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義紅,丁曉平,王艷紅
(1.江蘇省揚州市精神衛(wèi)生防治中心,江蘇 揚州,225003;2.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江蘇 揚州,225003)
精神分裂癥作為重性精神病,是一種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疾病[1]。女性患者多數(shù)因為幻覺、妄想等疾病因素,急性期可能會出現(xiàn)自傷、傷人及毀物等過激行為[2]。月經(jīng)前期低水平雌激素狀態(tài)下的女性精神病患者容易產(chǎn)生自殺和攻擊行為。此外,女性情感豐富且脆弱的生理、心理特征成為女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經(jīng)前后容易發(fā)生攻擊行為的生物學基礎[3]。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發(fā)生,患者需要采用保護性約束。保護性約束是一種強制性的醫(yī)護措施[4],可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減少其他意外因素對患者造成傷害[5]。但是,保護性約束可能會對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感,影響其后續(xù)治療及預后,尤其是對于生理、心理條件相對脆弱的女性患者來說,負面影響更加顯著。如何采取措施緩解患者保護性約束時的不適,提高保護性約束的滿意度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所在。舒適護理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減輕患者的不適感[6],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與滿意度,引導患者主動配合治療[7]。作者2017年對保護性約束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98例。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入院后采用保護性約束者;神志清楚,可以正確進行交流溝通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和(或)意識障礙伴譫妄者;年齡大于60周歲;有意向倒錯癥狀。選取2016年7—12月舒適護理實施前保護性約束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49例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16~60歲,平均年齡(32.67±5.32)歲。選取2017年1—6月舒適護理實施后保護性約束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49例為觀察組,年齡17~60歲,平均年齡(32.93±5.48)歲。2組均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均給予抗精神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保護性約束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給予舒適護理模式。成立保護性約束舒適護理課題研究小組,組長由病房護士長擔任,組員5名,均由主管護師以上成員構成,由組長對成員進行課題相關培訓,所有人員均通過培訓考核。
1.2.1 約束前護理:約束前認真查看醫(yī)囑,對患者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告知患者約束并非是對其實施懲罰而是為了幫其控制情緒及行為,保證約束在起到效果的同時,不傷害患者的身體[7],患者情緒穩(wěn)定后,就會遵醫(yī)囑解除約束。
1.2.2 約束中護理:① 患者入住一級護理病房,設有專人看護,將患者安置于事先準備好的專用氣墊床上。根據(jù)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約束部位,如腕部、肩部、踝部及腰部,選擇合適的約束用具,如布帶約束帶、磁扣約束帶,約束時動作輕柔,用力適度,嚴禁對患者進行懲罰性的動作;約束松緊度要以患者無法自行松開及進行自我傷害為標準;對于情緒激動、躁動不安的患者,要注意用力平衡,防止對其身體的損害;約束過程中,盡可能避免患者的胸部、腰部及大腿之間區(qū)域皮膚外露,維護患者隱私及自尊。② 患者約束期間,每隔30 min檢查一次約束部位的約束松緊度及肢體血液循環(huán)情況;每小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做好心理支持與疏導;每2 h有序松解約束肢體1次,避免壓瘡、肢體擦傷或麻痹等情況的發(fā)生[8],同時做好患者四肢的被動鍛煉,避免關節(jié)出現(xiàn)僵硬[9];關注連續(xù)約束時間,白天一般不超過4 h,夜間不超過12 h;每2 h評估病情,根據(jù)病情及時增減保護帶的數(shù)量或解除約束。同時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如飲食護理、二便護理、個人衛(wèi)生及床單元整潔度等,重視患者的經(jīng)期衛(wèi)生;及時更換已經(jīng)玷污的保護帶,保持約束帶的柔軟度;觀察患者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對于女性患者保護性約束過程中比較多見的辱罵、吐口水、嘴咬及抓工作人員頭發(fā)等攻擊行為不急于糾正(后兩者注意防范),關注患者情緒發(fā)泄內(nèi)容,從中了解患者的思維、認知偏差所在,耐心、細致地做好安撫、引導工作。選擇一些輕柔的音樂播放,力求使患者心理放松。
1.2.3 約束后護理:患者解除約束之后,評估患者保護約束肢體血液循環(huán)情況,對于患者相對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表示認同與鼓勵。責任護士選擇合適時機與患者進行約束后感受探討,鼓勵患者表達保護性約束使用后的體驗,就其保護性約束過程中的出現(xiàn)的生理、心理不舒適感予以心理支持。針對部分患者對于保護性約束行為的不理解,予以進一步的解釋及心理疏導,說明保護性約束的必要性;此外,護士可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鼓勵選擇適當時間前來探視患者,給予患者親情慰藉,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舒適度和滿意度[9]。
比較2組患者保護性約束滿意度調(diào)查得分。自制患者護理工作滿意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表由10題構成,采取滿意(10分)、比較滿意(8分)、一般(6分)、不滿意(4分)、很不滿意(2分)5級評分。由課題組組長或課題設計者在患者出院前1周內(nèi)完成問卷調(diào)查。比較2組患者首次約束持續(xù)時間。課題組組長或指定人員每周一根據(jù)交班報告及護理記錄單元完成上周入組患者首次約束持續(xù)時間統(tǒng)計。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過程中記錄的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計算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保護性約束滿意度(92.32±4.51)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80.67±8.39)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首次約束持續(xù)時間(7.70±3.61)h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11.22±2.31)h,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之一。急性期女性患者因為幻覺、妄想的因素,或經(jīng)前期或經(jīng)期雌激素水平低的關系,部分患者出現(xiàn)自殘、自殺、傷人、毀物等過激行為,不僅影響了正常的醫(yī)療秩序,而且關系公共安全及患者的生命安危[10]。保護性約束是在患者發(fā)生過激行為時,口頭約束無效的情況下,為確?;颊?、周圍人員及環(huán)境安全,而采用的保護性措施。但是實施保護性約束,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符合精神病患者自身意愿的強制行為,會給患者帶來不愉悅的感受[11],給患者帶來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12]。即便是在約束解除后,患者在對被保護約束過程回憶時仍可能陷入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13]。因此,如何有效地應用保護性約束,最大程度地降低負面影響,是本院臨床護理工作者一直致力研究的課題。舒適護理是繼整體護理之后,在臨床護理發(fā)展中提出的新型護理模式[14],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通過對護理活動及舒適度的研究,縮短或降低了患者不舒適的程度。湯毓芳[10]報道,將舒適護理應用于31例接受保護性約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提高了患者的身心舒適度,縮短了保護性約束持續(xù)時間。
研究[15]指出,護理工作不只是單純簡單的技術操作,更應注重的是“以人為本”的護理過程。本研究約束前解釋、保證,引導患者理解保護性約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為保護性約束相對程度地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基礎;約束中,氣墊床的使用、合適約束器具的選擇、操作過程中的動作輕柔及用力均衡、女性隱私部位的保護、基礎護理到位等是滿意度提高的關鍵;約束后,擇時與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的相關探討,一定程度地排解了患者對保護性約束帶來的不滿情緒,弱化了負性體驗。增加了患者的被尊重感,減輕了患者由保護約束帶來的生理、心理不適感,增加了患者對不得已情況下接受保護性約束這樣一種操作的滿意度。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保護性約束滿意得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付雪[16]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另外,從本研究結果還可以看出,觀察組首次約束持續(xù)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郝秀葉[1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關注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理、心理特征,對其在保護性約束過程實施約束前、中、后有序、舒適護理,可以一定程度地縮短保護性約束的持續(xù)時間,并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