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WENG Fan
1 哈梅爾的牛奶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目錄53)
2 帕埃斯圖姆畜棚(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圖111)
約翰·索恩(John Soane, 1753-1837)是英國歷史上重要的建筑師,也是英國皇家藝術(shù)學院建筑學教授。1809-1836年間,索恩在皇家藝術(shù)學院作了一系列的演講,一共有12講,后來被收編為《建筑學演講》(Lectures on Architecture)。為準備演講,索恩廣泛閱讀與翻譯建筑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筆記。
索恩在演講中指出,建筑學教授的職責是每年舉行6次講座,向?qū)W生傳授正確的建筑原則,指出著名建筑的好與壞,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味,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家。因此,可以說這一系列演講反映了索恩自己的建筑觀點。
《建筑學演講》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初始原則”。索恩在《建筑學演講》第一講中開門見山地指出初始原則的重要性:
“通過參考初始原則與起因,天賦上不確定的因素會被固定下來,藝術(shù)家能夠感受古代建筑的美與價值,從而把握住建筑創(chuàng)造者的精神。我們必須不僅熟知古人做了什么,還要(從他們的作品中)嘗試推斷他們可能會做什么。因此,我們將成為藝術(shù)家,而不只是抄襲者;我們要避免沒有思想的模仿和不恰當?shù)倪\用,這也是危險的?!盵1]16
雖然初始原則幾乎貫穿12個演講,但是索恩沒有對初始原則作出明確的定義與解釋。這里只能根據(jù)《建筑學演講》的上下文嘗試理解它的含義。在第四講中,索恩在糾正各種建筑元素的錯誤用法時說,建筑師應該“通曉歷史,熟知事物的起源和最初的目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將每個創(chuàng)造追溯至初始原則和起初原因?!盵1]71在第七講中,索恩提到:“在理性、自然、真理的永恒規(guī)則中,在偉大的宇宙建筑師的作品中,在古代的建筑中找到最主要的原則。”[1]107維特魯威是索恩重要的理論來源,如果加上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講述多立克柱的最初木構(gòu)時說的:“為了以恰當?shù)姆绞酵瓿山ㄖ?,他們所表現(xiàn)的一切就像事物本來就是那么回事,來源于自然的慣例?!盵2]101可以大致這樣理解初始原則:即回到建筑的起源,遵循建筑初始形態(tài)、邏輯及目的,包括建筑的自然原型,建筑最初的結(jié)構(gòu)邏輯,建筑最初的目的與用途,這一切反映自然的真理。
初始原則帶有濃厚的法國啟蒙主義色彩。法國啟蒙運動推崇一個基于自然法則的理性社會,其代表人物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使人道德敗壞,提倡人回歸到最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做“高貴的野蠻人”[3]376。啟蒙思想影響了藝術(shù)理論,回歸自然成為藝術(shù)理論的一個重點。洛吉耶(Marc-Antoine Laugier)的原始棚屋可能是在這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18世紀中期,啟蒙運動達到高峰,其標志就是洛吉耶的《論建筑》1)(Essai sur l'Architecture, 1753)和狄德羅(Denis Diderot)編寫的《百科全書》(Encyclopedies,1751-1772)[4]15。
