of Faith,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177.正是由于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否認了人們可以出于道德理由而反對公共理由原則的可能性,所以公共理由原則并沒有做到其所宣稱要做到的尊重所有的自由和平等的公民的目標,如果想要反對一個人通過訴諸其所認同的完備性理論或善觀念做出的政治主張,那么最為尊敬的表達這一點的方式就是直接向?qū)Ψ街赋鏊腻e誤并提出自己反對的理由,而不是向?qū)Ψ秸f你的論證的理由不是公共理由,在公共討論中沒有位置,如果你堅持訴諸你自己的完備性理論和善觀念進行討論,那么就是一種自私的做法。此外,帕特里克·尼爾還指出堅持自身的善觀念的首要性很有可能是對支持自由民主的政治正義原則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人可以完全拋開自己對于人類目的、善好生活方式問題上的完備性學說的立場而談政治正義的問題,當一個通過公共理由原則檢測的政治主張與人們自身的善觀念不相容時,人們不可能僅僅因為公共理由原則所提供的那些標準就把自己的善觀念排除在外從而解決這一矛盾,而只能是通過實質(zhì)的思考這個政治主張以及自己的善觀念本身的對錯來解決這個矛盾。④See Patrick Neal,Political Liberalism,Public Reason,and the Citizen of Faith,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191.

通過上述的介紹和分析,本文初步的結(jié)論是認為這四個批評確實點到了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理由原則的要害之處,政治自由主義者很難在不對公共理由原則做出適當改變的情況下成功的回應這些批評。即便是羅爾斯自己在最后的討論公共理由原則的文章中也作出了一些妥協(xié),認可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完備性學說可以適用于公共討論之中。①See John Rawls,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No.64,1997,pp.783-784.政治自由主義希望能夠在無需在對人類目的、善好生活方式這些根本問題進行實質(zhì)的、全面的反思的情況下就確立一種普遍的、客觀的、能為人們理性地接受的政治正義原則,然而這一點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比較難做到不意味著必然不能做到。在一定程度之內(nèi),公共理由原則可以發(fā)揮實際作用并產(chǎn)生良好的政治效果。新自然法理論沒有必要否認這一點,因而就沒有必要徹底否定公共理由原則的合理性。在下節(jié)中將繼續(xù)討論這個問題。

三、新自然法理論對公共理由原則批評的限度

上一部分所介紹的新自然法學者對公共理由原則提出的四個批評,雖然是極有道理的,但并不能完全摧毀公共理由原則的價值。新自然法理論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批評只是對公共理由原則的適用做出了限制,公共理由原則自身邏輯的融貫性,在當代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價值并不能被完全否認。通過對新自然法理論的四個批評的進一步分析和揭示可知,這些批評最好被理解為只是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揭露了公共理由原則可能存在的問題,但是并不能證明公共理由原則是完全不可救藥的錯誤理論。

先來看新自然法理論對公共理由原則的第一個批評。即便我們同意新自然法學者的主張:有些未被、或無法被人們清晰表達出來的知識在公共政治論壇中有合法地位。然而,也只是表明僅有一部分沒有被清楚表達出來的觀念是合理的,而并不意味著所有未能被清晰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合理的。新自然法理論關于基本善清單、實踐理性原則清單的觀點可能是不證自明的正確的,但是歷史上存在著的很多關于確立神權、確立等級制度、主張種族主義的獨斷宣言的基礎都并非是不證自明的正確的,運用公共理由原則至少可以有效地排除后者。新自然法學者實際上只需要論證新自然法理論所依賴的信念基礎并不屬于后者范疇即可。而且,就像上文已經(jīng)論述過的,在人們的知識體系中為何需要某種不證自明的命題,為什么要在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依賴人們的某些最根深蒂固的道德直覺,這些本身就可以得到清晰的闡釋。新自然法學者們自己也盡量用清楚、明白的哲學論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使得新自然法理論區(qū)別于那些晦澀、難以被理解的神秘主義的宗教、形而上學觀點。新自然法學者沒必要承認所有無法或未被清晰表達出的政治主張都是合理的。因此,如果公共理由原則想要排除的只是不合理的、無法或未被清晰表達出的政治主張,那么新自然法理論就沒有必要反對提出這種適度要求的公共理由原則。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公共理由原則依然可以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對新自然法理論形成挑戰(zhàn),因為新自然法學者提供的基本善清單中,并非全部的基本善都是有同等說服力的,沒人會懷疑生命、知識作為善的不證自明性,但是異性婚姻是否也屬于基本善之一,②菲尼斯為了反對同性性行為而在《自然法與自然權利》第二版附錄中把異性婚姻也列為了基本善之一,See John Finnis,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448.則是令人懷疑的。我們至少應當說異性婚姻的價值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而不是不證自明的、不容懷疑的。

