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
在這個衰颯寥落的季節(jié),如果要讀詩,不妨讀一讀李商隱的五律《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說到李商隱,我們總會想起他的《無題》和《錦瑟》,想起他用典繁富、辭藻纖秾的獨特風格。其實他是一位風格多樣的詩人,也有許多語言樸素、格調古雅的佳作,比如這首《落花》。這是一首詠物詩,大概作于唐武宗會昌年間,當時作者三十多歲,因守母喪閑居于永樂。
首聯兩句就很驚艷。一般人作詩,往往會先寫花飛,再寫客去,然后再寫人去樓空后的寂寞場景。李商隱沒有落入這樣的俗套,他反其道而行之,將結果放在前,原因放在后,先寫客人離去,一開篇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客去園空、凄涼寂寥的氣氛。紀昀評價說:“得神在倒跌而入。”這一倒跌就造成一種情感的沖擊力,就如憑空伸出一只傷感的手,一下子就揪住了讀者的心。感情上先收緊,再來一個“小園花亂飛”,緊繃的情緒便如飛花一般宣泄彌漫開來。第二句素來就是寫落花的名句?!皝y”字極妙,既是寫花亂,又是寫心亂。李商隱因陷入晚唐著名的牛李黨爭而一生落魄。因為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兒得罪了他青年時代的好友、曾經大力提攜他的牛黨重要人物令狐绹,從此長期遭到打壓,一直仕途不順。他寫此詩時的境遇,正是孤獨無援、苦悶無聊。朋友離去的場景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感;殘花亂飛,更讓他覺得同病相憐。
頷聯寫落花飄飛之狀,上句“參差連曲陌”寫近景,下句“迢遞送斜暉”寫遠景,都極其生動,下句更是用了擬人的手法,將花寫得具有了人性。那落花飄飄灑灑,高高低低,先后相接,鋪滿了彎曲的小路。既是“曲陌”,恐怕一眼難以盡睹,則詩人必在此小園香徑之上,獨自久久徘徊,不覺天已向晚。詩人低首看那滿徑落紅,偶一抬頭,只見微風吹來,花瓣在空中無助地翻飛,一直綿延到遙遠的天邊,似乎在與落日送別。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眼里,會是怎樣一種凄美難奈??!他怎能不聯想到自己飄零的身世,而產生自傷自憐之情?
詩寫到這里,蓄勢已經足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進入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頸聯以“腸斷”、“眼穿”二語,直接引入了詩人自己這個愛花、惜花人的形象。在他的眼中,落花委積在地,越積越多,但他又不忍心去掃,因為掃了就連最后的痕跡都沒有了,豈不更是令人腸斷?太陽終于落山,詩人雖然不忍歸家,卻仍然不得不歸家了。白居易曾曰:“長恨春歸無覓處”(《大林寺桃花》),單說春歸,而李商隱《落花》中的這一個“歸”字,則包含了更豐富的意思。春歸去,花亦歸去,詩人也要歸去,彼此依依惜別。
頷聯寫落花,頸聯的重點已經轉移到詩人,由客觀到主觀?!澳c斷未忍掃”承“參差連曲陌”,“眼穿仍欲歸”承“迢遞送斜暉”。對應緊密,詩意則更深入了一層。尾聯為全詩做結?;ò阉蠲篮玫囊幻娑挤瞰I給了春天,但是當春天走到盡頭的時候,它又得到了什么回報呢?只有無奈地飄落,留戀地沾留于人們的衣服上罷了,這是詩句第一層的表面意思?!罢匆隆痹跐h語中,又有哭泣流淚之意,所以最后這兩句是雙關語,既指花,又指人。詩人雖有愛花之心,卻留不住春天,保護不了花朵,只能泣下沾衣罷了,這是第二層意思。若作進一步推想,還更有一層深意。愛花人自己,又何嘗不是如花一般的命運呢?作者才華橫溢、少懷壯志,然而仕途蹭蹬,窮愁潦倒,年華老大而一事無成,最終只是落得個悲嘆沾衣而已。人花合一,凄婉低回,感慨無盡。
落花春盡,是詩歌最普遍的題材;從中寄寓身世之感,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寫法。寫得不好,就容易堆砌辭藻或無病呻吟。李商隱此詩,構思獨到,別出心裁。作為以華麗風格見長的詩人,他一個典故也沒用,也沒有什么秾麗的辭藻,完全用白描的手法,卻也能夠寫得感人至深。
李商隱的這一類詩歌,與他對杜甫的學習是有緊密聯系的。王安石說:“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保ú叹雍瘛恫虒挿蛟娫挕芬堵浠ā芬辉?,就很像杜甫的風格,沉郁頓挫、氣象渾成。
而李商隱如果沒有和杜甫類似的人生失意,恐怕也是體會不到杜詩的內在精神的?!拔恼略髅_”,自古皆然。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