深受法國啟蒙運動時期建筑理論的影響2),索恩將初始原則視為建筑重要的原則。索恩認為,初始原則既是領(lǐng)會建筑真諦的途徑,也是建筑創(chuàng)作的主要指導原則。通過遵循初始原則,建筑師可以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家而不是模仿者。索恩不僅在理論上強調(diào)初始原則的重要性,在實際的建筑創(chuàng)作上,也處處體現(xiàn)出對于初始原則的信奉。初始原則與索恩建筑的高度原創(chuàng)性息息相關(guān)。
2 簡單的模仿
回歸建筑原型一直是索恩建筑中的一個主題。早在1788年,索恩出版的《在諾??说瓤さ慕ㄖ钠矫鎴D、立面圖和截面圖》(Plans, Elevations, and Sections of Buildings: Executed in the Counties of Norfok... etc.)中就有一個牛奶場(圖1),是洛吉
3 萊奇沃斯城堡的牛奶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圖144)
4 1798年由索恩的繪圖師甘迪繪制的股票大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目錄127)
5 甘迪繪制的四分息廳晚宴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目錄128)耶原始棚屋的寫照,顯示索恩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熟悉洛吉耶的理論。后來,索恩1798年設(shè)計的“帕埃斯圖姆畜棚”(Barn à la Paestum,圖2)和1799年貝奇沃斯城堡(Betchworth Castle,圖3)的牛奶場等建筑,也明顯受到原始棚屋的響影。
上述建筑只是索恩對于原始棚屋的模仿,將最初原則之精神運用于建筑創(chuàng)作中,是從英格蘭銀行的股票大廳(Bank of England,圖4)開始的。1792年索恩在股票大廳中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股票大廳有三大特點:抽象的柱式、索恩式穹式、自由的比例。抽象的柱式是在初始原則的指導下,索恩對古典傳統(tǒng)一個大膽的挑戰(zhàn)。索恩在柱墩傳統(tǒng)的位置上,用凹槽豎紋表現(xiàn)柱子。柱子沒有傳統(tǒng)的柱頭和檐構(gòu),只有一條環(huán)繞整個大廳的回紋形飾帶與柱子相交,可以視為象征性的柱頭,或者象征性的檐部中楣。
股票大廳建成后備受抨擊。抽象的柱式,加上自由的比例,在當時的歐洲找不到另外一個如此不受古典傳統(tǒng)束縛的建筑[7]15。1796年在建筑界傳讀的《摩登哥特》(Modern Goth)一詩,將用凹槽豎紋表現(xiàn)的柱子譏諷為“列如豬排”[6]71。人們只看到索恩在建筑形式上的離經(jīng)叛道,卻沒了解背后支撐的理論。簡化室內(nèi)柱子的檐部,是遵循建筑最初的結(jié)構(gòu)邏輯的做法,其理論源頭是維特魯威和洛吉耶。
最早的簡化室內(nèi)檐部的觀念出現(xiàn)于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維特魯威認為檐部的設(shè)計與排放雨水相關(guān),因此在疊加柱式中,檐口應該簡化。洛吉耶繼承了維特魯威的想法,在《論建筑》中提及多層建筑時重申了這一觀點。他指出最初檐部的出現(xiàn)是用來保護墻壁不受雨水侵蝕,因此,在多層建筑中只有最高一層可以使用檐部,下面的樓層不應該使用檐部[8]10。
索恩在《建筑學演講》第三講中花了不少筆墨論述古代建筑師對室內(nèi)柱子的處理方法,說明遵守初始原則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古希臘最好的建筑中,室內(nèi)的柱式均省略了中楣和檐口,在古羅馬的一些建筑中也可以找到范例。他明確表示,這些做法與維特魯威的觀點互相吻合。而且,維特魯威認為在繞柱廊內(nèi)部不能使用檐部,由此類推,索恩提出在建筑室內(nèi)更應當如此[1]52-58。
雖然索恩在演講中沒有明確提及洛吉耶,但是簡化檐部的做法是洛吉耶觀點的真實寫照。在第十講中,索恩在批評英國建筑外觀時,將多層建筑視為建筑失敗的原因之一。他反對多層建筑的理由就是因為檐部。他指出檐口最初出現(xiàn)是為了支撐出挑的屋頂,為了排放雨水,因此在多層建筑的每兩層之間不應該出現(xiàn)檐口,因為這是不可能出現(xiàn)檐口的地方[1]159。 顯然,這一觀點是直接借鑒了洛吉耶的理論。
