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 劉蓉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對翻譯理論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理性思考并結合翻譯實踐,對翻譯的認識,翻譯的意義及在交流中讓意義再生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分析了翻譯中意義的內(nèi)涵及分類,歸納總結了翻譯中意義再生的可能性及原則,得出了結論:翻譯中的意義必須在交流中,在特殊的語境才能得到再生。
關鍵詞:翻譯;意義;意義再生
引言
翻譯是許多語言活動中的一種,它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nèi)容重新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同時,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層面的活動,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實踐。美在交流中讓意義再生,才能達到翻譯的真正目的。
一、對翻譯中的意義的認識
1.1意義在翻譯中的地位
翻譯就是翻譯意義。翻譯是一個理解和再表達的過程,要經(jīng)歷兩次意義的轉移和變化。第一次是理解原作的意義,第二次是用目的語將其表達出來。如果說正確地理解原作的意義對譯者是一項挑戰(zhàn),那么將這種理解后的意義再表達出來則是更大的挑戰(zhàn)。奈達將意義區(qū)分為“修辭意義、語法意義和詞匯意義”。莫里斯的意義三分法,即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如“Indian meal”和“Indian summer”兩個詞組,從指稱意義的角度去譯,意為“玉米粥”和“小陽春”,從字面意義的角度去譯則分別為“印第安飯”和“印第安夏天”。喬治·穆南主要對外延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進行了探討。
1.2翻譯中意義的語境
從語言的層而上來看,首先,詞語意義的不對等構成了表達的困難。沒有兩套語匯系統(tǒng)是完全相同的,即使詞語的字面意義一致,內(nèi)在含義卻可能相去甚遠。比如“宣傳”這個詞,在中文語匯里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英文的對應詞“propaganda”,在英文里卻帶有貶義的色彩。其次,詞語意義的不確定性給翻譯造成了困難,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讓譯者感到頭痛,這要求譯者必須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詞語的意義。詞語的意義不是孤立的,譯者要從句子、段落、篇章等更大的語言單位來找尋。再次,當原文意義不確定或蘊含言外之意時,譯者為了完成翻譯,又不得不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意義空間。所以,對于譯者來說,如何使意義在交流中得以再生,如何在新的語境下延續(xù)原作的生命則是他的使命所在。
二、語言意義觀對翻譯的影響
2.1傳統(tǒng)的語言意義觀
翻譯的根本任務即意義的再生。譯者總是從意義出發(fā),在語義范圍內(nèi)進行所有的轉換活動。傳統(tǒng)的語言意義觀認為,語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語言符號的差異,或者說只是“名”的差異。因此,如果把翻譯當作一種簡單的符號轉換活動的話,那么,只要將A語言的符號轉換成B語言的符號,便可完成任務。例如,古漢語中,“天地”僅僅與大自然中的heaven和earth一一對應,其他發(fā)音的語言就不能代表其事物。
2.2 現(xiàn)代的語言意義觀
索緒爾認為,詞語不是象征符號,而是一種抽象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澳苤浮笔欠栔斜磉_形音的部分,“所指”是該符號表達的意義。他認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以集體習慣,或者同樣可以說,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狈柕哪苤概c所指之間并沒有內(nèi)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比如英語的“tree”這個單詞,它的發(fā)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樹”的概念就是“所指”。在“樹”這個詞中,樹的概念和“樹”的特定發(fā)音不是必然結合在一起的,“樹”在英文中的讀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讀音明顯不同,但卻都能表達了“樹”的意思這就是符號的任意性原理。
2.3語言意義觀下的意義傳遞
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并非僅僅局限于對文字表面意思的轉化,更重要的是要將被翻譯語言文字背后所蘊涵的深層意思、真實意思表達出來。例如,漢語言中的“暮色蒼茫中”。要將我們所理解的這種景象運用英文表達出來,并讓英語使用者理解,那就不僅需要我們先將我們所理解的這幅畫面分析得透徹,還要用英語語言使用者所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將中文“暮色蒼茫中”翻譯成英文:“in the dusk in the evening”,可以傳遞給英文使用者的是一種時間的概念,讓他們明白這幾個字說的是黃昏后黑夜前夜幕漸漸降臨的那一段時間,那番景象需要他們自己去理解。即意義的傳遞需要考察兩種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表達習慣、歷史文化背景等等,通過翻譯者的理解和解釋,讓對方接受、理解被翻譯文字背后所蘊涵的真正涵義。
三、在交流中讓意義再生
3.1交流的社會性
交流的社會性或社會的實踐以各種方式保證每一個語言形式所特有的、也是相對而言的恒定性和特殊性,同時承認了這種種手段的合法性,無論是事物指稱,還是詞語定義,甚或我們在這里所討論的翻譯的意義傳達,最終在交流中讓意義再生。
3.2意義再生之障礙
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特別是在文學翻譯中,一詞多義、意義含混、意在言外等復雜的情況給文本生命空間的重建提出了不少難題。語義含混或多義性問題,意義的“缺乏”或“過?!?,具有積極的一面:它有助于調(diào)動讀者閱讀的主動性,驅動讀者作出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然而它也有著消極的一面:含混的語義往往使譯者陷人選擇的困難之中,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四、結論
本文從意義的表達,意義的語境及不同語言意義觀對翻譯的影響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翻譯中的意義及意義再生等相關問題,使意義在交流中再生。當然,各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作出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arts, Bas. Oxford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2]顏秋靜. 略論旅游英語中中西文化差異翻譯的處理方法[J].海外英語,2017,5::114-115.
[3]種道靜. 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J]. 棗莊學院學報,2017,3: 77-80.
2018年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HCCXZZ2018006。
作者簡介:謝倩,(1993-),女,漢族,籍貫: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單位:河北傳媒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