新自然法理論對公共理由原則的第二個批評是指出它設立了一個相互沖突的標準,讓受其檢測的理論根本無法滿足。本文對這個批評的回應也很簡單。在實踐當中,要求某個對象同時滿足相沖突的兩個標準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說籃球運動員選材既要身材高大,又要身體靈活,就是相沖突的要求。不過籃球教練確實可以根據(jù)這兩個要求進行選材,找出一些相對來說更能夠滿足這兩個要求的球員。這種看似相沖突的標準是有意義的,可以有效服務于相關的實踐目的。在理論中,這種相互沖突的標準也并非是罕見的。比如德沃金的整體性法理學所要求與過往判決的一致性標準以及最佳證立性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相互沖突的;富勒的法治八原則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是互相沖突的,比如說為了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而用涉嫌溯及既往的法律解釋手段來對新型案件進行裁判;甚至是新自然法學者自己所提出的各種實踐理性原則之間也是存在著明顯的沖突,典型的就是實踐理性原則要求人們對自己制定的人生規(guī)劃既要有全心的投入精神,又要保持一定的超然態(tài)度。①See John Finnis,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109-110.關鍵的是要弄清楚要求的相互沖突與要求的相互矛盾之間的區(qū)別。說課堂氣氛既應當嚴肅又應當活潑,這是一種相沖突的要求;說課堂的氣氛既應當嚴肅又可以不嚴肅,這是一種相矛盾的要求。只有后者才是無法在實踐中落實、做到的,而前者則可以通過仔細權衡、顧及到兩方要求后比例性的做到。至于說有些自由主義者可能利用公共理由原則故意刁難持完備性學說的公民,這種情況雖然是可能的,但是這并不足以成為對公共理由原則本身的反駁,而只是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濫用的反駁。任何政治理論都可能被某些人不當?shù)睦?,此時能做的只是警惕這種不當利用理論的情況,而不一定是直接否定這種理論本身。

新自然法理論提出的第三個批評看上去是比較致命的,因為這一批評揭露出公共理由原則概念內(nèi)在的含混性或其要求的不一致性?!翱善诖焕硇匀怂邮堋边@一標準,不論是被理解為對事實的一種預測,還是被理解為一種純粹的對政治主張自身說服力的要求,都無法滿足公共理由原則本來要發(fā)揮的功能。本文認為,要回應新自然法學者的這一批評,就只能通過具體化“可期待被理性人所接受”這一標準加以解決。為了能夠使得這一標準具有清楚、明確的實踐意義,就最好將其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的認識論標準。如政治觀點要表達得清楚、融貫;要出于公共精神和真誠的態(tài)度來建構(gòu)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和關懷,對他人的反駁和批評全部做出正面的回應;使得自己的主張具有可證偽性;在面對有效的批評時及時糾正自己的立場。上述所說的這些標準都可以納入公共理性原則的要求中。這些標準的組合既不同于一種對未來事實的預測,也不涉及政治主張自身的正確與否,因而是一種有效的可作用于公共政治的討論之中的基本要求。而這些具體化了的認識論標準都是非?;A的當然的政治或?qū)W術探討辯論的規(guī)則,新自然法學者自然不需要予以反對,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第三個批評的意義僅限于要求支持公共理由原則的當代自由主義者具體化他們提出的抽象要求和標準。