股票大廳的抽象柱式,在接下來的英格蘭銀行四分息廳(Four Per Cent Office,1793-1797,圖 5)中延續(xù)。
股票大廳的簡化檐部反映了索恩對建筑最初的結(jié)構(gòu)邏輯的堅持,用豎紋凹槽表現(xiàn)的柱子則反映了索恩對建筑原型的關(guān)注。樹干是柱子的原型,是當時建筑學界的共識。在建筑原型的思考上,索恩在英格蘭銀行的圓形大廳(Rotunda, 1794-1795,圖6)中向前邁進了一步。
圓形大廳是銀行6個營業(yè)大廳的中心建筑。索恩的前任,即英格蘭銀行第二任建筑師泰勒(Robert Taylor)設(shè)計的圓形大廳借用了羅馬萬神廟的比例:立面高度與圓形平面的直徑相同,墻體與穹窿的高度等分。這些特征索恩都保留了。但是,索恩幾乎抹去了所有的古典建筑元素。他去掉所有的柱子,連在其它大廳中出現(xiàn)的象征性柱子也沒有,只剩墻面和一條也許可以象征檐部的束帶紋。這樣一來,墻與穹頂似乎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平面,突出了建筑下部的圓柱體與上部的半球體空間。從完全去除柱式、強調(diào)圓柱體與半球體的空間看,索恩似乎是想用建筑表現(xiàn)大自然,想要創(chuàng)造一種象征自然穹蒼的建筑形式。從洞穴式的幾何空間與穹頂采光的方式看上,他想要表達的是基督教堂的原型:地下墓穴。
在建筑原型的探索上,索恩在達利奇美術(shù)館3)(Dulwich Picture Gallery, 1811-1813)中走得更遠。達利奇美術(shù)館由3個部分組成:畫廊、陵墓、修女救濟屋(圖7)。畫廊由5個開間構(gòu)成,3個正方形加2個長方形開間。5個開間用4道一樣的圓形拱分隔,形成一個不被打斷的空間與視野(圖8)。
在連續(xù)不斷的狹長空間中使用一道道一樣的拱,反映了哥特建筑的原型:林蔭小路(圖9)。索恩在哥特建筑的原型上有一定的研究。他在《建筑學演講》第五講和第十二講中詳細論述了哥特建筑的起源,指出哥特建筑的原型是樹林,或長長的林蔭小路。第五講寫于1810年左右,正是索恩開始設(shè)計達利奇美術(shù)館的時候。
如上所述,索恩為皇家藝術(shù)學院的演講閱讀了大量的建筑著作,這些著作對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達利奇美術(shù)館畫廊的設(shè)計,深受18世紀關(guān)于哥特建筑原型理論的影響。這一理論可以追溯到修道士費里比恩(Jean-Fran?ois Félibien des Avaux,1658-1733)和斯圖克里(William Stukeley,1687-1765)。費里比恩在《論古代建筑與哥特建筑》(Dissertation Touchant l'Architecture Antique et l'Architecture Gothique)中指出哥特建筑反映了它樹林的原型。1751年格洛斯特(Gloucester)的主教及文學批評家沃伯頓 (William Warburton,1698-1779)重申了哥特建筑的原型是樹林這一觀點。索恩早年在皇家藝術(shù)學院就讀時,建筑學教授桑比(Thomas Sandby, 1721-1798)在學院的演講中引用過沃伯頓的觀點。后來在1806年,索恩翻譯了費里比恩關(guān)于建筑原型的理論。在《建筑學演講》第十二講中,索恩更是直接大篇幅引用沃伯頓關(guān)于哥特建筑原型的描述,包括哥特建筑中的光影效果是源自于樹枝葉之間的陽光[10]249,653。
斯圖克里于1724年在《奇妙之旅》(Itineratium Curiousum)中指出,哥特教堂的理念源自于林蔭小路,拱頂模仿了樹上相互碰觸的樹枝。1763年斯圖克里在《骶骨古文字學》(Palaeographia Sacra)中又發(fā)展了這個觀點[10]326。索恩的藏書里有這一著作。
洛吉耶在《建筑觀察》(Observations sur l'Architecture)中也支持了哥特建筑源自于樹林一說??ㄌ孛窢枺≦uatremère de Quincy, 1755-1849)則在《方法論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和《埃及建筑》(De l'Architectureégyptienne)中摧毀了這一觀點[10]326,主張哥特教堂源自古羅馬建筑[11]104。奈特(Richard Payne Knight, 1751-1824)也贊同卡爾梅爾的說法??柮窢柺撬鞫髟跍蕚浠始宜囆g(shù)學院的演講時,除了洛吉耶以外,又一個重要的理論來源。索恩收藏了6冊卡特梅爾不同的著作,并且在1807年嘗試翻譯《埃及建筑》,但沒有完成。
