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說到外國人吃火鍋,我知道,大家期待的反應(yīng),多半是“外國人一定被中華飲食文化嚇得目瞪口呆,大感新奇”的故事。
其實不然。以前中國對外交流不夠多,外國人還會覺得火鍋挺新鮮?,F(xiàn)在,至少歐洲人,除了少數(shù)“土鱉”,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詫異“哎呀,中國還有這種飲食哪”!
因為他們已經(jīng)接受“中國飲食無奇不有,我們只管吃就是”的設(shè)定了。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年紀(jì)不太大、見過些世面的歐洲人,初見任何中國食物,最多是好奇一下,覺得新鮮,然后就……入轍了。
火鍋,算是中餐里歐洲人接受比較快的。我跟外國人解釋中國的炒菜,如何炒料、勾芡、大火炒,總有些人不能理解。但火鍋一燙就熟,他們親眼看著,很直觀,所以很愛吃。
年輕的歐洲人對火鍋常見的疑問是:
A.為什么這么辣?而且好燙啊,呵呵。
B.那些食材具體是什么?主要好奇毛肚、豬血之類。我沒敢跟他們說黃喉和鴨腸。
C.那么霧騰騰的,你們居然看得清?!
D.我以前吃的中國火鍋沒有這么辣!
E.湯可以喝嗎?不可以?哦,哪些湯能喝哪些不能呢?
也有很老練的。巴黎共和國廣場旁邊,有一家挺有名的火鍋店。有許多巴黎人去吃。我親見許多外國人對蝦滑、羊肉、香辣蟹都處理得很老到,比某些中國顧客還熟練。
吃火鍋,先涮肉,再下蔬菜,大家都懂。
某天我和若去吃火鍋,身旁一對法國情侶一起等位。中間大家聊了幾句,也不生分了。
后來上了桌,也坐在相鄰的桌子。
我們的鍋先上來了,我把菌菇先下到鍋里——取菌菇的鮮味嘛。
鄰座那個法國女生,特別嚴(yán)肅地對我說,要先下肉,再下蔬菜,才好吃!——她應(yīng)該是把菌菇當(dāng)蔬菜理解了。
我想解釋給她聽,轉(zhuǎn)念一想,啥都不說了。點頭感謝:“好的,謝謝!”
她特高興:“火鍋很有學(xué)問的!”
我點頭如搗蒜:“對對對?!?/p>
巴塞羅那格拉西亞那邊,有些店開到午夜,還有tapas(輕便小餐,西班牙飲食國粹——編者注)和酒賣。
我陪幾位長輩去吃宵夜。有個女侍問我們哪里來的。
“重慶?!?/p>
“重慶是哪兒?”
“就四川一帶?!?/p>
姑娘很激動。
“我去過四川。我很愛吃火鍋。我朋友還教我在火鍋店里用的四川話?!?/p>
我們讓那姑娘說說。那姑娘說:“豪刺。刺包老。”——這就是她僅會的兩句中文了。
諸位懂的一定懂了。
(李金鋒摘自重慶出版社《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