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第四個批評是指出公共理由原則暗示了所有不接受其要求的公民只可能是出于自私或宗派利益的偏狹的動機,而這本身就是對那些因為真誠地相信一種完備性學說而不接受公共理由原則的公民的不尊重。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批評誠然提醒了當代自由主義者們要以更為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那些因堅持完備性學說而不接受公共理由原則的公民,自由主義者確實不應當對這些公民們的動機予以過度的質(zhì)疑或貶低。不過這一點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批評也是有限度的。像任何要求承認他人權利和自由的道德規(guī)范一樣,公共理由原則雖然要求公民們對其他持不同意見的人予以尊重和理解,但是對那些違背公共理由原則這一要求本身的人給予否定性評價,卻并不是一種實踐上的自我挫敗。比如說,如果寬容的道德原則要求對那些不寬容的人們予以適度的制裁,這一點并不是寬容的道德原則本身的自我矛盾,這是為了維護寬容的道德原則所必要的措施。如果公共理由原則真的在道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對于違背它要求的人予以一定程度的否定性評價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那些違背公共理由原則的人對這種不利后果的負擔本來就是他們應得的。正如斯蒂夫·馬賽多所說的,“如果仍舊有一些人因為這一事實,即我們相信基于宗教或形而上學的主張來塑造基本自由的企圖是錯誤的,而感到被‘禁言了’或‘邊緣化了’,那我能對這些人說的只有‘快些長大吧!’”②Stephen Macedo,In Defense of Liberal Public Reason:Are Slavery and Abortion Hard Case,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35.也就是說,只要是這些公共理由原則的真誠反對者沒有使得他們的政治言論滿足公共理由原則的標準,他們的言論也依然應當予以排除。真誠的錯誤畢竟也是錯誤。所以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第四個批評也不能完全摧毀公共理由原則。

四、結(jié)語

除了對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四個批評做出回應,還要注意的是公共理由原則對于新自然法學者們在公共政治論壇中進行慎議和協(xié)商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首先是因為人們可以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著深刻、廣泛的理性的不一致,即便是在新自然法學者內(nèi)部,也可能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不一樣的看法。

而在這種理性的不一致背景下展開的討論、協(xié)商,如果想有任何成效,就必須適用公共理由原則,在新自然法學者之間就某問題的辯論中,他們也要保證自己提出的理由和論證要滿足公平互惠的條款、并且可以期待被理性人所接受。其次的一個原因是在政治的公共論壇中的集體慎議和決策過程,是受到制度約束的。協(xié)商和討論不可能永遠、反復進行下去,而只能在有限時間內(nèi)進行。因而馬賽多就此指出,“政治決策幾乎總是要在討論結(jié)束之前而做出,在關于很多問題的一致意見達成前做出……這是因為這些原因自由主義的契約論者才會認為對論證的適當根據(jù)做出限制是很重要的”。①Stephen Macedo,In Defense of Liberal Public Reason:Are Slavery and Abortion Hard Case,in Robert George and Christopher Wolfe,ed.,Natural Law and Public Reas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p.37.即便對于新自然法學者來說,在政治的公共論壇中和在學術討論中,他們的表達、論證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在后一場合他們盡可以做出最為完備、復雜、形而上的哲學論證,但是在前一場合他們不得不使自己的論證方式更接地氣、更有助于被一般公眾所理解。這就是為什么如果新自然法學者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在政治實踐中發(fā)揮作用就離不開公共理由原則的重要原因。

通過以上討論可看出,公共理由原則在公民的政治討論、協(xié)商中還是能夠發(fā)揮極為有益的作用的,新自然法學者不能完全否認其價值。新自然法學者提出的批評只不過意味著公共理由原則在適用上要考慮受到相關條件的限制。所以,本文建議新自然法學者應對他們關于公共理由原則的立場做出適當修正。新自然法學者應當爭論的是新自然法理論本身能夠滿足公共理由原則的標準,而沒有必要急著去證明公共理由原則是徹底錯誤的。如果說原有的新自然法理論對公共理由原則的立場是徹底否定,那么修正后的新自然法理論的立場就是在提醒人們警惕對公共理由原則的濫用、注意公共理由原則有其適用條件和限度的同時,依然肯定公共理由原則在當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自由主義理由理性
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對非理性者的排斥
絕對理由
必須宣布新自由主義已完結(jié)。下一步何去何從?
反對自由主義
嚴明黨的紀律,克服自由主義——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導讀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我們有理由不愛她嗎?
遲到的理由
遲到理由
改革牛和創(chuàng)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鹤山市| 华宁县| 印江| 江永县| 金溪县| 靖宇县| 仁怀市| 闵行区| 余庆县| 和林格尔县| 湟中县| 新闻| 张家口市| 武穴市| 长沙市| 万宁市| 和硕县| 枞阳县| 沂水县| 阳春市| 长沙市| 定南县| 阿拉善左旗| 滦南县| 楚雄市| 长泰县| 宽甸| 宁明县| 蒙城县| 台东市| 湖北省| 承德县| 大足县| 包头市| 兴国县| 龙海市| 郑州市| 惠东县| 彭泽县| 北安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