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 lok
父母決定生第二個孩子前,往往考慮到大孩子的感受,怕他們感到弟妹的出現(xiàn)會分了父母的愛。醫(yī)師表示,弟妹的出現(xiàn)對孩子的心理多少也有影響,最重要是家長如何調(diào)整他們的情緒。她有以下建議方法:
以“貢獻”角度出發(fā),多跟孩子說弟妹出現(xiàn)后對他的好處。對于年紀較大或稍為懂事的子女,例如可告訴他:“你以后可以有個伴,一起逛街、一起玩。即使將來爸爸媽媽不在,你也不會孤單”,令他感覺有弟妹是一件很開心、很值得期待的事。
面對年幼的子女,父母可表明弟妹出生后,父母會多抱、多哄弟妹等,預先做好輔導工作,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有小朋友可能會模仿初生弟妹的行為,如飲奶、睡BB床、扭抱,父母可以告知:“你長大了,不用睡BB床,弟妹還小才要睡”、“你已經(jīng)會走了,不用媽媽抱”等等,讓他知道不同年紀有不同需要。
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父母可以買一些公仔或玩具給大孩子,讓他有機會實習跟“小Baby”玩。從游戲中學習幫小Baby洗澡、喂食等,這是學習照顧弟妹前的預習,當?shù)苊贸錾?,他看到媽媽這樣做也不會陌生。
在朋友圈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誰是家中的大哥哥、大姐姐,還是排行最小的。前者通常都懂得照顧別人,后者性格多數(shù)樂天。父母可讓孩子幫忙照顧弟妹,鍛煉他快速成長。但父母不應以權威命令小朋友做事,應以尊重的口吻請孩子幫忙,如“你可不可以幫我拿尿片?”孩子做得好,也要多給予贊賞及認同。
有父母分享在弟妹出生前,可以代弟妹送一份禮物給哥哥姐姐,醫(yī)師指這未嘗不可。不過,她認為更好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弟妹是爸媽送給你的禮物!”如果小Baby作為禮物,他會更愛惜弟妹,甚至更期待弟妹出生。
Step 1.Time out
停一停!小朋友和大人都育情緒,要先待彼此冷靜下來。
Step 2.Whats the point?
跟孩子解釋為何父母要這樣做,例如為何要他與兄弟姊妹分享玩具。
Step 3.Whats next?
告訴孩子下一步應怎樣做。
兄弟姊妹間總會育爭執(zhí),父母要發(fā)揮指導角色,不應偏袒任何一方。
兄弟姊妹間少不免有爭執(zhí),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關系,父母的處理手法很重要。醫(yī)師舉出以下三個常見的例子,家長可作參考:
小朋友爭玩具經(jīng)常發(fā)生,不建議父母插手,可由小朋友自行解決,如越演越烈父母才出手制止。
有父母奉行“大讓小”的原則,其實父母不應按年齡去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正確。排除年齡因素,應先了解誰先玩玩具,由先玩者繼續(xù)玩,再設定時間,如每人玩10分鐘。這是真實社會的縮影,事事都要排隊,不能因你是兄姊就要讓弟妹,或你是弟妹就可先玩,凡事有規(guī)矩,讓孩子學會輪流分享。最好從小與孩子約法三章,甚至可設定計時器,絕對公平公正。
先處理打人的孩子,要他知道行為不對,再處理被打者,除非被打者出現(xiàn)流血等情況。若先處理被打的孩子,容易造成他弱者的心態(tài),感覺時刻都要受父母或別^、關注。同時,要向被打的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也能在其他環(huán)境下保護自己。
遇上兄弟姊妹同時哭鬧,父母應先安撫誰?最好當然可以同時安撫,否則在客觀環(huán)境下,應先安撫情況較嚴重或受傷的一方,事后再向另一方解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