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甜甜
內容摘要:中國上古神話是中國文學史的開端,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不受其影響,《西游記》、《紅樓夢》就借了神話中的“石頭”這一意象作為創(chuàng)作的起點。
關鍵詞:上古神話 浪漫主義 意象 石頭
中國上古神話對中國文學的起源與發(fā)展起一直著重要作用?!段饔斡洝飞胁挥谜f,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亦不為另外,也描上了玄幻的神話浪漫主義色彩。兩書的敘事都是從中國神話衍生的“石頭”意象開始鋪開。
《西游記》中的石頭是孕育孫悟空的仙石,開篇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便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以神話的方式介紹了宇宙起源和生物進化的過程,視野浩大。盤古開天辟地后又經過很長時間,這塊石頭才出現(xiàn):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云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
《西游記》開篇獨出心裁地構思了孕育孫悟空的母境—— 花果山,這是沒有任何束縛和污染的、絕對自由的世界,又構思了孕育孫悟空的母體——仙石,這是絕對的自然之物,用玉帝的話說:“乃天地精華所生?!庇纱水a生的孫悟空必定是不會服從任何宗法制度和禮教桎梏的。石頭能孕育仙胞本是千古奇聞,更別說石卵還能幻化成石猴,蹦出個活生生的天賦異稟的猴子。孫悟空生命的母境、母體為花果山和仙石,其實也是寄托了作者對生命絕對自由的原始追求,而這種自由是所有讀者內心都渴望的,讀者能夠將自己的內心渴望寄托在孫悟空這一形象上。
孫悟空的生命載體是個猴子,所以他極端好動,桀驁不馴,永不安份,身上自始至終都帶著“率性而為”的特點。他完全脫離了禮教的約束,完全依著自己的性情喜好辦事,如在大鬧天宮中把天庭鬧得人仰馬翻,活脫脫一個無所謂懼的充滿野性的猴子。而作為一個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氣”,受不得恃強凌弱,但他恤孤念寡,好打抱不平,一路降妖除魔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唐僧取經,也是印證其為天地精華所生的“不一樣”。他仇恨殘害人的妖魔鬼怪,對受苦受難的眾體和善良的人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再作為一個神,他神通廣大,上天入海遁地,七十二變筋斗云,還把東海的定海神針收為己用,且與眾神都有交情等??梢哉f,孫悟空由于他石猴這一特殊的出身,所以他身上擁有這些超乎常人的與眾不同的性格、本領都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對于孫悟空的身世及其身上所聚集的動物性、人性和神性,作者一開始都是從上古神話開始鋪墊,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刻畫了這個飽滿的形象。所以孫悟空的形象可以被讀者接受,也被讀者深深喜愛。
《西游記》的故事情節(jié)也是由孫悟空從仙石中破石而出開始,才有了后來的所有情節(jié):石猴拜須菩提為師后習得了七十二變,具有了通天本領,大鬧天宮,被如來鎮(zhèn)壓于五指山,五百年過去,受觀音指引,拜唐僧為師,師徒二人踏上了取經的路途,之后豬八戒,沙悟能也加入隊伍,師徒四人一路破除艱難,除掉各種妖怪,最終成功到達西天,完成取經任務??梢哉f,孫悟空是整部《西游記》的中心人物,故事由它而起,也圍繞他來發(fā)生,包括后面的他們師徒四人遇到的所有艱難險阻,追根溯源,也就是孫悟空的出現(xiàn),即這塊仙石。
很多讀者讀《西游記》或者看相關的影視作品,越到后來就越會被孫悟空的廣大神通、機智勇敢、頑強不屈、恤孤念寡等品質所感染,他具有人的行為、人思想和情感,也有超人的偶像級別的本領,當然還具有動物的急躁頑劣。所以,孫悟空的形象越是豐富,讀者對他越是喜愛。可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到底是什么能孕育出這么一個讓人崇拜又喜愛的英雄呢?答案就是——一塊石頭??傻竭@時,我們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之處,仿佛也只有這樣一塊仙石才能孕育出這樣的一個生命,所有的不可思議也就變得那么的理所當然。這就是《西游記》的浪漫所在,借助神話作為整部作品的基石,由神話中衍生出一塊仙石作為故事的突破口和線索。這塊石頭孕育的孫悟空經歷了精彩紛呈的一生,應該是沒有什么遺憾了。
再看《紅樓夢》中也有一塊石頭,小說的開篇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寫道:
“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起?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卻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后,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湛盏廊四藦念^一看,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上面敘著墮落之鄉(xiāng)、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詩詞謎語,倒還全備?!?/p>
小說的第一回就以石頭這一線索和焦點貫穿,構造了一個虛擬情鏡,以神話傳說交代了石頭的來歷,一僧一道和石頭的關系,石頭自敘經歷凡塵的故事,以及甄士隱夢中聽到的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前塵因果輪回。才有了石頭幻化成賈寶玉在凡塵歷經一番,經歷悲歡盛衰的故事。