在哥特建筑原型的不同觀點上,索恩的態(tài)度是模棱兩可的。他既承認哥特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源自古羅馬建筑,又被林蔭小路的想法深深吸引。他在《建筑學演講》第五講里,描述了林蔭小路與哥特教堂相呼應的地方:
“(哥特建筑)這種新奇壯觀的體系源自于什么?所有人都同意這歸功于長長的林蔭小路,歸功于不同的樹木。它們或是平行排列,或是相互垂直交叉,它們的相連相交,總是讓我們想到哥特教堂的側(cè)廊、耳堂和其他部分?!盵1]80
對于哥特建筑,索恩并沒有深入研究。他借鑒了奈特、科爾德穆瓦4)(Abbé Jean-Louis de Cordemoy, 1655-1714) 和 圖 納 明(R. P.Tournemine)的觀點,把哥特建筑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源自于山洞,后期的源自于樹林[11]102。他又把哥特教堂的形態(tài)分為沉重和輕盈兩個階段。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教堂昏暗壓抑,后期的哥特教堂輕盈優(yōu)雅[1]81。從早期矮壯的柱墩上起圓形拱到后期細長的柱束向上延伸至中庭的拱頂,索恩欣賞的是充分發(fā)展了的哥特風格:連貫的線條與輕盈的效果。
6 1798年甘迪繪制的圓形大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目錄132)
7 達利奇美術(shù)館的平面設(shè)計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圖85)
1-陵墓
2-畫廊
3-修女救濟屋
8 達利奇美術(shù)館室內(nèi)(攝影:翁帆)
如上所述,哥特建筑的輕盈優(yōu)雅讓索恩著迷。但是,古典建筑在他心中又有著不可撼動的位置。索恩希望哥特建筑的原型與古典建筑的原型有所關(guān)聯(lián),并在莫里斯(Thomas Maurice)的 《印度古文物》(Indian Antiquities)里找到證據(jù)。莫里斯說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Apollo at Delphi)四周有廣袤的樹林,于是他下結(jié)論,相信大部分希臘神廟是位于樹林之中[10]249。這時,他進一步思考:如何在古典建筑中實現(xiàn)哥特建筑的迷人的效果?
科爾德穆瓦曾經(jīng)設(shè)想過一種“希臘-哥特”式的建筑,把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外形發(fā)展為希臘式,可惜他沒有提供這個建筑式樣的圖紙[12]102??茽柕履峦哌@一做法的初衷與索恩不同,他欣賞的是哥特建筑的結(jié)構(gòu)與希臘建筑的結(jié)構(gòu)一樣清晰,索恩欣賞的是哥特建筑的效果。索恩的辦法是尋找古典建筑與哥特建筑的原型的共同點,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形式,把哥特建筑凈化、升華為一種純凈有序的古典建筑,從而保留哥特建筑的效果,于是,產(chǎn)生了被人稱為“希臘-哥特”風格的建筑。但是,這不是一種折衷主義,因為它其實不屬于任何風格,它是一種全新的東西,高度原創(chuàng)高度個人化。
達利奇美術(shù)館的畫廊就是這樣一個初步嘗試的結(jié)果。畫廊里南北貫穿的4道拱,沒有拱的升起點,是由地面升起的連續(xù)線條畫出來的。評論家布朗(Richard Brown)在《本國建筑》(Domestic Architecture)中這樣描述達利奇美術(shù)館的畫廊:
“結(jié)合了希臘羅馬建筑傳統(tǒng)的精美,還有哥特建筑的風趣,不是借用了尖拱,而是采用了連續(xù)的線條,(沒有橫向的山花)從垂直向環(huán)形伸展?!盵10]327
這就是索恩自己所講的“拱頂?shù)倪B續(xù)性創(chuàng)造出來的迷人的效果”[1]81。5年后,這種高度抽象、簡潔流暢的效果在的英格蘭銀行殖民大廳(Colonial Office, 1818-1823,圖10)中到達極致。
