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毛澤東和魯迅,都說過一段同樣的話,凡是先進的東西,就總是要挨罵。
毛澤東說:“自古以來,沒有先進的東西一開始就受歡迎,它總是要挨罵。一萬年以后,先進的東西開始也還是要挨罵的?!?/p>
魯迅說:“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效之后。如果不信,可看提倡白話文的當時?!?/p>
往遠里說,歷史上的自然科學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達爾文等,他們的學說,都曾經在一個長時間內,不但不被多數人承認,反而被看作錯誤的東西,加以批判、攻擊甚至扼殺。發(fā)明火車有人反對,發(fā)明汽車有人反對,發(fā)明飛機更有人反對。
1865年,當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沿著護城河修建了一條一里長的“展覽鐵路”時,清統(tǒng)治者覺得這是個怪物,并以“觀者駭怪”為由,勒令把它拆掉。1881年,開始修建唐山至胥各莊的運輸鐵路的時候,許多的滿清大臣,更是極力反對,說修鐵路破壞了滿清王朝的祖墳風水。
變法和改革更是如此,商鞅變法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有人反對,張居正變法有人反對,“戊戌變法”更有人反對,而且反對者不是少數,而是多數。由于反對者眾多,所以很多的變法,或者剛一露頭就被扼殺,或者開始不久就半途而廢。
為什么先進的東西,總是要挨罵?
先進的東西,必然會觸及原有的利益集團。所有的先進,都是顛覆過去的傳統(tǒng),改變過去的規(guī)則。其矛頭所向,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也等于從既得利益者身上割肉,所以他們必然會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和影響。進行強烈的反對。
先進的東西,剛開始并不太完善。比如最初發(fā)明的火車,是用馬拉。后來裝上蒸汽機,依然非常笨重。即便是后來斯蒂芬森重新設計的火車,不僅震動很大。時速也只有8公里。因為不完善,所以就容易被人挑毛病,尤其是當試驗失敗的時候,更是罵聲一片。
先進的東西,大眾接受需要個過程。已經形成的習慣,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很容易讓人思想僵化、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和墨守成規(guī)。因此當有人提出要改變原來的工作和生活制式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一時難以接受,
先進是一種力量,也是人類的希望。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遭受多少謾罵,先進的腳步,都不會停息。先行者的人生,也將綻放出照亮世界的光輝。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