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觀察
根據EIA(美國能源情報總署)的統(tǒng)計,2017年全美頁巖氣產量約為4620億立方米,較上一年的4316億立方米增長了7%,且其開采量占全美天然氣開采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產量最大的馬賽魯斯盆地,其2017年的產量為1775億立方米,遠遠超過了中國2017年全部的天然氣產量!
美國頁巖氣的開采成本如何?一直是國內從業(yè)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實際上,國內的公開資料鮮有這方面的詳細論述和報道。本文借助IHS、EIA以及其他機構的報告,以馬賽魯斯盆地、巴肯盆地和鷹灘盆地為例,向讀者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頁巖氣開采成本情況。
由于資源的限制,周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6年3月IHS的相關數據。雖然數據的時效性不是很強,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資本和技術的驅動,到2017年下文所闡述的各項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據EIA的數據顯示,其下降程度從10%到30%不等。
和所有需要大規(guī)模資本投入的項目一樣,生產頁巖氣也包括前期投資和后期運營。其成本大致分為兩類——前期投資成本(Capital Expenditure)和后期運營成本(Operation Expenditure)。
前期投資成本,在能源界一般稱其為發(fā)現與開發(fā)成本(Finding&Development Cost)。其中發(fā)現成本包括:占地(Land Acquisition)成本、地理地質勘查(Geological&Geophysical)成本、實驗井/探井(Exploration Well)成本。
在頁巖氣開發(fā)前期,也就是所謂的Wildcat Drilling(野貓鉆探)時期,大家對地質狀況不熟悉,因此花費較多;但是隨著幾大頁巖氣田的確立,開發(fā)者的經驗積累,加上低油價的情況,開發(fā)者集中開發(fā)核心氣田區(qū),因此發(fā)現成本在投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
而開發(fā)成本則包括:繼續(xù)占地(Land Acquisition)成本、設施設備(Facility)成本、鉆井(Drilling)成本和完井(Completion)成本。
后期的運營成本(Operation Cost,OPEX)包括: 生產成本(Production Cost)、管理成本(SG&A)、運輸成本(Transportation)和稅收成本(TAX)。
美國的主要頁巖氣產區(qū),其氣藏深度普遍在10000英尺以下(約合3050米),而最大產區(qū)馬賽魯斯盆地,根據現有統(tǒng)計資料,其平均氣藏深度為7500英尺(約合2285米)。也就是說,美國大部分在開發(fā)的頁巖氣藏,其埋深均在3000米以下,這大大降低了開發(fā)難度。
就鉆井尺(英尺)深成本來看,美國也是較低的。垂直井的尺深成本約在100~150美元/英尺,而水平井的尺深成本約在400~600美元/英尺。
綜合來看,美國頁巖氣井的開發(fā)成本約在490~830萬美元/口,按照1∶6.3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其成本應在3000~5000萬人民幣/口,而其中完井成本在290~560萬美元/口。
先來看看產量最大的馬賽魯斯盆地的情況。馬賽魯斯位于美國東北部阿巴拉契亞盆地,其是全美產量最大的頁巖氣區(qū),2017年產量為1775億立方米。其平均垂直井深為7500英尺,鉆完井平均成本640萬美元,其中,鉆井成本200萬美元,完井成本290~560萬美元,設備費用20萬美元。
其后期操作成本為一桶油當量12.36~29.6美元(按照一桶油當量5800立方英尺天然氣計算,其后期操作成本約為0.075~0.18美元/立方米)。鉆完井成本中,部分費用情況見下表。
接下來,再看看巴肯盆地的情況。巴肯盆地位于美國中北部地區(qū),毗鄰加拿大,2017年頁巖氣產量為128億立方米。其平均垂直井深為10000英尺,鉆完井平均成本780萬美元,其中,鉆井成本250萬美元,完井成本470萬美元,設備費用60萬美元。
其后期操作成本為一桶油當量15~37.5美元,較馬賽魯斯盆地高出約20%。鉆完井成本中,部分費用情況見下表。
最后,再來看看德克薩斯州的鷹灘盆地。 鷹灘盆地位于德克薩斯州南部,2017年頁巖氣產量為403億立方米。其平均垂直井深為9000英尺,鉆完井平均成本690~740萬美元,其中,鉆井成本210~250萬美元,完井成本430~520萬美元,設備費用20~50萬美元。
其后期操作成本為一桶油當量9~24.5美元,在美國的頁巖氣產區(qū)中,屬于較低水平。鉆完井成本中,部分費用情況見下表。
相較于EIA統(tǒng)計的中國2015/2016年同期頁巖氣開發(fā)成本數據,美國的費用的確要低不少。2015年,EIA統(tǒng)計的中國四川盆地的頁巖氣開發(fā)成本為1100萬美元/口,大約為美國同期的兩倍。但是經過兩年的努力,在實現了部分裝備國產化和大量技術突破之后,我國的頁巖氣開發(fā)成本降低了20%~30%。雖然比美國的數據還是高出很多,但是已進步不少。
美國頁巖氣成本雖然較低,但受低廉的天然氣市場價格影響,美國的頁巖氣公司并不好過!
2017年,美國天然氣價格走勢仍然低迷。由于出口的拉動力量仍然有限,而國內需求量與產量之間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具有代表性的亨利港現貨價格在4月之后一路走低,6月跌破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到12月,月度均價僅為2.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而在2017年,美國相關專家估計,美國頁巖氣生產的盈虧平衡點差異很大,在2~6美元/百萬英熱區(qū)間,但總體應在4.3美元/百萬英熱。相較如此低廉的天然氣交易價格,頁巖氣生產商要賺錢,很難!
根據周刊的統(tǒng)計,頁巖氣公司(主要在美國)2017年第一季度賺取的每一美元所支出的費用平均為1.42美元,不包括格爾夫波特和切薩皮克公司。若包括格爾夫波特和切薩皮克公司在內的話,賺取一美元,所支出的費用為 2.12美元。
而最極端的格爾夫波特公司,其每一美元的現金流入,需要付出接近11美元的成本??梢?,其運營狀況是非常不理想的。
中美在頁巖氣開發(fā)的成本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地質地理條件不同,市場條件、社會條件、法律條件均不相同。
嚴格來說,美國頁巖氣開發(fā)的地質地理條件是優(yōu)于中國的。但是周刊認為,如果中國要實現自己的頁巖氣之夢,需要至少兩個條件:
第一,針對國內的頁巖氣開發(fā)技術必須在現在的基礎上有大的發(fā)展,除了實現裝備國產化,更要加強研發(fā)力度和體系建設。畢竟降低頁巖氣開采成本,是產量增加的最必要條件。
第二,引入市場化機制,也就是說在頁巖氣勘探開發(fā)領域引入競爭是必要的。任何的技術突破和看似不可能領域的商業(yè)應用,都是以競爭為前提。只有在開發(fā)領域引入商業(yè)競爭機制,才可以提高技術的研發(fā)效率和應用效率,從而加快頁巖氣開發(f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