在殖民大廳中,索恩將穹頂、抽象的柱子、自由的比例推到極端。他把柱子簡化為線條束,去除傳統(tǒng)上柱子與穹隆之間的橫向的細節(jié),以取得一種純粹的垂直感。由于裝飾簡潔,主要是線條形裝飾,整個大廳顯得異常干凈流暢,視覺上似乎只有一道道由地而起的弧線。這種垂直感,向上的線條與輕盈的優(yōu)雅,類似于哥特建筑的效果,卻又純凈得多。但是殖民大廳又不能稱為哥特式,它的基本元素還是古典的。殖民大廳在建筑學應該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建筑史學家一直沒有給予它太多的關(guān)注。
索恩在初始原則上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至今仍可見其影響力,例如美國建筑師約翰遜(Philip Johnson, 1906-2005)的建筑風格在1950年代時轉(zhuǎn)向新古典主義,索恩成了他作創(chuàng)靈感的來源。他在自家住宅的客房(Guest House, 1953, 圖12)中,用極其簡潔的線條表達柱子與穹頂,形成線與面流暢的連貫性,風格類似于索恩英格蘭銀行的殖民大廳,是希臘-哥特風格的高度抽象化。
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2018)是又一位受到索恩影響的建筑師。文丘里公開承認他與妻子布朗(Denis Scott Brown)所設(shè)計的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National Gallery,圖12)新館借鑒了索恩的達利奇美術(shù)館。2005年,他們特別到達利奇美術(shù)館進行一次朝圣之旅[13]。文丘里與布朗在1986年曾寫道:“我們?yōu)楹稳绱讼矏圻_利奇美術(shù)館并且從中獲益甚多?我們認為,是因為古典主義既是保守的也是叛逆的。”[5]59
索恩的建筑創(chuàng)作,從最初類似于原始棚屋的牛奶場和畜棚,到脫離古典傳統(tǒng)束縛的英格蘭銀行股票大廳和圓形大廳,再到達利奇美術(shù)館畫廊和英格蘭銀行殖民大廳的大膽蛻變,處處可以看到他對于初始原則的信奉。正如索恩在《建筑學演講》第一講中所提倡的,通過最初原則領(lǐng)會古建筑的精神,不被古建筑的形式所限制,從而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家而不是模仿者。在這一點上,索恩做到了,并且,影響了今天?!?/p>
9 哥特教堂的原型:林蔭小路(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0]彩圖7)
10 英格蘭銀行殖民大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目錄165)
11 約翰遜住宅客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圖58)
12 國家美術(shù)館(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圖63)
注釋
1)1756年第二版改名為《建筑觀察》(Observations sur l'Architecture)。
2)英國劍橋大學建筑史教授大衛(wèi)·沃特金(David Watkin, 1941-2018)在《約翰·索恩爵士:啟蒙思想與皇家學院演講》(Sir John Soane: EnlightmentThought and Royal Academy Lectures, 1996)中,用索恩的講稿、藏書、筆記及翻譯的建筑著作,詳細有力地論證了索恩深受法國啟蒙時期的建筑理論的影響。3)達利奇美術(shù)館可以說是英國最早的公眾美術(shù)館,比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早了7年。它的出現(xiàn)很偶然。1811年索恩的好友法朗西斯爵士(Sir Francis Bourgeois)在去世前委托索恩在達利奇學院設(shè)計一個美術(shù)館,用于陳列他與戴森芬斯(Noel Desenfans)收藏的370幅畫 。美術(shù)館還包括一個他自己以及戴森芬斯夫婦的陵墓。
4)科爾德穆瓦的理性主義也是洛吉耶建筑理論的源頭。