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怡
《紅樓夢》之所以到現在都被人所稱道,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下面我就選擇兩個性格或背景部分相似的人物進行比較,我選擇了林黛玉和香菱,讓大家初步進行一個比較分析。”
香菱 姑蘇人 年方三歲時
(一僧一道)及到了他門前,看見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士隱聽了,知是瘋話,也不去睬他。那僧還說:“舍我罷,舍我罷!”士隱不耐煩,便抱女兒撤身要進去,那僧乃指著他大笑……
林黛玉 姑蘇人 三歲時
“那一年,我才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我認為不是巧合,因為大家知道英蓮的諧音是‘應憐,所以,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是,黛玉盡管生活在賈府,但寄人籬下,婚姻無法自主,其實和香菱的處境相似,香菱是被薛蟠強搶過來的,此外,黛玉的婚姻也與薛家有關,寶玉是被薛寶釵搶過去了。
還有一個情節(jié)讓我感到十分奇怪,就是香菱學詩的事情,香菱本來得天獨厚,身邊有薛寶釵這個詩人,卻最終向黛玉學詩,而且香菱學詩十分癡迷,這一點似乎與黛玉對感情的專一有著相似之處。而且兩人又是老鄉(xiāng),相似的處境,讓彼此有了溫情。
此外,在第五回的人物判詞部分,黛玉是正冊第一位,而香菱是副冊第一位,足以說明兩個人物的緊密關系。
黛玉是《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曹雪芹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她,前半部分我選擇了香菱與黛玉的比較,下面我選擇另一個人物,與黛玉形成比較,讓我們對黛玉這個形象有更豐富的認識。
晴雯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掛。(判詞)
“眉眼長得有點像你林妹妹”(此王夫人語)
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回,在場的丫鬟小姐全都占了花名,惟獨沒寫晴雯占,林黛玉已經掣了一枝“芙蓉簽”在手。
寶玉給晴雯寫了《芙蓉女兒誄》,黛玉幫著修改,寫出了“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的詩句。
結合原著,比較晴雯與黛玉的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將兩個人物的形象形成互補的。從王夫人和王熙鳳的口中,可以得知晴雯與黛玉眉眼長得十分像,而王夫人評價晴雯是水蛇腰,也就是十分苗條,當然從王夫人對晴雯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王夫人是不希望黛玉作賈家的兒媳婦的,因為她怕晴雯把寶玉帶壞了,而晴雯的最后說“早知現在,當初就……”,說明晴雯是一個十分注意節(jié)操的女孩子,這一點也是黛玉所有的,黛玉最后聽聞寶玉結婚,焚燒了全部的詩稿,盡管是高鶚續(xù)寫的,但卻反映了黛玉的真實性格。
晴雯因為是一個丫鬟,所以她無法達到黛玉的詠絮詩才,但晴雯在自己的領域同樣是佼佼者,晴雯帶病為寶玉補雀金裘,這是一般人所無法做到的,而且晴雯嫉惡如仇,在王善保家的檢抄大觀園的時候,她不惜得罪她,黛玉的性格也像晴雯這樣疾風驟雨。
在晴雯去世后,寶玉為晴雯寫了《芙蓉女兒誄》,因為晴雯生前最喜歡芙蓉花,所以寶玉認為她死后會成為芙蓉花神,而黛玉在給寶玉修改《芙蓉女兒誄》的過程中,已經把自己的身世之悲也寫到了其中,所以,相當于黛玉給自己寫了一篇祭文。此外,黛玉占花又抽到了芙蓉簽,而晴雯卻沒有介紹,說明兩個人的命運有時是互補的。總之,這些人物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讀書時要多加注意的,對于我們分析人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除了晴雯與黛玉相似,我認為妙玉與黛玉也具有可比性,她們都是姑蘇人,妙玉也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子弟,她小時候也遇到了僧道,僧人建議她出家,最終妙玉選擇了代發(fā)修行,此外,她們都擅長寫詩,而且妙玉對寶玉也有一定的情愫,所以黛玉和妙玉也有可比性。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劉姥姥與賈雨村形成對比,我們知道他們都相當于打秋風的人,但是兩個人對恩人的表現卻十分不同,賈雨村盡管有時會在利益的誘惑下幫助恩人,但大多是助紂為虐,而最終在沒有利益的時候,在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時候,賈雨村選擇了背叛恩人,還落井下石,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丑惡的一面,而劉姥姥卻不一樣,她用自己的一切選擇了幫助恩人,盡管恩人當時已經不能再給她任何好處了,而且劉姥姥還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人性的善惡通過這兩個人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外,這兩個人的安排也十分巧妙,都是從頭到尾的線索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曹雪芹寫作技巧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