這里的石頭相對于《西游記》中的石頭可以說是升級版,能自經鍛煉之后,通靈性,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具有了人的情感。可以說,這也是采用了神話式的浪漫主義手法作為整部小說的開端敘事。
當然,從這里開始,我們更知道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這一塊石頭,石頭投入凡塵幻化成賈寶玉,來到凡塵體驗人生百態(tài),嘗盡酸甜苦辣,歷經悲歡離合。同樣的,賈寶玉也是一個向往自由,對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他雖然生活在貴族式的大家庭,卻不喜歡讀“八股”之類的正經書,他從內心鄙視和抵觸所謂的功名利祿,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銳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國賊祿鬼”,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所謂“大丈夫名節(jié)”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言行,正是表現(xiàn)了他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zhàn)與批判。在當時的社會中賈寶玉是一個叛逆者,在那個社會中他的行為被認為是“偏僻而乖張”。賈寶玉的這一形象其實也是寄托了作者乃至當時受封建社會桎梏的人們對自由的向往,作者借由賈寶玉這一形象將人們的渴望大膽的表現(xiàn)出來。所以讀者在讀《紅樓夢》時,對于賈寶玉身上的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表現(xiàn)出的恰恰是一種理解與支持。
賈寶玉的另一個性格特點是尊重女性、熱愛女性、崇拜女性,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寶玉的形象是理想世界中的,因為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賈寶玉身上有太多與當時時代精神相違背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因為他身份來歷特殊的原因。補天石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也就意味著賈寶玉生來就是于社會而言是多余的。換種說法,賈寶玉的叛逆對于那個社會而言只能以一種“不容“的方式被處決??呻m然是多余的,但終究是補天石,對社會仍有補缺的作用。這種人物設定其實就是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既讓他有常人的共性特點,又讓人物具有傳奇色彩。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整個故事的源頭是女媧補天剩余的一塊石頭,即借助具有象征意義的石頭來作為故事的基礎。小說采用倒敘手法,所有人物的情感命運、悲歡離合、家族盛衰也都是借助由一塊石頭幻化而成的賈寶玉的經歷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充滿幻想的世界中體現(xiàn)人生意義,在繁華落盡和悲歡離合的故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情性至上即“心即是理”的審美內涵。
神話是中國文學史的開篇頁,是鴻蒙原鄉(xiāng)的故事,《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羲和生日》、《《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贰ⅰ鄂呌碇嗡?、《愚公移山》、《嫦娥奔月》、《黃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觸不周山》、《黃炎之爭》,不管是探索宇宙的起源,還是表達與自然作斗爭的決心和氣慨,又或是寫霸業(yè)之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敘事手法,從而為中國文學奠定了敘事抒情的傳統(tǒng)基礎,對后世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若《逍遙游》、《德允符》、《大宗師》、《離騷》等作品群,又或李白、李賀、李商隱、郭沫若等作家群,我們都可以從其中尋得基于神話敘事的中國文學浪漫主義源頭的影子。借鑒神話的浪漫手法,用夸張、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高度統(tǒng)一,成就了中國文學的連綿不斷的碑林。
當然,《西游記》、《紅樓夢》的神話構思的思想基礎是不同的,前者是棄墨勸佛,墨俠歸釋,后者是抵解舊儒,崇望輪回逍遙?!段饔斡洝肥窃谏裾f中讓石頭的生命升華至極至的境界,生命是可以且需要修煉的;《紅樓夢》則把神說拉回到俗說,讓石頭的生命回歸來處,生命無需要外物修煉,功名利祿“八股文”都是浮云,是對天道人道的悖逆,應當重新討論舊儒密切關注的人的社會屬性,捐棄其主張的輔治天下的基本原則,來個悄然變通,由僧道接引,一路任性率真,回歸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的了痕大化和天人合一的釋道交集之境那才是最美的生命境界,突出心性體驗,超綱發(fā)展朱子晚年“心學”而靠近王陽明。
無論是盤古開天地衍生的仙石,還是女媧遺石,都承載著勸導、覺醒的使命,若他生有幸,亦愿化作一仙石,采桑葉,看炊煙,沐落暉。
參考文獻
1.蔡守湘《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武漢出版社1999.8.1
2.王陽明《傳習錄》臺海出版社2017.4.1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大瀝謝邊南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